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大師散文:從“大師評選”中所看見的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2006年年底評出了280名“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社會對此有着褒貶不一的反應,一些人甚至未曾多加思考便開始懷疑起這批“御封”大師來。

工藝大師散文:從“大師評選”中所看見的

我們不能說這種懷疑毫無道理,畢竟在如今這個“專家”、“教授”氾濫成災的今天,誰也不能保證“大師”不會成爲下一個犧牲品。不過單就這一事件來看,這種顧慮便顯得多餘了,僅僅二百餘人,又何來氾濫一說。

我們不妨從源頭目的來看待這次評選。這個行爲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對國家戰略的響應。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難,傳播難的問題早已出現,國家政府也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並將文化振興列入了國家戰略。這次的評選也無非是想要用官方的金字牌匾來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於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之中,爲之注入新的活力。從這一點來看,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一行業的精英人才爲人們所熟知和尊重,也是對他們的'勞動的最好回報。

怎麼樣才能稱得上“大師”?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國人的觀念中,“大師”要求的不僅僅是過人的技藝,更還有一層精神上的要求。淡泊寧靜,謙遜無功,即使居於陋巷聲名也能達於四海,天下之人皆擁之,這應該纔是大師的正確打開方式。這話當然沒錯,但有一點,這是最好的大師,卻不是如今最需要的。這一點與我們保護稀有動物很類似,自由生長與繁衍當然是最佳的選項,但我們仍然需要建立繁育中心和養殖基地。爲什麼?因爲大環境之下,如果不這樣做,這種動物就會滅絕。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評”出大師,恐怕真的大師要就要滅絕了。

唐時不乏詩賦大家;宋時大有書畫能人,和平時有和平衛士;戰爭時見戰爭之神。時代的主題與社會的關注重心往往帶來一個行業的發揚光大,進而涌現出真正的大師。當一些人還在以“缺乏歷史積澱”“華而不實”等毫無說服力的理由批評這一事件時,是可悲的。

這並不是涌現工藝美術大師最好的時代,社會上始終缺乏對此的一種關注和支持。對於“大師評選”,我們看見的不應該只是表象上的客觀公正與否,更應窺見這一事件傳達出的更深層的訊息。


【本文作者:1510班 顏潤澤。(公衆號:鄧志剛語文工作室)】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