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讓人覺得扣人心絃,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了他對待生活充滿着激情與熱愛,對待人生充滿着睿智與希望!而散文裏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句的語言,也深深地觸動了我的靈魂,使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關懷自己的靈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

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

還有一處說道“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的確,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自世界的各個地方,說着不同的語言,飲食、文化也有諸多的不同,我們把個人放到其中簡直太渺小了。對於世界,我們沒有理由奢望能夠憑藉個人的力量去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自己,我們可以對待學習多一份責任心;對待同學多一份關心;對待自己多一份信心。在遇到任何挫折時都永不言棄,因爲自己是自己的全部,如果自己都放棄了,誰還會來幫助我們?

《守望的距離》也是本關於審美的書。審美本身就超過功利,審美並不僅僅止於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是以自己的理想塗抹生活和周圍世界的結果。一位西方哲人說過:一個人只要肯有審美的人生態度,那麼他從茅棚中和從宮殿中看日落,其實感受是一樣的。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周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爲“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2

讀周國平的這本書已是四月初的事情,至今依舊沉醉。那時用心將整本書仔細閱讀完畢,遇見很多與靈魂相撞文字。現摘錄如下:

一、關於童年和童心

回首往事,誰不緬懷童年的幸福?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爲那時候我們有最純淨的感官。

童年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爲我們在童年曾經一度擁有永恆。自從失去了童年,我們也就失去了永恆。從那以後我所知道的唯一永恆便是我死後時間的無限綿延,我的永恆的不存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佔據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我甚至說,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爲成熟而不會再失去。

始終攜帶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這永不枯竭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光陰蹉跎,世界喧囂,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分童趣和閒心是不容易的。

所謂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說明智慧是童心的守護神。凡童心不滅的人,必定對人生有着相當的徹悟。所謂徹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

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他始終保持一顆淳樸的童心。

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樣單純的人,目的意識淡薄,沉浸在過程中,過程和目的渾然不分,他們能夠隨遇而安,即事起興,不易感到無聊。

二、關於人與人生

在人生畫面上,夢幻也是真實的一筆。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通過往事。

理想便是靈魂的寄託。

在理想主義普遍遭恥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因爲幼稚,而是因爲精神上的成熟與自覺。

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我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然而,當我檢點思考結果的時,卻發現我弄明白的似乎只有這一個簡單的事實——今天我活着。

萬有皆逝,唯有精神永存。

人生中,只有死是必然,其餘一切均屬偶然。

生活是一場永遠不能成爲正式演出的彩排,一張永遠不能稱爲正式作品的草圖。

人處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上,作爲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卻嚮往永恆和無限。

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

對於一個洋溢着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第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

與天才相比,最富於幻想的女子也是過於實際的。

青春未必全是舔吻和鮮花。有這樣一些敏感的心靈,對於他們,青春意味着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機,意味着某種幻滅和覺醒。

他只是貌似在看、在聽、在生活罷了,實際上早已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

三、關於愛情和婚姻

有一個字,內心嚴肅的人最不容易說出口,有時因爲它太假,有時是因爲它太真。

真正的愛情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

家是一個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把它作爲活的有生命的東西那樣,懷着疼愛之心去珍惜它。

古猶太法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和他的結髮妻子離婚時,甚至聖壇也會爲他們哭泣。

真實的感情往往找不到語言,真正的兩心契合也不需要語言,謂之默契。

人生最美好的時刻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不獨愛情如此。

四、關於藝術

一個藝術家無論在閱歷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靈上卻永遠是孩子,不會失去童年的清新直覺和少年微妙心態。

美如此令人心醉,人類的語言又如此貧乏無力……除了藝術,沒有什麼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沒有什麼能把靈感留住。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3

周國平說:“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

在作者寫作期間,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爲此,這本書讓人悟到人生的哲理,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能使人時不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錯過沿途的風景,也不落後於時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一)關於幸福

周國平認爲:“世人常把善終視作倖福的標誌,其實經不起推敲。若從人生終結看,善不善終都是死,都無幸福可言。若從人生過程看,一個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過,不管善不善終,都稱得上幸福了。對於一個洋溢着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的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極而言之,樂極生悲不不足悲,最可悲的是從來不曾樂過,一輩子穩穩當當,平平淡淡,那纔是白活了一場。”

幸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有些人傾盡畢生之力去尋找幸福,卻往往沒有結果。其實,我認爲,幸福就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你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只要你內心充實,那便是幸福。

(二)關於信仰

周國平認爲:“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一個人並不需要有多麼敏銳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之一是: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持,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鬨笑,以無信仰自誇。”

