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一教案(通用10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其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通用10篇)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者背景,體會詩歌中優美的田園風光,感受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提升有感情閱讀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人生態度,培養熱愛自然風光,熱愛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詩歌所呈現的意向,體會作者對待生活恬淡樂觀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採用溫故知新法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一個理想王國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寧祥和,我們可以從《桃花源記》中體會到作者陶淵明對於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山水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2、教師範讀,學生標註讀音停頓,並注意朗讀的情感。

3、學生朗讀詩歌,並運用手中的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解決生字詞、疏通文意。

4、詩歌標題中哪一個字最重要?(“歸”)通過這個字,可以看出詩歌分爲幾個部分?(可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從何而歸第二部分:歸向何處)

(三)深入研讀

1、作者從何而歸?從文中找到答案並分析。

學生:作者從塵網與樊籠中歸來,將官場生活比作塵網,將曾經無法逃脫的束縛比作樊籠,表達了作者對於世俗官場的厭倦與憎惡,所以想遠離歸隱。

2、作者又歸向何處?從文中找到詩句分析。

學生:“守拙歸園田”,作者歸向田園,享受於美好自然的田園風光。

3、作者筆下的園田有什麼樣的特點?畫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並選取你喜歡的意向進行分析。(小組討論)

學生:明確: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通過作者所描寫的田園風光,可以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對自然風光的沉迷與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與憎惡,對於自由執着嚮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組織朗讀比賽。(以語文學習小組爲單位,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參加比賽,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輕柔舒緩的配樂,學生進行配樂朗讀,力求聲音洪亮,情感豐富,要體現出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比賽結束後評選最優秀的選手並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小結作業

1、小結:(帶領學生主動回憶與總結)本節課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2、作業:閱讀《歸園田居》(其一)其他組詩,體會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並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寫一篇400字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教學反思

本篇詩歌着重引導學生通過所展現的意向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所找到的詩句和特點各不相同,也會出現偏差,所以在學生討論時,我會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引領學生找到正確的分析方式與着重點,使課堂設計能順利實現和進行。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人論世,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反覆吟詠,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賞詩歌結構美、畫面美。

3、理解作者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解題,明確層次思路,把握結構美;欣賞田園風光,品味畫面美。

教學難點: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設想: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考慮到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才半個學期,剛剛學完的必修一僅涉及一單元的現代新詩,結合必修二第二單元教學目標,故確立學習本文目標定位——繼續激發興趣,初步培養學生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擬打算通過反覆吟詠——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來達到教學目標。結合新課標理念: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誦讀錄音、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幻燈1)

師: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嚮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於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同學們,我剛纔說的是誰呢?(——學生答:陶淵明。)國中時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幻燈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詩《歸園田居(其一)》,請同學們打開課本。

二、簡介作者、背景:

師:我們常常說鑑賞詩歌首先要知人論世,大家預習了課文,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陶淵明呢?

1、學生自己介紹,教師相機補充。那個同學主動來回答?

相關資料: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最傑出的詩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馬,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陶少年時代大有“大濟蒼生”之壯志。但是反動門閥制度卻對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當時之人譏罵爲“小人”、“溪狗”。到了陶淵明時,父親早逝,家世沒落,家境貧寒。自然更得不到社會的重視。陶29歲時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後又時隱時仕。到39歲時他曾親自參加勞動,後來又出任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逢郡裏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他便解職而歸,這時他41歲。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了歸田的道路。陶淵明死後,顏延之給他寫誄文時,經與衆友商議,因諡法中“寬樂令終”爲“靖”,“好廉克已”爲“節”,故私諡爲“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五柳先生”。陶淵明把自己參加勞動後的感受和對農事豐歉的喜憂,都反映在他的詩中。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恬靜幽美的村居圖,揭開了中國詩歌史上新的一頁,因而被後人尊稱爲我國田園詩的始祖。他的詩歌對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和唐代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幻燈3)又名:潛 字:元亮

籍貫:潯陽柴桑人

東晉最傑出的詩人

“田園詩人”

“隱逸詩人”

“靖節先生”

“五柳先生”

後世稱譽 :“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幻燈4)教師補充“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義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裏派了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員)來縣巡視。縣吏勸他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爲名敲詐勒索的官員,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爲五斗米(指俸祿)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里小人。”當天,他就推說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就這樣,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掛冠解綬,辭官歸田了。後終老田園,不再出仕。

師:那麼陶淵明爲什麼棄官歸田,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沒有關係呢?

