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詩詞鑑賞

《西河》詩詞鑑賞1

【年代】:

《西河》詩詞鑑賞

【作者】:

周邦彥

【內容】: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沈半壘。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裏。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樂,能自作曲,向來被認爲是北宋末年的大詞人。其詞多寫男女之情,講究形式格律和語言技巧,對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有《片玉詞》。

【註釋】:

金陵:今南京。佳麗地:謝朓《入朝曲》:“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朝:此指建都於金陵的吳、東、晉、宋、齊、樑、陳等朝代。盛事:繁華。故國:故都,指金陵。清江:指長江。髻鬟:古代婦女的髮髻。此喻山。孤城:指金陵。風檣:代帆船。度:過。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莫愁:南朝一女子之名。古樂府《莫愁樂》:“莫愁在何處?莫愁在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女牆:城上小牆。淮水:指秦淮河。劉禹錫詩:“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王謝:東晉時兩大家族,住烏衣巷。

【賞析】:

詞人把劉禹錫的詩句和自己的感觸融匯在一起,“氣韻沉雄,蒼涼悲壯”,“渾然天成”,“如自己出”,正如一些詞論家所說,周邦彥“善融化古人詩句”。

《西河》詩詞鑑賞2

  西河·天下事(王埜)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

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

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

千古恨,吾老矣。

東遊曾吊淮水。

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搵淚。

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裏,望長準、猶二千里。

縱有英心誰寄!

近新來又報胡塵起。

絕域張騫歸來未?

  賞析

委婉動人,清麗如歌,是詞的'一種風格,大江東去,直抒胸臆,又是一種風格。關鍵是要文氣相通。這首詞是一首愛國志士的慷慨悲歌,響徹着南宋偏安一隅時,愛國志士的豪情。

《西河》詞調是三疊,仄韻。一開始,詞人便滿懷憂憤向天發問:老天爺怎麼忍心將天下事折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問天”當然不止是問天,而是問代行天意的當權者。“天下事”指當時南宋積貧積弱的統治集團爲了苟且偷安,對金稱臣割地,已經到了“國脈微如縷”的悲慘境地。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後,連年兵擾南宋,宋室面臨覆亡的危險。

獻陵圖事在當時堪稱是一件盛舉,它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恢復中原的強烈願望。(詳見《宋史·禮志》二十六)王埜即事生情,渴望能有力挽狂瀾的志士賢才,能夠一舉收復中原(以獻陵圖事代指故土的恢復)。可是如今國事日漸式微,中原地區早已失守,蒙古大軍正不斷南犯,威脅着宋朝的安全,而當權者卻苟且偷安,排斥抗戰派,沉溺於犬馬聲色之中,不思振作,這使他抱恨結愁不能自已。更令人痛心的是,現實中有抱負的志士仁人,卻往往因報國無門,齎志而沒,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塋,作者隱約感覺到自己也將會遭到他們一樣的厄運,不覺發出了深切的哀嘆。

第二段開頭兩句,作者感嘆自己如今懷抱憾恨,垂垂老矣,接着追憶起自己當年巡視江防前線時的情景。那時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憑弔過秦淮水。詞中“淮水”指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北,橫貫南京城,流入長江。王埜生在國運衰微之世,東吊秦淮,感念六朝興亡更迭的歷史教訓,弔古傷今,悲恨之情油然而生。詞人借酒澆愁,含恨在風中撫劍醉歸,心潮激浪恰與大江波濤撞擊、交匯,滔滔東逝之水好象特地爲他這位壯志未酬的志士砥礪鬥志。

第三段寫作者如今身處閒職,遠離淮河前線千里之遙,但仍懷着一顆爲國分憂的壯志雄心。“縱有英心誰寄”,這顆英心在現實中無法託付,只好空自嗟嘆,一吐內心的鬱悶與悲憤。南宋統治集團腐敗無能,蒙古滅金後連年攻宋,局勢日趨艱險,南宋政權危在旦夕。因此詞人發出焦灼的呼喚:“絕域張騫歸來未?”他急切盼望現實中能出現象西漢張騫那樣的名將,出使西域,聯合各方力量抗擊匈奴。從這痛苦的呼喚聲中,我們彷彿聆聽到作者的心聲:自己縱有張騫那樣的才能,然而又怎能找到英明的聖主呢?

這首詞自始至終激盪着愛國志士一腔熱血無處訴的悲憤心情。全詞以三疊詞調這一形式,將昔往與今來、撫時與感事、國家命運與個人遭際巧妙地交織起來,一詠三嘆,將詞人內心的激憤愁恨,感情波瀾層層推出,縈迴不盡。爲了加強抒情感人的藝術效果,作者多次運用反詰句式,因此詞文揭響有力,頻頻扣擊讀者心絃。特別是起首與結尾兩處的詰問句,一起一結責問蒼天,呼喚英雄,既振聾發聵,又使詞的主旨表達得含蘊深曲,耐人細細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