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經驗交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就是引領學生有主題地讀書,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以達到“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閱讀目標。如何讓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真正整合?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閱讀教學的經驗交流,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閱讀教學的經驗交流

  篇一:閱讀教學的經驗交流

古人稱學習爲“學問”,要學必要“問”,不無道理。“問”是開山斧,“問”是深耕的犁。

然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卻忽視了讓學生質疑問難這一教學環節,往往是教師在備課時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訓練重點,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並圍繞教學目標與訓練重點提出一系列有助於理解語言文字和重點、難點的“問題”。課堂教學時,僅讓學生根據已經提出的“問題”去閱讀,去尋找,這樣教學的結果必然是學生被老師的滿堂講,滿堂問牽着鼻子轉,成了被動的接受者。

從“注重個性、發展潛能的時代要求來看,以“教師爲主體”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正逐漸被廣大教育者所接受,提倡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主動探究閱讀的方法,正式上述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體現。

一、抓住興趣點質疑,激發求知慾望

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閱讀理解的知識點。由此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非智力因素對閱讀教學道德促進作用。

如著名特級教師張平南在上《跳水》一課時明確提出:讀書要自己閱讀,自己發現問題,不要等着老師提問,你們回答。結果,學生在接觸課題後,就提出了:誰跳水?爲什麼跳水?在什麼情況下跳水?跳水怎樣?《跳水》這篇課文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啓示等問題。接着,張老師便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上了一堂十分生動活潑的課。

張老師曾說過,產生興趣是創造的起步,不過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往往取決於教師的教,取決於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師要善於按照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

二、抓住疑難點質疑,樹探究風

英國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羅索有一本書,名叫《懷疑論集》,主旨是先要敢於懷疑,然後才能獲取真知。他舉了個例子:英國課本說德國人的功勞。羅索主張讓學生對照着念。有人擔心學生將莫衷一是,無所適從。他說,能夠使學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這樣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課的教學中,黃暉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幾塊黃色的雲,就能判斷出將下陣雨。那麼他事先怎麼不帶好雨具而被雨淋溼了全身呢?”學生們先是一愣,然後就 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一分析,大家認爲這是個問題,這個情節站不住腳。進而便有學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氣誰又能記準呢?記不住就從頭,無從質對,那麼她回答地多流利,記得多準確,也確保不是信口胡這謅,人們怎能相信她呢?”通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爲,《避雨》一文的作者這種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論述教法時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所謂憤悱,就是學生個人獨立思維之後的心態,教師的提問,只有經歷了學生的“憤”“悱”階段後,纔是最佳時機。

三、抓住發散點質疑,倡創造力在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發散點質疑,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這時引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窮人》一文學完後,有一位學生提出,課文爲什麼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爲題,而要以“窮人”爲題呢?這是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不經過潛心閱讀和思考是提不出來的。要解開這個疑問仍需要深入的探究。於是,我抓住這個思維的火花,讓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說,因爲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窮人,所以以“窮人”爲題;有的說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生活上是貧窮的,但是精神上卻是富有的,他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窮人”爲題,實際是歌頌精神富有者;還有的說,作者歌頌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爲了歌頌像她丈夫那樣貧苦的勞動人民,課文表現了窮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美德,所以以“窮人”爲題。

對這個疑問的解疑過程是:從質疑到反問、探討,再從閱讀到思考、議論,最後使文章的主題得到昇華。

四、抓住聚合點質疑,保整體性

聚合點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聚合點質疑,可以抓住一點,保證閱讀教學的整體性。

如《白楊》一課的教學,當學到“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教師點撥:“請同學們根據句子試着提出幾個‘爲什麼’一類問題。”學生循着老師的引導,分別提出:“爲什麼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爸爸爲什麼要介紹白楊樹?”

這樣的質疑,既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完整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俗話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培養學生自瀆能力,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自己提問的能力,牛頓如果提不出蘋果爲什麼下落的問題,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瓦特如果不提出水壺蓋爲什麼跳動的問題,就不會發明蒸汽機。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閱讀教學所要追求和達到的理想境界。

  篇二:閱讀教學的經驗交流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個重要的內容,二者有着密切的聯繫;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如果我們將閱讀教學和習作練筆巧妙結合起來就會相得益彰,更好的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一、 從讀學寫領悟表達方法。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悟表達方法,一定會對學生的寫作起到極好的作用。

1、在文本中習得表達順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表達方法,進而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2、從文本中借鑑修辭方法,文本中的許多文章修辭手法運用的精彩。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些語句讓學生品悟,我在《血染的實驗報告》一課教學時,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讓學生體會老人寫字的艱難。此時點撥:是的如果我們在習作中也能恰當的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那麼我們的文章表達效果會更好。

3、從文本中習得妙詞佳句。比如:在教學《皎皎空中孤月輪》一課時,讓學生抓住描寫景色優美的句子品析、感悟、摘抄,這樣做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理解,而且對習作也大有益處。

4、抓住重點詞字指導,比如我在教學《血染的實驗報告》一課時,抓住描寫蛇外形的動詞,讓學生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適時點撥:在習作時要仔細觀察事物,寫作時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來寫。在卡爾 施密特博士的記錄中,抓住“胃劇痛”中的“劇”字進行剖析字義,體會用字的好處,相機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反覆推敲用字也會增強表達的效果,使使文章大方光彩。

二、合理想象,在補白中練筆。

有的課文 在敘述過程中,基於主題和表達需要省略了某些內容,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爲了幫助學生更深入的走進文本,感悟任務形象。應引導他們對文本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部分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補充和說明。這樣的小練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而且由於簡短易寫,教師指導及時,更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1、變省略號爲文字敘述。

2、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

3、補充人物的語言。

4、變課文的插圖爲文字敘述。

  篇三:閱讀教學的經驗交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的全新閱讀教學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標視野下的閱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對話式”的閱讀教學,更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實質上提倡輕教重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應該勇於敢於對文本進行探討、交流、對話。同時,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對閱讀中的困惑、疑慮進行深入的.交換、鑑賞和品析。

一、課外閱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個人一直認爲:語文課程的特點應該是豐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學性,它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世界而不是簡單的智力和純粹的技能。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反應應該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單一化。但長期以來受大學聯考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人們不能從根本上給予充分的認識和嚴肅的對待,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應試操作上,相反對課外閱讀給予無情的撲殺和殲滅。當下的語文訓練是完全脫離生命體驗和現實人生的應試技能訓練,而事實上語文教學應該着重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閱讀、探討和交流。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尤爲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打開學生人文心靈的鑰匙。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麼讀的,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二、傳統課外閱讀教學的誤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範文的反覆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義上的課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課外閱讀一直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傳統的課外閱讀的終極目的彷彿“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讀是爲了寫”,不難看出這明顯是將“閱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在我們的課外閱讀教學中,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閱讀本身擁有的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不但不能成爲寫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閱讀擴展着我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養着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過硬的閱讀能力。不會閱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恐怕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

三、重新審視課外閱讀

1、課外閱讀的視角定位

應該說,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閱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課外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瞭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爲中心的課外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2、課外閱讀的角色定位

課外閱讀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爲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爲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課外閱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課外閱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在傳統課外閱讀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課外閱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課外閱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閱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閱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課外閱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