2、(幻燈5)補充東晉時代背景。

東晉朝廷: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鑽營取巧、阿諛逢迎

陶淵明早年:“大濟蒼生”

中年:“誤入歧途”

晚年:“歸隱田園”

師:瞭解了陶淵明的經歷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其一)》,感受那靜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領略詩人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請一同學來朗讀。

三、整體感知:(幻燈6)

1、請一生朗讀。(師生評點,注意字音,提醒學生五言詩的節奏二/三拍)

2、學生聽配樂朗誦,注意字音和節奏。

3、學生再聽老師配樂朗誦,小聲跟讀。覺得還行就給點掌聲。老師也需要鼓勵嗎。

4、請同學自主學習詩文句意,互相質疑,師釋疑。強調學生注意註釋。

補充註釋:(幻燈6)(1)適:適應,迎合。(2)塵網:塵世的羅網,指仕途。意謂仕途有如羅網一樣,使人不得自由。(3)故淵:魚兒原來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蔭:遮蓋。(7)羅:排列。(8)塵雜:塵俗雜事,主要指過去官場的案牘和應酬一類的瑣事。(9)虛室:虛空閒靜的居室,比喻沒有人事滋擾明淨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爲自然界,又可理解爲田園生活。

四、解題,明確層次思路,把握結構美:

1、師:(幻燈7)我們常常說文章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的信息。那麼大家認爲《歸園田居(其一)》這個標題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字呢?

學生明確:"歸"字

師:也就是說“歸”字是文章的題眼。那麼我們就圍繞“歸”字來解讀這首詩歌。

2、提問:請問詩人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請大家仔細看課文,回答我的問題,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用原文回答:

討論交流後明確:

(1)、(幻燈8)從何而歸?

明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

思考: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鄙棄和厭惡 。

思考:還有哪一個字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明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誤”字,既寫出了自己對官場的厭惡,又寫出自己久居官場的悔恨之情。

(2)、(幻燈9)爲何歸來?

明確: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思考:“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明陶淵明的本性怎樣?

明確: 熱愛田園生活,對於世俗官場的周旋逢迎、爾虞我詐難以適應。

思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用到了什麼修辭?寫出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比喻和擬人,實際上詩人是以“羈鳥”和“池魚”來自比,自己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一樣嚮往自由自在的田園,像養在池塘裏的魚一樣渴望閒適恬淡的生活。特別是“戀和思,舊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現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和嚮往。

(3)、(幻燈10)歸向何處?

明確: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4)、(幻燈11)歸去如何?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詩中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脫離官場後的愉悅和欣喜。

3、(幻燈12)明確結構美。詩的開頭四句和結尾四句,互相呼應,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承上啓下,關聯過渡。首尾記敘抒情,中間寫景抒情。整首詩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自然。

五、欣賞田園風光,品味畫面美:

1、(幻燈13)請大家邊聯想、想像,陶淵明爲我們描繪了“歸去後”是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用原文的詩句回答)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2、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原因。

學生分成8個小組討論、交流後代表發言。

老師參考點評:從寫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雖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對於掙脫“塵網”的人來說,卻是另一個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即白描,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寫出田園生活的純樸。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語句間流露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也寫出了景色的幽美。

後四句是遠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以動映靜、以有聲襯無聲,動靜結合,更顯得鄉間的寧靜、和平。