有人說:“這是個信仰缺乏的時代”。確實,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帶來更多的安全感。相反的,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慾世界的誘惑中,因爲他們缺乏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爲他生活在盲目中,沒有最高的來自信仰的指導。

(三)關於死亡

周國平說:“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廠和喧鬧的市場。”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和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滅。他認爲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

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死是一件無須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纔不會辜負來到這世上走一遭。

讀完《守望的距離》,總能感受周國平對生命的熱愛與執着。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園。確實,一個人擁有精神家園,他纔會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4

這本書之所以我給了低分,是因爲只有前幾章還是讓我比較觸動的,後面的文章之所以不好,多數是給我一種讀書筆記照搬觀點的感覺,同時那些作者自己的感想也像讀者一類的文摘書上那種沒有多少營養的隨感文差不多。

那就說一些前面讓我覺得很有感觸的東西吧。

最開始說到孤獨。

其實孤獨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話題因爲一旦一個人開始思考,那麼他就必須面對死亡面對孤獨。人與人實際上無法完全的交流和合爲一體的。就像是村上春樹所說的,人就是一座孤島。只能在自己的島上遠望,卻並不能脫離自己得到去與別人結合。

如何去面對這樣一種只有自己一個人的世界,如何去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去追求一種自己的靈與肉的結合。靈魂屬於天上,卻被肉體拉扯墮入凡間,如何去與自己的肉體妥協,在凡間的同時從不忘了天上的一切真善美,是追尋的過程中要仔細去回答的。

關於婚姻。

只有不斷有新的出現的纔是好的婚姻。愛情不能夠死,只有不斷地去有新的刺激,新的追求新的一切,才能維持愛情,維持婚姻。這似乎是周國平想要表達的觀點。

其實在我自己的婚姻觀裏,我也覺得不能夠相互太熟悉以至於一切都可以被推測和預期。總要給對方留有幻想和驚喜。誰都有責任去給自己的伴侶不無聊的生活。這也是愛的一種方式。

或許會很難吧。但我以後會試着努力看看。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無奈的生活在世界上。

離真理很遠,不停地犯錯誤,不停地自救,不停地成長變化。要去面對寂寞孤獨和死亡,要去選擇一個分岔路,而另一條路卻再也沒有機會去嘗試了。

生命只有一次,這短暫又珍貴的機會。如何才能過好,誰都會膽怯吧,手上拿着唯一的籌碼要如何去抉擇。

只能聽從自己的心了吧,或許這纔是唯一的路。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5

還有十天,我來雅園就整整一年了。在這一年裏我成長了!發展了!還記得在上學期雅園舉辦的“精神家園”裏。林華老師就和我們交流過作爲教師我們應該讀哪些書籍。她當時舉了5類書籍,其中有有一類書籍就是哲學書籍。讀哲學可以使人富有智慧。在雅園總是提倡快樂,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而多讀一讀哲學方面的書籍就更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快樂,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這不在假期裏,我們雅園的自主發展菜單裏就要求我們讀一讀周國平老師的《守望的距離》或者是《經典的理由》。

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終於在新教育書店旁邊的書店裏找到了它。當時我捧着它心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激動。《守望的距離》我終於找到了!

當我在陽臺上閱讀第一章——存在之謎的自我二重奏的那部分時,作者彷彿把我帶到了他的哲學世界裏在他的哲學世界裏他向講述,分析,了他的哲學理念。彷彿我也在和作者一起思考,討論,品味人生的奧妙和宇宙的玄機。當我讀完一半時,我覺得雖然作者非常喜歡哲學,而且他又能溝通過散文的方式將它哲學觀點和對生活的追求告訴人們。能夠讀到這本書,我感到十分的榮幸和幸運,我想不僅僅是我很多人都會在這本書裏收穫智慧和超然吧!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過讀這本《守望的距離》後,我的感悟和收穫吧!

1、人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但這短暫的生命有時過於擁擠的。

我從中的感悟;是啊!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每一天都會過於擁擠。就像這學期我在雅園裏度過的每一天一樣,每一天我都覺得似乎特別漫長,在經歷了單元考試,半期考試,期末考試甚至是馬上又要開學了。到現在我回想起去年開學的時候。似乎一切的一切就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情。而95個小時後我又將坐在雅園的學術廳裏開始下半學年的工作。

2、哲學給人帶來的不僅只是快樂,更有痛苦。

我從中的感悟;我們學習哲學爲了是更好的把哲學的理念運用到生活當中,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幸福和充實。而在柏拉圖的哲學理想當中,哲學王既無恆產,又無妻室,全身心的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

我認爲,我作爲一名教師,我的職責是讓我的學生幸福快樂的度過每一天。所以奉獻,責任,謙讓成了我的職業本能。而萬事不可過頭。像第歐根尼,他不要居室,學動物睡在街頭,從地上撿起食物。我認爲只要哲學在你心中即可,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心中有佛便是信佛。怪不得蘇格拉底說;“我從你外衣裏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虛榮心”。

在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矛與盾。都有兩面性。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把握好度,否則可能好事變壞事。

3、我曾經嘲笑廉價的人情味,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試問,不花錢你可能買到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丁點兒惻隱之心?

