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詩詞的原文翻譯註釋

整體感知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詩詞的原文翻譯註釋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爲德才兼備的人。本課只節選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並沒有因爲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現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者對馬生的殷切期望,寓於其中。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稱宋學士。浙江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明初著名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爲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爲由,辭不應召,修道着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爲“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學士全集》、《孝經新說》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爲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啓並列爲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爲己任,爲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着作甚豐。他的着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爲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爲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爲“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爲“太史公”.着有《宋學士文集》。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爲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爲“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原文

餘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以[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7],益慕聖賢之道。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遊,嘗[10]趨[11]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