(幻燈14)師小結:這八句話,詩人用白描、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面,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在這裏,不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由衷喜愛,而且這純樸、幽靜的田園景色與虛僞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3、(幻燈15)陶淵明爲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用一些詞語來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謐 閒適恬淡 寧靜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請全班同學有感情的齊讀全詩並思考:

1、(幻燈16)整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

2、(幻燈17)我們常常說文如其人,那麼你從詩中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清高孤傲、與世不合 潔身自好、甘於清貧 嚮往田園、淡泊名利

七、課堂小結:

(幻燈18)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潔身自好、甘於清貧,嚮往田園、淡泊名利。他以琴書爲樂,以菊花爲友,爲我們樹起了一塊人格的豐碑,讓後人永世傳誦。

前些天,去參觀學習尚卿鄉“尤俊農耕文化園”,我又更深刻地體會了陶淵明的高潔情操,讓我們把敬意送給這樣的一個人:

一個披星戴月的詩人,一個荷鋤自娛的士人,一個安貧樂道的文人,一個崇尚自然的農夫……因爲他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詩意的人生。

八、佈置作業:(幻燈19)

1、背誦《歸園田居(其一)》,下一堂課檢查。

2、課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結合歸園田居組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寫在週記本上。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3

【教材定位】

《歸園田居(其一)》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的第二篇課文,這一課的兩篇課文都是古體詩,但在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上有很大不同。《歸園田居(其一)》是古體五言詩,風格平淡舒緩,在手法上善用白描,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鄉村日常生活的圖景。陶淵明借這首詩抒發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的自由、喜悅之情。

學習這首詩歌的時候,要在誦讀和感悟中,體會五言詩獨特的韻律和節奏,掌握鑑賞古體詩的表達技巧。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感悟其歸隱山林的志向。

【素養目標】

1、反覆誦讀整首詩歌,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

2、結合詩人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理解作詩人堅守自我、不違本心的人格魅力。

3、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把握詩歌線索,並通過詩中的意象來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中田園生活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熱愛自然、厭惡官場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朗誦法、賞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山林隱士的形象一直爲世人稱道。也爲作爲學生的我們帶來一股清澈之風,于山野田園之上,享受自然的閒適美好。今天,讓我們一齊走近陶淵明的另外一首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知人論世

1、瞭解詩人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人。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爲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爲“靖節”,故後世稱“陶靖節”;因曾任彭澤縣令,後人又稱爲“陶彭澤”。

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出現不僅成爲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個象徵,而且在古典詩歌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開創的田園詩以及“平淡自然”的詩風,把詩歌藝術提高到一種美的至境,標誌着漢魏以來古典詩歌所能達到的高度。

2、瞭解“田園詩”

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爲題材。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爲題材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他的田園詩爲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後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3、瞭解時代背景

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一)預習檢查:

1、給加點字注音:

羈(jī)鳥守拙(zhuō)

蔭(yìn)曖曖(ài)樊(fán)

2、解釋詞語:

①適俗:適應世俗。

②韻:氣質,情致。

③塵網:指世俗的種種束縛。

④三十年:有人認爲是“十三年”之誤(陶淵明做官十三年)。

⑤羈鳥:籠中之鳥。

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⑦野:一作“畝”。際:間。

⑧守拙:意思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

⑨方宅:宅子四周。

⑩曖曖:迷濛隱約的樣子。

9322;依依:隱約的樣子

9323;戶庭:門庭庭院。

9324;虛室:靜室。

9325;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裏指束縛本性的俗世。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三十年。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着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裏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長久地困在籠子裏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二)誦讀感悟

1、邊誦邊讀,用“/”劃分朗讀節奏;用“  ”標出這首詩的韻腳,並說明這首詩押韻的特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明確偶數句押韻,一韻到底(全押ɑn韻)。

2、自由朗讀,感悟情感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暢談感受

任務:讀了這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你有什麼感受?