我從中的感悟;也許作爲一名教師,就像校長說的那樣。我們的學生以後一定會比我們優秀,這是必然的!

在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的成長離不開每一位雅園老師的諄諄教導,在雅園的六年每一位老師都會真誠的去關愛他每一個學生,一個微笑,一個鼓勵。都會給孩子們增加無窮的自信!讓他們成長,讓他們在每天在雅園的天堂裏自由的.飛翔!

也許在當今的社會上,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但是在雅園你會發現每一個團隊,每一個班級,甚至是每一名孩子都會做到這一切。作爲老師我們懂得關愛,懂得奉獻!更懂得去珍惜!

4、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我從中的感悟;全世界有近70億人,她們來自世界上的各個地方,說着各種語言,在飲食,文化,宗教。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隻有一點我們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都是人,都是社會人,都是這個地球的人,在我看來每一個人都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把個人放在這70億裏面我們簡直就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世界,對於生活我們不奢望能夠憑藉着我們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他,當然,我們不可能去改變世界。也不要去妄想改變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我們自己。比如;在工作上;確定目標;腳踏實地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從中獲得經驗。慢慢地使自己的能力有了提高。就像哲學裏面講得一樣,人的前進都是波浪式的。意思就是每一個人走在這條路上都會經歷很多坎坎坷坷。但是隻要你戰勝了困難你一定會繼續前進。而哲學裏面把他稱作螺旋式上升。當你成功時。你就會發現你站的更高了,甚至是脫胎換骨的變化。在哲學裏這叫做量變到質變。

一本好書不在於你只讀完一遍,而這本《守望的距離》我還會上反覆的閱讀。反覆的去體會和感悟。我相信在以後的閱讀中我還會收穫更多的智慧!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6

"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爲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着同一個聖地。作爲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只讀過周國平的一本書,叫做《何來何往》。在此之前,在豆瓣上看過一些關於《靈魂只能獨行》零星的書評和筆記。當時對這樣的一句話印象很深:黑暗之中我們並肩行走,彼此獨立,又彼此相依。無懼無驚,無怨無悔,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後來在讀《何來何往》的過程中發現了和這句話意義很相近的一段話(即第一段引用的話)。而且前幾天去圖書館隨便翻了他的幾本書,發現書與書間有相當部分是雷同的。但如果把他僅作爲一個哲學家來看的話,周老師在把文學方面已經很成功了。他已經儘可能的把哲學用直白的、比較文藝化的、適合大衆閱讀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讀起來少了很多枯燥與晦澀。我想對於大多數想通過閱讀幾本哲學方面的作品來增加一些人生厚度的人來說,他們會選擇《靈魂只能獨行》而不是《作爲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或者《存在與虛無》。

他還有一本叫做《各自的朝聖路》的書。我一直覺得這個題目和《靈魂只能獨行》有些什麼聯繫。

在一些個輾轉反側的夜裏,這兩個關於靈魂和道路的命題一次次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裏,讓我難以入眠。儘管答案已存在於題目表面:要獨立的、自顧自的、帶着孤獨去尋找那條只存在於內心深處的神聖道路,才能得到自己夢想的東西。我相信許多人都有能力獨自摸索出這個淺顯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已經找到那條通向實現夢想大道上的人。

可是現實生活中,如果你去做一個關於夢想的抽樣調查的話,我想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處在迷茫中的,即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更別提爲夢想而奮鬥了。他們只是和許多人走在同一條大家都不知道通往哪的寬敞的路上。因爲有許多人,假使前方有危險而不幸自己也遭遇了不測,看到別人同樣悽慘的命運會給他們帶來許多安慰,許多哲人都說過這樣相似的話:緩解痛苦的最好辦法就是想着那些受着同樣痛苦的人。還有一部分人隱約知道該走向哪條路,卻不敢輕易去嘗試。因爲每一條路看起來都異常崎嶇和漫長,人們必須爲自己的草率和衝動付出代價,所以他們也處於彷徨和痛苦中,而且甚於前一種人。就好像那首詩說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有少部分人是已經獨行在路上了的,這條路或許不是他們自己試探出來的,他們中有些人也許還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但他們最終會知道的。他們終有一天會懂得感恩,感謝上蒼,感謝父母,感謝把他們引入這一道路上的一切。

