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時間》讀書筆記

六月讀書兵團讀的第一本書《暗時間》已讀到81頁,這裏有一些心得感想與朋友們分享。

《暗時間》讀書筆記

《暗時間》作者劉未鵬:80後,畢業於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目前旅居美國,是一位程序員。

一,什麼是『暗時間』?

暗時間就是非工作時間,例如散步,打掃家裏,洗菜,煮飯,洗衣服。洗澡,上廁所,坐車,出行,喝茶,等待,等等這些不工作,不社交的時間都是暗時間。

無論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暗時間一直在影響你,與你的生活狀態及生命狀態展開同步性,形成它本身的時間結構。

每時每刻我們的大腦幾乎都在運作它,既然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無意識自主性工作,我們爲何不採取主動性,按我們的需要去編程運用它呢?。

而現在,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有意識地將我們的思考聚焦在暗時間的時空結構裏,接受輸入訊息,再將輸入的各種訊息進行篩選,選擇有價值對我們有幫助的訊息,以編碼的方式儲存在我們的大腦裏。然後再將我們已經消化吸收的思想內容,重新整理成精進我們成長的有利工具。

二,運用暗時間的功能就必須瞭解你大腦的運作方式

一個人的心態會直接透過表情肢體語言呈現出來,你可以使用語言功能去掩飾你的內在意識,但是你的身體是掩飾不了的。我們愉不愉快,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狀態會完全表露出來。

你樂觀與否,你積極與否,你是否完全自信,你的每一個轉身,邁出的步伐都會流露出你內在的力量。

這一切是因爲我們的神經細胞讓我們擁有了覺知的能力,因爲覺知會使我們有感受,有了感受便會產生情緒的自主反應,而情緒又來自於我們本身作爲個體存在的一種直觀的表現形式。

這些身體的表現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無意識,無意識事實上是身體的智慧。所謂的『暗時間』就是我們無意識精微能量運行的一種空間場域。

意識是我們的信念系統最重要的內容,而意識是由思想組成的一種結構,思想是非常精微的能量,需要我們主動去覺察它在我們生命中產生的重要影響力。

心是意識的活動舞臺,也是我們將經驗轉化爲意義的過程。透過這個意義建構我們的信念系統;例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及你的個人特質,特定人格都是你信念系統的主要內容。

信念系統主導大腦的程式,建構程式,透過建構程式,再由此建構我們的人生實相。所以有一句話說:“我們的人生實相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也就是我們人生的悲苦愁樂,幸福快樂,不幸挫折亦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而這一切與我們的大腦處在暗時間的能量運行息息相關。

我們的大腦包含大約一百三十億個相互連結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間彼此相互連結,這些相互連結的細胞多過全宇宙的星星。

大腦是意識的工具,沒有限制。身體內有一億個感覺接收器,神經系統內則有十兆個神經突觸,使得我們的心對環境的敏銳度是非常高的,這敏銳度達到十萬倍於外在環境中,由此我們內在接受和吸收了大部分知識。

例如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會自動產生警覺得反應,身體會立即形成自我防禦機制的功能。通常這個時候我們不會輕易向他人敞開心扉,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者發生危險的地方,我們的求生意志會突然產生無窮的動力。這些都是來自於大腦的直接反應,傳遞訊號到神經系統,再透過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做出,保護生命的動作。

三,利用暗時間處理你的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對一個人有莫名其妙的憤怒,這樣的憤怒你並不知道因何而來,但是你就覺得情緒來勢洶洶,會有突然失控的時候。

前幾天對一個朋友說話口氣總是不太好,我自己一下沒有感覺到,倒是旁邊的好朋友提醒了我,覺得我的情緒有點失控,而我卻不自知。

而後冷靜下來確實如此,我承認這樣對她確實很不禮貌。於是我便在朋友煮晚餐,等待吃飯的過程中,進入我的暗時間去進行自我對話,覺察我的情緒來源所在。

問自己:“問自己爲什麼對她態度不好,原因是什麼?”