明確感受一:感受到田園詩意美,如寧靜祥和、清新自然等;

感受二:覺得這些不過是農村很普通的景物,似乎沒有什麼詩意;但多少都能感受到作者對田園景物的喜愛之情,以及迴歸田園的輕鬆愉悅。

【思考2】研讀內容

(一)本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

明確歸。

(二)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1、詩人把“塵網”、“樊籠”指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在這裏“塵網”“樊籠”指代的是官場生活,並通過這樣的比喻,表達了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2、“羈鳥”、“池魚”指的是什麼?

明確在這裏,詩人用“羈鳥”和“池魚”自喻,意在說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迴歸農村的心志。這裏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脫官場束縛、迴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三)爲何而歸?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1、“適俗”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明確適應仕途中繁縟的禮節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已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3、“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誤”既表現了陶淵明的後悔和厭惡之情。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官僚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官僚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四)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田園。

1、田園有什麼獨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淵明?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感受: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

2、詩人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樹木、雞鳴、狗吠如此津津樂道,如數家珍?

明確久在樊籠的緣故,衝出羅網,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懷抱,其樂無窮。一草一木也格外親切。

(五)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無塵雜”、“有餘閒”、“久”、“復”表現了歸後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明確“返”字有重回的意思,可以看出陶淵明把田園狂野當成自己的歸宿,寫出了那種歸後的釋然、舒暢的心情。“無塵雜”“有餘閒”“久”“復”等則寫出了詩人此刻的自由、安逸、喜悅。

2、返自然後的“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的田園生活環境與官場的“塵網、樊籠”對比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

明確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獨立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思考3】感受“意境美”

任務:分析詩句的手法和營造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

(1)“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明確白描手法,簡筆勾勒,一方面說明詩人生活儉樸,一方面體現出詩人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的滿足感。“十餘畝”“八九間”,乍看就是幾個約數的集合,其實這正是鄉里人散淡心情的寫真,充滿鄉居生活的獨特情趣,反映出詩人的灑脫率真。

(2)“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明確近景描寫,色彩之美,榆柳青綠,桃紅李白,給人生機盎然之感。煉字,“蔭”和“羅”,賦予榆柳桃李人的情趣,榆柳似乎有情,灑下清陰,廕庇屋檐,爲主人遮風擋雨;桃李似乎有意,含笑開放,羅列堂前,迎接主人歸來。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內心輕鬆愉悅滿足。

(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明確遠景描寫,“曖曖”“依依”,疊詞之美,給人輕鬆愜意之感,引導學生讀一讀,體會這種感受;遠望朦朧的村莊,升起裊裊炊煙,雞鳴狗吠,以聲襯靜,田園生活寧靜祥和。

(4)“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明確通過一組鮮明的對比,“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一方面說明詩人居住環境的潔淨;一方面也寫出詩人生活閒適,心靈虛靜。

【思考4】詩人筆下的田園是寧靜祥和、充滿詩意的,但是我們知道,農村生活還有艱辛的勞作。詩中有沒有透露出農村生活艱辛勞作的詩句?

明確開荒南野際。

【思考5】請同學們聯繫學過的詩文,看看有沒有反映陶淵明耕作辛苦、生活艱辛的內容。

明確①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②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

【思考6】概括詩人形象

明確(1)詩人愛自然山川的天性。

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2)不慕名利寧靜淡泊

如“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

他用本性的潔白對抗一切黑暗,用自我的純潔拒絕所有污濁,用生存的貧寒鑑證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

如:“既自以心爲形役”

(5)守拙抱朴,返璞歸真,大智若愚

如“守拙歸園田”。

(6)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的本質是堅守清貧,精神不爲身體的慾望而牽絆、勞累,實現精神世界的極大自由。《五柳先生傳》:“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思考7】對比閱讀

比較閱讀陶淵明的下面二首詩,完成習題。

《歸園田居》(節選)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陶淵明在這兩首詩中都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請舉出詩句作具體分析。

