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的詩詞解釋

  【題解】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的詩詞解釋

這是李白46歲時所作。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四月)李白與杜 甫在東都洛陽相識。此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此詩是李白與杜甫同遊齊 魯後,於魯郡東的石門山與杜甫分手時寫的送別詩。這是一首充滿真摯友情 的詩。爲了惜別,李白與杜甫已持續飲酒多日,依依難捨。在飲酒中,心內無 限的思緒難於用語言表達,只好借酒消憂,默默乾杯了。李白另有一首《沙丘 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 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全詩】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註釋】

①天寶三年(744),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遇,次年伴遊齊魯,“醉眠秋共 被,攜手同日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結下深厚友誼。745 年晚秋,兩人分別於石門山,此後再未相見。臨別時李白寫下了這首送別 詩.杜二甫,即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稱杜二甫。

②池臺: 山水臺閣。

③ 徂徠: 徂徠山,在石門山東北。

④飛蓬: 草名,枯後根斷,隨風飄旋,故 稱飛蓬。比喻李白、杜甫。

  【註釋】

①魯郡: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爲魯郡,即今山東省兗州市。石門:山 名(今山東曲阜東北),因石峽對峙如門,故稱石門山。杜二甫:指杜甫,因排 行第二,稱杜二甫。

②登臨:登山臨水。池臺:池中或池畔的樓閣。

③何言:反問語,何談,一作“何時”。

④泗水:源出山東省泗水縣,注入江蘇省淮水。

⑤徂徠: 山名,位於山東泰安縣東南,在曲阜的東北。一作“徂來”。

⑥飛蓬:蓬,蓬草,枯後斷根,遇風飛旋,故稱飛蓬。

⑦林中杯: 一作“手中杯”。

  【點評】

李白此詩當作於在石門與杜甫分手之時,時值秋天,而杜甫“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句出於《春日憶李白》,顯然是別後的懷念,因此不可能是“一時酬答之詩”。但“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兩句與“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確有相互呼應之妙。說明李白此詩在杜甫印象中十分深刻。也說明這兩位大詩人此時確是心靈相通,很容易想到一起的。

翻譯

醉別復幾日,沒幾日將別離盡情一醉吧,

登臨遍池臺。已經遊遍魯郡的樓閣池臺。

何時石門路,何時在通往石門勝景之路,

重有金樽開? 重逢歡欣把金樽美酒打開?

秋波落泗水,秋日泗水的碧波漸漸下落,

海色明徂徠。將曉青碧的天色映照徂徠。

飛蓬各自遠,你我像飛蓬各自飄零遠去,

且盡手中杯! 就此醉別且盡手中之酒杯!

  【賞析

天寶三載(744),李白在長安得罪了權貴,唐玄宗也覺得他 “非廊廟器”(《本事侍》),答應放他還山。李白帶着滿腔的怨憤告別了帝京,到洛陽去。在洛陽,李白與杜甫相會了。他們一起遊覽樑宋 (今河南開封、商丘),結下了友誼。天寶四載(745),李白大概得知杜甫正在兗州省父,便一路向東漫遊。自與杜甫結識以來,他不時想念這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才華出衆的詩人,總想再見上一面。杜甫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更不必說,因此一見李白來到,便喜不自勝,天天陪侍李白覽勝訪友。他在詩中寫道:“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不久,杜甫要到長安去,李白也要南遊吳越,便在石門山 (今山東曲阜東北) 設宴送別杜甫。

首句“醉別復幾日”,不是指上年在樑宋的分別,而是指這次的送別。大概杜甫本來馬上要到長安去的',由於李白的到來,便一再推遲了動身的日期。“醉別”兩字說明,幾天前兩人曾經餞別過一回,李白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杜甫不忍相離,又聚會數日。這段曲折的情事用五個字來統攝,用筆的精煉,令人歎服。次句具體描述兩人親密的友情和共同的雅興。一個“遍”字,值得玩味。凡魯郡的名勝古蹟,都留下了他們登臨的足跡;凡魯郡的名士逸客,都被他們拜訪周遍,這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歷覽無數名山大川,見多識廣,眼界開闊,魯郡的“池臺”(包括自然名勝及高士的隱廬) 雖好,尚不至於要“遍”遊方能盡興。他對魯郡的 “池臺”如此偏愛,有更深的一層意義在。大凡旅遊之人,勝景易得,嘉朋難覓。現在李白在旅途上能遇到杜甫這樣一位知己朋友,他的遊興自然加倍的濃烈;更何況已經得知杜甫很快要去長安,兩人相聚的日子不多,當然更要抓緊時間遊覽。一個“遍”字,充分寫出了兩人友誼的深切和登臨遊覽時的一片飛揚的情興。不過,今日終於要分手了,無限依戀的深情使兩位老朋友相對而坐,竟不知說什麼纔好。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不能單獨理解爲李白的願望,而是李、杜兩人共同的心聲。李白固然切盼這次分別以後能儘早與杜甫再見,杜甫何嘗不作如是想?在兩句送別詩中同時寫出兩人的同一心事,這就是心心相印;人未別而先盼重逢之樂,足見彼此情誼的深厚;且再約重逢之地不在別處,仍在石門,尤能說明魯郡同遊的賞心快意,永久難忘。儘管石門重逢的願望後來並沒有實現,但杜甫卻一直切盼着這一天。若干年後,杜甫在長安寄詩給李白說:“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就是針對這兩句而言的。

古今贈別之作,多數籠罩着一種 “醉不成歡” 的愁霧。本詩完全不是這樣。儘管雙方都沒有說很多的話,但兩顆偉大的詩人的心靈緊緊挨靠在一起,雖遠別千里,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使它們分開。“秋波” 兩句是充滿於他們心靈裏的珍貴友誼的外化。“秋波”是明淨澄澈的,泗水源於山東泗水縣東蒙山南麓,流經曲阜、兗州、折南至江蘇徐州,經淮陰入淮河,全長一千多裏,可謂源遠流長,以此象徵他們純潔深長的友誼,真是太確切了;海色映照的徂徠山一片碧綠,以此象徵他們友誼的萬古長青,也是很恰當的。情景交融原是送別詩的常格,並不特別希罕,但象這兩句詩那樣,將送別雙方的友情同構成一幅寓意深切、明麗永遠的山水畫,卻是不多見的。

以上暢敘友情已畢,便歸結到送別上來。結尾兩句具體描繪了依依惜別的心情。“飛蓬各自遠”,是說這次分手以後,兩人都將飄零遠逝,想到這一點,雙方都有點難以爲懷,但友誼是人間最寶貴、最充實的東西之一,只要友誼長在,送別的悲哀和分手的失落感便算不了什麼。結句“且盡手中杯”,迴應首句,在超凡脫俗的氣氛中一飲而別,而李白豪邁爽朗的情懷,亦盡此一言之中。

明代都穆說:“李太白、杜甫微時爲布衣交,並稱於天下後世。今考之杜集,其懷贈太白者多至四十餘篇,而太白詩之及杜者,不過 《沙邱城之寄》、《魯郡東石門之送》 及 《飯顆之嘲》 一絕而已。蓋太白以帝室之胄,負天仙之才,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詩,宜其爲太白所誚。”(《南濠詩話》)這個看法,只從詩作的數量上考慮而未作具體分析,因而不夠全面。從本詩的感情內容看,不僅對杜甫一往情深,而且非常器重。由於李白的詩歌“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散失極多。所以現存李白贈杜甫的詩作估什只是他的贈杜詩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