我開始啓動大腦的覺知系統,來捕捉那個情緒的訊息。原來是我不喜歡她話語裏總有一些掩飾,無法坦誠交流的態度出來。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與一個人交談時,對方不坦誠的那份心態,這不坦誠的心態,甚至讓我做了可能會導致我人生進入另一個低谷麻煩的人生狀態。

我生氣她爲解決自己的困境,卻不顧他人的人生陷於危難,對他人的人生不負責任的態度,當她再一次出現欺騙性話語的時候,我就火冒三丈了。

我意識到那個憤怒語氣,對對方可能也是一種傷害,立即使用了聖多納釋放法進行了情緒清理。

聖多納釋放法

1,我接受有情緒的自己,我接納不同面向的自己。我已經看見這一切情緒,現在我已經不需要它了,我決定釋放這個對我無意義的情緒,因爲我不需要這個情緒成爲我生命的負擔。

2, 我有能力釋放掉這個負面情緒能量。

3,我已經釋放掉這個負面情緒。

我正是利用了暗時間的時空場域處理了這些情緒。

我願意爲自己的選擇承擔100%的責任。

因爲這些情緒是我自己的,和他人無關,我必須爲自己的情緒行爲負責。

四,利用暗時間來思考

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大時代,這些資訊就像宇宙爆炸後的狀態。

宇宙大爆炸的狀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稱爲奇點。

而我們身邊的資訊,包圍轟炸着我們的大腦,使我們的心靈與思想,象不象宇宙大爆炸最初的那個模型狀態,每一個訊息的來襲象不象那個奇點呢?

由此,我們能夠接收到對我們生活,學習,工作,可以成長我們的有價值資訊,同時亦會接收到會導致我們形成偏見的錯誤認知。

所以我們最後還是要仰賴大腦去進行篩選整合我們所接收的訊息,整合的操作方式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啓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說的:別人口中的故事也許只是事情的另一個方面,難免受到他們自己觀念的影響而產生偏見,我們每個人都帶着有色眼鏡看待這個世界,客觀且全面地描述一個事情極少有人能做到。別人的故事也許只是他們的想法,你自己去親身經歷同樣的事情也許完全又是另一想法了。

這是因爲我們有認知偏差,而認知偏差形成於我們長久以來的行爲習慣,當然也包括意識信念系統。我將『意識信念系統』,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的『特定思維』。

如果要改變我們的『特定思維』,使我們的認知儘量不出現偏差,那麼有時候我們就要打破頭腦的認知偏見,打破認知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闊視野,打開你的心,去允許接收更多新知識,多積累知識,以及與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

打破偏見認知,意味着你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要抱着“我可能是錯的”覺知意識,用這樣的信念去證僞自己的對某件事的理解和猜測。

舉本書中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們頭腦當中常常出現的先驗(先前經驗)假設,是如何在我們的生活裏造成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偏差認知,形成錯誤邏輯推理的影響力。

1981年,兩位心理學家Brewer和Treyens做了這麼一個實驗:

召集一些人,告知他們將會參加一項學術研討會計劃,實驗者先帶領他們來到一間辦公室,讓他們稍加等候,一段時間之後,叫他們出來,並詢問他們記得辦公室裏面有哪些東西。

一些人聲稱看到了書,然而實際上辦公室裏面根本沒有書。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在我們的慣性認知裏,也就是先驗假設認知裏,一般辦公室的典型事物-----就是書。當我們記不得其他事物,先驗假設認知,就會直覺反應『有書』這樣的概念出來。

所以,有時候你看見的事物並非事物本身的真相,更何況我們還未看清楚的事物,你又會如何確定它的真僞呢?你是否會對一件事情習慣帶着偏差認知的處理態度?還是願意去思考,然後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證僞呢?

思考會讓我們內心不斷去追求生命實相的本質,而生命的實相本質,必須是在不被他人的想法所束縛,必須在沒有偏見的,客觀的思想裏纔可能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