明確厭惡官場、迴歸自然或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2)陶淵明的田園詩,因淡遠的風格爲人稱頌。“淡”指平淡自然;“遠”指意境深遠,思想深刻。請聯繫上面的詩歌,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淡”指平淡自然;如內容上描寫的是田園風光,平常的農村生活(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作者在此抱着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如形式上,詩中使用的是樸素的語言,直率自然地敘事抒情。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描的手法,毫無斧鑿痕跡。“遠”指意境深遠,思想深刻。如語言上雖是白描,但經過高度的提煉,含有豐富的形象:榆柳、桃李、遠村、墟煙、狗吠、雞鳴……這是一種寧靜安謐,怡然自適的境界。作者營造一個淳樸寧靜的田園,對抗黑暗污濁的官場,表現出潔身自好的孤傲之情。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五、技巧點撥—概括藝術特色

【任務引導】《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詩歌中選用了典型的意象,並運用了大量的藝術手法,將詩人的那份喜悅與閒適融入到了對景物的刻畫與描寫中。

【任務活動】分析這首詩歌的藝術特色。

明確①比喻手法

如:用樊籠裏的一隻鳥自喻,用“塵網”、“樊籠”比喻官場的庸俗,用“故淵”、“舊林”比喻鄉土。

②對比手法

如:詩人歸隱的田園和官場構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返歸田園的喜悅,寫人時把“適俗”與“守拙”對比,寫鳥時將“飛翔”與“囚於樊籠”對比,把迴歸自然、厭惡官場的心情表達得生動又自然。

③白描手法

如:“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

④情景交融

如:“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明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六、明晰主旨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爲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七、拓展閱讀

桃花源裏的陶淵明

路過

陶淵明,東晉大司馬陶侃重孫,其父爲安城太守陶逸,在這樣一個世家裏,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着陶淵明,他後來曾寫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良好的家教薰陶下,陶淵明學習很努力。八歲的時候,陶淵明的父親死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據說是“好酣酒,至於忘懷得意,旁若無人”的,頗有魏晉名士風範,而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爲陶淵明學習的榜樣,在歸隱後的陶淵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淵明長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單過,在陶家園蓋了幾間房子和老母同住。這期間,主要是在家讀書和出外遊學。祖上留下來的一些積蓄逐漸耗盡,親友接濟也逐漸不支,生活每況愈下。而且家裏也已經沒米下鍋,學而優當仕,陶淵明決定外出做官。這個時候正是東晉末年,接二連三地爆發農民起義,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陶淵明的仕逢生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公元393年,陶淵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兒子)手下謀了一個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長,王凝之這人脾氣不好,喜歡用鼻孔看人,可陶淵明官職雖小,也是有傲骨的,四個鼻孔相對,兩個人隔閡日深。陶淵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了,第一次仕途結束。

公元400年,陶淵明三十五歲,也許是實在過不下去了,他來到荊州,投靠到荊江二州刺使桓玄門下做了個參謀。但陶淵明很快就發現桓玄有個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淵明畢竟是正統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當然不想趟這造反的渾水,恰恰這年冬天,陶淵明母親去世,於是以母喪辭官,第二次仕途結束。

公元402年,桓玄舉兵攻入東晉首都建康,改國爲楚。公元405年,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攻擊桓玄,陶淵明很高興,馬上去投奔劉裕,並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

這一年,劉裕擊敗桓玄,扶保司馬德宗登基,緊接着司馬德宗將皇位禪讓給劉裕,劉宋王朝誕生,南北朝開始。論功行賞,劉裕卻僅僅封陶淵明做了一個無職無權的鎮軍參軍。

陶淵明對劉裕是頗有幾分崇拜的,但骨子裏的正統思想卻使得他對劉裕的“謀朝篡位”頗有不滿,在這樣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裏的劉裕就有了許多異樣的味道,劉裕對陶淵明這樣的心態自然也是洞若觀火,所以當然也不會重用陶淵明。陶淵明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日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三月,上表辭官,馬上被批准。再回家種地。

還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

這次到任應差的原因主要是爲了生計,他在《歸去來兮辭》裏說:“家裏窮得揭不開鍋了,連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幹到第八十一天,潯陽督郵(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要來視察,屬下說:“您得穿戴整齊了,去跪迎上差。”這時候,陶淵明心中多年的鬱結和文人傲骨終於爆發:“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這是陶淵明第四次辭官,也是最後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結束。

幸甚啊,幸甚!歸去來!

