迷失自我的上海 經典散文

朋友去旅遊,發來短信告訴我,他在黃浦江畔,看到東方明珠塔傲然矗立,如單臂擎天,雄壯優美;黃浦大橋橫架江上,猶如蛟龍出海,氣勢奪人;摩天高樓鱗次櫛比,如一根根天柱,直插霄漢;……言語中不乏溢美和羨慕。

迷失自我的上海 經典散文

的確,上海作爲世界大都市,作爲中國人最渴望的城市之一,其富麗堂皇不容置疑,其經濟地位不可動搖,其世界影響力也不會打折。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全球知名企業前來投資落戶?怎麼會有那麼多國際權威人士前來洽談發展?怎麼會有那麼多年輕人前來一試身手?

可是,所有的一切不能掩蓋一個事實:上海在大踏步發展的同時也在逐漸的迷失自我,甚至可以說,上海正在用一味的迎合來透支自我的將來。

首先,請看看上海的建築風格。諸如有“外灘第一樓”之稱的“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正立面採用巴洛克式,柱式以愛奧尼克式爲主;外白渡橋北堍黃浦路15號禮查飯店,外貌採用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外灘33號英國領事館,明顯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外灘29號東方匯理大樓又名:東方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典型的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入口拱門上方有一卷渦狀的斷山花,流露出法國情調巴洛克式的設計手法,中部是愛奧尼式巨柱,橫豎向三段式處理;外灘28號格林郵船大樓,又名“廣播大樓”,現由上海廣電集團使用,總體爲近代復古主義建築,大門和邊門均設計爲羅馬拱券,兩側建有花崗石古典柱式;外灘27號怡和洋行大樓又名“外貿大樓”,由馬海洋行設計。外觀爲仿英國復古主義派建築風格,門和長窗爲羅馬拱券形,大塊拉毛花崗石作外牆貼面,平整石塊鋪砌大門臺階,門的兩側裝有一對壁燈;……就連作爲上海標誌的東方明珠塔也沒有遵循東方的建築風格。

如此假借西方設計師之手,設計建造的樓宇遵循了西方的一貫風格,正使上海越來越曼哈頓了,越來越倫敦了,從而失去了東方建築的厚重和深邃,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其次,上海人的生活習慣。上海人越來越青睞西餐,漢堡包、比薩、韓式料理、牛排等已經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特別是不少年輕人的飲食結構正在日趨明顯的西化:早餐火腿煎蛋、午餐雞腿漢堡、晚餐匹薩加牛排。甚至有網上調查,上海男女第一次見面,更喜歡在西餐廳、咖啡廳等西味十足的場所。依勢而上的上海西餐業已由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0家發展到如今的1500家左右,上海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用不下30多哥國家的各色風味餐飲。

與飲食習慣相對應的,上海人的衣着和語言習慣也發生了一定深度的變化。以語言爲例,英語已經悄悄鑽進上海人的日常交流、店鋪廣告、街面文化、商務會議,就連廁所也標誌成“MAN”或“WOMAN”字樣,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只是在華人圈召開的會議,也規定必須使用英語,於是大家就用漢味十足的蹩口英語做着很不流暢的發言。同樣是聯合國規定的國際語言,爲什麼英語的認同感就如此凌駕於我們的母語之上呢?這究竟是文化融合,還是文化侵略呢?

有一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任何喪失自我的東西註定是沒有很強生命力的,它也許可以讓人滿足暫時的好奇,可不能在歷史長河中恆久璀璨。試想一下,華山爲什麼讓人留戀忘返,是因爲險峻;泰山爲什麼會讓人心曠神怡,是因爲雄渾;恆山爲什麼讓人佇足嗟嘆,是因爲奇秀。中國可謂不缺大山,世界可謂不少名勝,然而人們卻不惜長途,不遠萬里,攤上時間,花費錢財,絡繹不絕的你來我往,是爲了什麼,不就是爲了在遊玩中體味生活,在特色中尋找快樂嗎?假若天下羣山都像大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似的,全一個樣,無需挑選,沒有個性,留給遊玩者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誰還有遊玩的慾望呢?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部文學史,那麼各個城市就是星羅布在其間的名家巨匠。儘管都要將不同的文字編排成名著,但是名著的樣式、題材、風格、內容、情感等卻不盡相同。正因爲各自截然不同的差異性和迥然各異的多樣性,纔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也纔會在爭鳴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在提升中完善。

當然,這裏所說的融合不是亦步亦趨,也不是邯鄲學步,更不是飛蛾撲火,亦步亦趨是沒有骨子的奴性,邯鄲學步是本末倒置的荒唐,飛蛾撲火是愚蠢至極的莽撞。融合不是想吃糖果的小孩子,人家說叫什麼就叫什麼這樣的有奶便是孃的荒唐行爲;融合不是下級見到上級樣的,好是好不好也是好的刻意逢迎;融合也不是像防瘟疫一樣,各個戴着面具風聲鶴嚦樣的加以拒絕。

說到這裏,我必須再次明確我的衷心,我不是不熱愛上海,也不是反對上海融入世界,更沒有宣揚自我意識而否定西方文化意識的想法。只是擔心上海在虛華的外衣下喪失了自我的精髓,在富庶的光環後暗淡了自我的光芒,在西化的浪潮中熄滅了自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