我認爲要讓靈魂獨自走上這條朝聖路需要相當的運氣,也可以將其稱爲天意。幸運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那條對於自己來說正確的路,運氣差點的就只能一邊鼓舞自己盡人事,聽天命一邊繼續嘗試了。但如果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應該是他們孩童時期的引導者,尤其是父母。對於對這個塵世還一無所知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個明智成功的父母也許會首先考慮遺傳因素,然後將其與孩子的性格特點相結合,再給孩子指出一條比較接近理想的道路,讓他們少了許多或許不必要的嘗試,從而縮短了實現理想的時間。然而擁有這樣的父母歸根結底也是好運氣的一種。

人生短暫,白衣蒼狗,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會在內心的掙扎和痛苦的抉擇的糾纏中度過。但這種人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就好像直面慘淡人生的勇士,哪怕最終得不到俗世的認可。

許多年來,也曾試探着走過幾條路,但都淺嘗輒止,最終無功而返。許多年後,每當想起那些最寶貴的童年時光,我都會問自己,如果當時堅持下來了,那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但那只是如果,但人生沒有如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的,我發現我開始疲於嘗試,或許是累了,或許是到了這樣一個註定會茫然的年齡。我覺得我的周圍除了一片迷茫什麼也看不見,我覺得我失去了一切,我覺得我徹徹底底的迷路了。雖然一直牢記着這樣的話: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是你開始得到的時候。雖然也看見別人這樣寫到過:你不會找到路,直到你迷路的那一天。

式微、式微,胡不歸?可是我連回去的路都記不得了。此時的我已深陷墮落的泥潭,在痛苦迷茫之間苦苦掙扎,dota成了我的麻醉劑,讓我還可以沉醉在爲自己編織的謊言裏,妄想着有一天能將dota作爲自己的職業。儘管我深知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有些愛好不能稱之爲愛好,這一點直至今日我才漸漸懂得。一眼能看到終點的路我們不要去走,明知是徒勞無功的事不要去做。大二寒假在沒日沒夜苦練dota的休息間隙,我完整的讀完了一本《心經述議筆錄》。在開學的前一晚我鬼使神差的在qq上發了個狀態:再見,dota。於是直到今天我沒再打過一次dota,這是近幾年來我覺得挺神奇的一件事。但是那段有dota陪伴的日子,卻是一段幸福與痛苦交織的複雜時光。記得那時我會賦予其中每一個人物特殊的意義,讓他們栩栩如生的存在於我的腦海裏,我甚至一度愛它如戀人。時至今日,我也時常會想起它,想那些靜靜躺在文件夾裏的replay記錄我一次次的輝煌,想念我最喜歡的奈門摩爾。

從《心經》開始逐漸重拾讀書的愛好。心裏的那份負罪感和躁動也隨之慢慢的平息下來。但四周還是一片霧茫茫,迷茫依舊沒有散去。佛法接觸了一些,但除了讓我平靜下來,並沒有爲我撥開迷霧。在旅行早已成爲陳詞濫調的今天,我開始偶爾出去走走,因爲覺得這20年來自己實在太閉塞了。不奢求也不相信什麼間隔年,我只是想走走。

但是腳永遠不能代替心靈走路,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大半個中國走過,依舊分不清方向,但是心態裏樂觀的成分卻增添了不少,這讓我有繼續嘗試的勇氣。

雖然同意一些關於悲觀論的一些宗教或是哲學觀點。對叔本華的人生是由痛苦和無聊組成的理論深表贊同,也對佛陀的教誨諸漏皆苦深信不疑。但是對於資質平庸的我們來說,當樂觀來襲時,還是會不自主的嘴角上揚,內心灑滿陽光。

帶着久違的笑容,再一次開始在迷霧中探索。在偶爾夜不能寐的日子,默唸一段揭,儘量讓自己沉靜下來,以更好的姿態迎接第二天的朝陽。

不懂耶穌,卻也祈禱。不拜佛祖,但也讀經。不信真主,仍有顆朝聖的心。

前方的路依然影影綽綽,但維以不永傷的日子卻已經一去不返。生而爲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既然前世那麼虛無,來生又那麼縹緲,那就緊緊抓住當下的每一天吧。

靈魂只能獨行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或許每個人的解脫之道都存在於內心最深處,耐心的等待着最終被發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