魏晉文人灑脫飄逸的風骨對他影響頗大,陶淵明這年爲自己更名爲“潛”,並開始與佛道隱士來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體會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樂。終於得出結論,要“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了,這時候的陶淵明終於不再是一個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俠客,而成長爲我們心目中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瞭。以此爲節點,把陶淵明的一生分爲前後兩段。

陶淵明歸隱之後,過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連山水田園、飲酒、吟詩。與當年齷齪官場一比,真有重生之嘆,這時候的陶淵明知道,這纔是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

他以詩明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就是說過去錯了,對仕途徹底絕望了。陶淵明歸隱後有自得與快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歡樂之情溢於言表;但同時也有抑鬱:“……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豐收的年頭,陶淵明家會釀幾大缸米酒,朋友來了,則必飲,一般總是老陶先醉,醉前會說:“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愛極了。歉收的年頭,老婆孩子都一臉菜色,酒就沒了。這時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錢米,也有的就請他過去,說是談談詩什麼的,實際上就是想讓陶淵明一醉。陶淵明曾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感嘆:“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生活的確時有艱難,但歸隱後的陶淵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裏,最終得到了暢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詩章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高境界,我們記住並且欣賞的也正是歸隱後的`田園詩家陶淵明:

《歸園田居》裏,他說:“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飲酒》中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五柳先生傳》裏說:“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

王國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個拋卻利祿功名後才能進去的一個彌滿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個大美的所在,在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裏,人們自由和平,天性真純。成爲了歷代中國文人心靈的寄所,成爲一個代表“田園隱逸”的文化符號。

問題:請分析陶淵明辭官歸隱的主要原因。

明確①官僚上不得志,最終對仕途徹底絕望。對不被重用,無法施展兼濟天下的抱負的不滿。②對齷齪的官場的厭棄,面對屈辱時多年鬱結和文人傲骨的爆發,使陶淵明最終決定歸隱田園。③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在田園生活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快樂,明白這纔是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④晉時文人灑脫飄逸的世風對他的影響,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隱士也對他產生了影響。

八、陶淵明詩句積累

1、酒能祛百慮,菊爲制頹齡。

2、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4、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5、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6、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7、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9、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

10、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

九、隨堂鞏固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露了詩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爲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2)《歸園田居(其一)》中透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生活十分閒適,有很多空閒時間。

(3)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描繪的是田園風光,其詩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4)陶淵明是很多古代詩人的偶像。《歸園田居(其一)》寫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2)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4)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十、作業

完成同步習題。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4

知識與能力:

1、以“歸”爲線索,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欣賞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3、背誦《歸園田居(其一)》過程與方法:

1、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理解作者感情的讀詩方法。

2、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的意境,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滿現實,反抗黑暗,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學習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提示語:

(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草,芳草悽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2)“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2、看圖猜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和《飲酒(其五)》

明確: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簡介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情感真摯,詩味醇厚,風格平淡,語言清新自然。開創田園詩一派,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後世稱他爲“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寫於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五個方面描寫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抒發了作者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全詩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二、朗讀探究,瞭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1、聽讀錄音,標出生字詞的讀音,簡單批註難點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請兩位同學扼要概述詩文內容,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到兩句進行朗讀,讀出感情,並說出喜愛的依據。

3、集體朗誦

三、小組合作研究

提問:“歸”字是詩眼,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值得我們思考呢?(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討論

明確:

⑴從何而歸?

⑵爲何而歸?

⑶歸向何處?

⑷歸去如何?

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官場生活-喻

塵網樊籠

情-厭惡悔恨

2、爲何而歸?

A、少無適俗韻: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愛丘山: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B、守拙歸園田:保持自己高尚的節操和自由的品性3。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

4、歸去如何?

