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出者,愛返散文

愛出者,愛返。這個題目有點俗,可“俗”有“俗”的理由。你總不能把吃完米的缸不要了吧?好東西再舊也是好東西,“標新立異”固然可以盛開“二月花”,但經久不衰的肯定不是“明日黃花”。

愛出者,愛返散文

當然啦,寫下這個題目,既沒有道德家的說教,也不是宗教的悲憫勸世,的確是我的親身經歷之後的一個感慨。

那天,一個朋友因工作上的原因,心情有點不愉快,又加上同事在一旁添油加醋,她的臉眼看着就拉長了半尺。面對着拉長了半尺臉的她,我也一點點地走進了猜疑的泥淖——我得罪她了嗎?她對我甩臉子,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誰向她說了我的壞話啊?

心裏塞上雜草的我,心情也開始陰晴不定起來。幸而,我有些許的定力,能把飛出去的心很快地拉回來。於是一個激靈,我恢復了正常狀態。

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我的那位朋友。我猜測,此時此刻,她的心情大概糟糕極了吧?一個電話過去,果然,電話那頭的她嗓音低沉、喑啞。一聽就很沮喪。

“誰都會有遇上不順的時候,”我說,“關鍵是不要把不順放大。”

“哦。”聽着就是敷衍的口氣。

我強忍住掛斷電話的念頭,又繼續說道:“事情越想越壞,本來沒什麼,可一想就壞了。好話經不住再三推敲啊!”

“確實是這樣。”聽語氣似乎寬心了許多。

“快別多想了!你看看你想的都是些什麼雞毛蒜皮的事!一地雞毛啊!等回過頭來再看,那就是快腐爛了的黃瓜辣椒和茄子!快讓它們能扔多遠就扔多遠吧!”

這時,電話那頭傳來了“咯咯咯”的笑聲。

因爲她笑,我也笑了。而且,我還以爲幫助了她,笑得格外暢快。

這件事一放下,我腦海裏電光火石般地出現了一句話——“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這就是這篇文章題目的由來。

其實,生活中類似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事比比皆是,只是平時沒有過多留意罷了。

這樣一想,不禁又憶起了發生在最近的一件小事。

那天,我到辦公室比其他同事都早。看着凌亂的辦公室,一個念頭頓起。於是,我很自然地拖了地,抹了桌子,燒開了水,又給每個同事的杯子裏倒上了熱水。

這樣做,本沒有任何求回報的意思,連希望同事“讚一聲好”的念頭也沒有,可是你猜,後來發生了什麼呢?那天,一個同事送了我一瓶辣椒醬,並特意囑咐我吃完了再要;另一個同事拿來了我最愛吃的野菜,讓我包野菜包子!

是巧合嗎?你可以說是巧合。可是爲什麼獨獨是送給我而不是別人呢?又爲什麼獨獨是那一天還不是別的某一天有這樣巧合的事?如果仔細想想,偶然之中必有必然,“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是很有些道理的`。大家不妨認真地觀察一下那些樂善好施者的長相,他們必定是慈眉善目,人見人愛;你再看看那些殺豬的宰羊的,隔了老遠,你都能感受到他們身上的戾氣,如果再走得近一點,你也許還會看到他們臉上塊塊飽綻的橫肉。這就是付出與回報的等量交換。從事何種職業,經常在做着什麼事,往往就會打上過往的烙印。相信一點吧,踏雪無痕的功夫,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說,人還是應該多存一些善心,多做一些善事,努力約束自己不做惡事。

前段時間,翻閱一本普及佛學常識的雜誌,看到其中對“慈悲”的解釋,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佛陀的“慈悲”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你能夠給他人帶來快樂和幸福,你能夠憐憫衆生,幫助衆生拔出其苦,你就是“大慈大悲”,你就是佛啊!

難怪佛教徒要有所成就,首先必須具備慈悲心,原來慈悲衆生就是慈悲自己,爲衆生拔苦就是解救自己於水火之中啊!

關於這一點,我還聽說過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辛格。辛格和他的同伴一起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山口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躺在雪地上快凍僵了的人。辛格想幫助那個將死之人,可他的同伴卻不願意,於是辛格就與他的同伴分道揚鑣了。辛格背起了那個將要凍僵了的人。因爲身體靠着身體,辛格的體溫傳給了那個將要凍僵了的人,那個人因此活過來了。不久,兩人又結伴一起前行,然後趕上了辛格的前一個旅伴,可是他們卻發現他已經凍死在雪地上了。

事情就是這樣,當你將溫暖送給他人的時候,溫暖的不僅僅是他人,還有自己。

這個道理其實再淺顯不過,可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呢?我們不是經常在做着只賺不賠的買賣嗎?對於父母,我們理直氣壯地做“啃老族”;對於愛人,我們要求他“只對我好”;對於友人,我們希望的是,我有困難,他必須幫我;對於社會,我們總是期望着有很多的錢,有很高的位,而且還要活得自由自在。可是,對於我們的家人,對於我們的友人,對於這個社會,我們又做過什麼呢?

希望醒悟過來的不只我一個,還有你,還有他,還有大家。

“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就讓我們用行動來詮釋這句話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