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從疑處翻成悟散文

如何讀書,怎樣讀書纔能有所收穫,這是每個讀書人都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對這一問題,自古以來也是見仁見智,各得其妙。然而,清人鄭板橋提出的“書從疑處翻成悟”一法,無疑是一條簡單而實用的讀書方法。

書從疑處翻成悟散文

所謂“書從疑處翻成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疑無疑”讀書法。宋朝理學大家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宋人黎靖德也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代先賢哲人讀書,大都注重一個“疑”字。一個“疑”字,直讓讀書人實現從“疑”到“悟”的演變、昇華,抵達讀書的理想境界。

讀書無疑,最爲有害。讀書無疑者,似乎一讀便懂,其實懂的只是表面那層虛浮的'東西,字面的含義,好像“打水漂”,浮在水面上,水下的世界並不知曉,是自欺欺人之舉。

讀書有疑,帶着疑問去讀,方能有所“悟”。而由“疑”到“悟”的橋樑,全在一個“思”字。晚明思想家李贄說:“學人不疑,是謂大病”。書不僅要讀,還要勤用腦子去思考,用智慧分辨書中道理的是非,從書中發現問題,帶着思考去讀書,這樣纔能有所收穫。國小語文課本中曾有一篇名爲《田忌賽馬》的課文,寫田忌在與齊威王按照常規賽馬失敗後,遇到孫臏。孫臏對田忌說:“我剛纔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有位讀者從中發現疑點:齊威王中的“威”字是後人在他死後追加的諡號,賽馬時齊王正和田忌比賽,孫臏怎麼知道他死後的稱號呢?顯然這是一處“硬傷”,是個常識性錯誤。像這樣聯繫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去讀、去思、去悟,就能如陽光驅散迷霧般使自己從細節中發現疑點,對書中可疑之處來個“每事問”,對我們把書讀懂、讀通,大有裨益。

然而,讀書“教有疑”的目的是“要無疑”。如果一味讀死書,死讀書,就書讀書,以疑質疑,困在“疑”字中出不來,就成了“鑽牛角尖”。如此讀書,不僅得不到長進,求不着學問,還會將自己變成“書呆子”。實現從“有疑者”到“無疑”,就是說要讀活書,活讀書,像明人鹿善繼在《四書說約》中所說的那樣,“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聯繫生活實際、社會實踐想道理,就能收到“陽光驅霧”豁然開朗之功效。越讀越穎悟,越讀越明白。這就是“書從疑處翻成悟”的讀書法。讀書人當深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