所感:無塵雜/有餘閒/久/復

總結思考:從中可以見出作者具有怎樣的精神追求?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四、詩歌鑑賞中賞析句子的方法

1、對關鍵字進行分析(煉字)

2、對關鍵詞句、意象進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達情感

五、根據提示,圍繞”歸”,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1、從何而歸?棄官場

2、爲何而歸?愛丘山

3、歸向何處?歸園田

4、歸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知

反覆吟讀“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體會詩中的意象。思考:詩人如何描寫園田?園田的景色有何特點?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呢?

明確:

作者筆下的田園景象

所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親切可即,環境幽雅美麗,近景)遠村、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遠景)

圖象

所聞——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聲音

小結:運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恬靜、空闊、幽雅、朦朧的田園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二、寫作手法介紹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着顏色,稱爲“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

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爲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細描:也叫工筆描繪法,這原是繪畫的一種用筆方法,這種方法講求工整、細緻、纖毫畢露。借用到寫作中,細描是指對描寫的事物進行逼真地、細緻如微地精雕細刻。

(1)白描手法舉隅: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孟浩然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故鄉》魯迅

(2)細描手法舉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總結:

詩歌原始的動力是心中興發感動的力量,最好的傳達方法不是寫得多美,寫得多麼艱深,或寫得多麼通俗,而是說這種傳達的方式要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內心那興發感動的生命的活動。陳師道評論陶淵明說:“淵明不爲詩,自寫其胸中之妙爾。”正是指出了陶淵明詩的好處所在:他所寫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發的生命,感發是平鋪直敘地進行的,他就平鋪直敘地傳達;感發是層層轉折變化的,他就層層轉折變化地表現。陶淵明詩的特色是:用最簡單的詞彙來表達最深微繁雜的情思。——葉嘉瑩《從陶淵明詩看形象與情意之關係》

三、共情

1、身居田園的作者感覺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感情?作品鏈接: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看見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過去。)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歸去來兮辭》

2、有人說陶淵明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補充:

(1)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的時期: 19歲,遭遇淝水之戰; 21歲,司馬父子擅權; 35歲,司馬暴政引起孫恩十餘萬農民大起義; 38歲,桓玄殺司馬篡位自立; 40歲,劉裕殺桓玄,弒晉安帝,立恭帝; 56歲,劉裕逼恭帝禪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馬無不是打着擁主護國的旗號,乾的卻是打家劫舍,真是“亂看慣了,篡也看慣了”。而且身在官場之中,更需在紛亂的政局中見風使舵,相機而動,委曲求全,這對於生性灑脫崇尚自由的淵明而言,的確是一張壓抑心志的大網。

(2)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爲彭澤令。

(3)這個時期內,陶淵明依靠勞動度日。除了耕田灌園,還織過席子,打過草鞋,賣過蔬菜。由於農田常遭水、旱、蟲災,加上官府逼租催稅,陶淵明一家的生活仍極爲困苦,有時處於“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的困境。生活儘管困苦,但他固守窮節,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濟登門拜訪。陶淵明已幾天揭不開鍋,餓得起牀也很困難。檀道濟勸他再入仕途,陶淵明仍婉言辭謝,並對檀道濟派人送來的米和肉,謝絕接受。

總結: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嚮往,爲了追求內心的寧靜,作者選擇了一條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親自下田躬耕。爲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飢寒的代價。從這樣的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歸隱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出於內心的意願——對精神家園的捍衛和守護。

四、思考討論

作者爲何刻意隱去現實生活的艱難和困頓,將田園生活寫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鏈接: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五柳先生傳》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

“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自量爲己,必遺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辭世(辭官),使汝等幼而飢寒。 ”

——《與子儼等疏》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他曾飲酒而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爲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後的《<歸園田居>其一》。

2、寫作背景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3、作者介紹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諡號“靖節先生”。被後世人稱爲“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於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

4、題目解說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5、層次結構

第一層(第1—8句)

寫詩人的個性和思想,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第二層(第9—16句)

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簡樸、安靜祥和,富有鄉村氣息。

第三層(第17—20句)

對田園生活的總結和讚美,對新生活的愉悅之情,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6、全文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詩人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的什麼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爲何而歸?

