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歡迎大家分享。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1

終於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掩卷的剎那,時間會停留麼?而我心中爲你奔涌着的情感卻無法停息,如水的節奏在寒冷的冰層下繼續潛流着,帶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爲你編織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簡短濃郁的詩歌爲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將情感緩緩地衍生在你的時間裏,不讓你有絲毫的負重感,輕鬆上陣,在你的夢想之路上英姿颯爽,只希望我爲你編織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懷留下一點點瘙癢和溫情……

普魯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寫就了一部偉大的充滿詩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時間抗衡,同時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重現生命華美的篇章。而我卻想和你一起飛翔時間的前站,用追憶的目光細細記錄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陰,爲我們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讓每一個月滿之夜,任我們歡愉的潮水盡情的拍打戲耍……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讚歎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於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穫,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看到書名時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腦兒堆積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正在讀的,永讀不完,它太長,又有意思,你也別想着摸清它輪廓。裏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發生在身邊,不由自主把周圍人紛紛對號入座。記起《小王子》裏的話“那時太小,還不懂得如何去愛她”,又講到“我不知道我怎樣才能走進他心裏,不知何時才追上他的思緒,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臨終前對摯友說,我死了,你還活着,把我仇恨的緣由讓那些不知的人知曉,並且他又重複一遍,你若真的愛我,就在這嚴酷塵間,將我的事情傳揚。

當我再把已知的回憶,光怪陸離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話相聯繫,我發現這種感情如黃沾所描繪的少年故事“你愛談天我愛笑,又帶一點惘,那是我們落魄美麗的天堂”。這種純粹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們爲非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往往,這種錯誤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這種錯誤讓我們在成長過後回首,不至於驚呼少年時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永遠趕不上它的腳步,不明白它在說些什麼,卻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斷的發展,奇妙的組成了關於只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2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着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爲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爲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爲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裏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爲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爲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嫺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裏呈現出來。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爲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佈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

以我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裏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爲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於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嫺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爲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3

《追憶似水年華》,讀這本書時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時間”和“回憶”就這樣在普魯斯特的筆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麗的畫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富有傳奇色彩經歷。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的小說中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曼妙曲折。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時間在你的血管裏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循環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着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當前的瞬間,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着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佈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啓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註定要失敗的行爲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美好。回憶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回憶本身就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纔是真正的生活。“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纔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4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長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的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總的來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隨筆800字左右5

讀完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這本書花費了我很長時間,因爲我一直都沒辦法深刻的去理解這本書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讀後我沉思良久,仍難理清心頭的感覺。

作者要表達到什麼?書中的人物如:斯萬、夏呂斯、希爾貝特、阿爾貝蒂娜、蓋爾芒特夫人、羅貝、安德烈、奧黛特等到底有什麼寓意?他寫這部書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腦中的問題纏繞成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於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於此吧。《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作者寫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的變遷。兩個不可調和的族羣——斯萬和蓋爾芒特,最後結合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在這部書裏得到最好的詮釋。傳統貴族的沒落所濺起的浪花,在這部書中被寫成了美麗而豐富多彩的落日景觀。一曲舊時代文明的輓歌唱過之後,人們還要生活,於是富足的希爾貝特變成了蓋爾芒特家族裏的媳婦。這部書對法國上流社會舊時代文明的全方位的迴光返照式的描寫,讓人很自然地想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作者要用回憶的文字無限留戀地再現出來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詠歎整個族羣失去的“似水年華”,難免有些傷感和悲哀。

這部書的語言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讀這部書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一般我都是半夜夜深人靜之際,打着檯燈,聚精會神地讀,這樣才能領會其中優雅的語言和唯美的文字,我讀着甚至敬佩起那些譯者了,因爲我看的只是譯文,就已經如此程度了。可想我的文學修養還有待提高。

讀完這本書,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纔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斯萬,奧黛特,希爾貝特,聖盧等人細微而又明顯的變化,印證了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因而“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纔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