(1)本性愛田園。

(2)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爲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繫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屋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覆地,習習清風平息心中焦慮。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喚起心中歡欣。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閒適的生活狀態,和那種輕鬆、平和、喜悅之情。

四、佈置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賞音樂: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

這首歌曲正是田園鄉謠風格,它彷彿是一泓清泉靜靜流淌在我們心頭,正契合了我們迴歸自然、尋找自我的想法。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

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爲主,學生體驗爲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師:國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國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爲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

陶詩今存125首,多爲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爲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四、整體感知

1、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全班學生一起來朗讀,解決生字詞,並且參看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韻yun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補拙②謙詞:稱自己的文章、見解:拙見

蔭yin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溼

噯ai日光昏暗,模糊

顛dian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fan籬笆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篇詩歌的題目,俗話說: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明確: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3、掃清了生字詞,疏通了詩歌的大意,既然“歸”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爲什麼要返回?回到哪裏?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4、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7

一、作者介紹

生平:陶淵明(352或365~427),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時官時隱。後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度不滿,毅然辭官歸隱。長於詩文辭賦,開創了田園詩,爲我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

作品:詩歌《歸園田居》5首、《飲酒》20首、《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等。辭賦、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評價:東晉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後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

二、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纔不過八十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陶淵明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鄉居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課文選的是第一首。

三、常識

田園詩派是我國古代詩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淵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詩大部分取材於田園生活,有的接近於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抒發詩人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給人一種清新、靜謐、悠閒、純美的感受;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境界,並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此後田園詩不斷髮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名家輩出,王維、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類詩歌總體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四、積累

1.古今異義

(1)依依墟里煙

依依

古義:隱約的樣子,一說輕柔的樣子

今義:形容留戀,不忍分離。

(2)復得返自然

自然

古義:田園生活,自然本性

今義:自然界;自由發展,不經人力干預;副詞,表示理所當然;連詞,連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語義轉折或追加說明。

五、課堂任務學習

1.“塵網”“羈鳥”“池魚”“樊籠”等詞語分別比喻什麼?作者用這些比喻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塵網”“樊籠”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表示詩人已看透官場的污黑暗,對官場充滿了厭惡。“羈鳥”“池魚”是作者自比,意在說明自己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迴歸自然的心志。

2.詩人“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守拙”?

答案:“歸園田”是爲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守拙”是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保持自己正直高潔的人格與精神。

3.在《歸園田居(其一)》一詩中,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答案:詩人通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描繪了一派朦朧、和諧、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色。“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都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爭亂和紛擾,雞才能在桑樹頂上得意地啼叫。

4.《歸園田居(其一)》裏描寫的農村生活景象,實際上很普通、很常見,在作者筆下爲什麼顯得那麼美?

答案:詩人熱愛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尤其是在對官場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徹底逃離它之後,對於田園生活更增添了感情。從詩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的內心閒適、自在、喜悅。他把平常的農村景物饒有興致地寫入詩中,而這些景物一經入詩,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髮,構成一個完整的詩境。所以,我們讀起來,也會覺得其中蘊含着盎然的詩意。尤其是“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兩句,語調輕快活潑,“蔭”“羅”的使用,更讓人體會到“榆柳”“桃李”幾乎是含情的。正所謂以有情之眼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作者筆下的景物才如此之美。

5.有人說,陶淵明的歸隱帶有無奈的妥協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爲而求其次的做法,不應該拔高他歸隱的意義。你認爲應如何看待這種觀點?請談談你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答案:觀點一:陶淵明深知官場的黑暗,故選擇了退守田園,以詩酒自娛,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選擇與世俗同流合污,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歸隱值得肯定。

觀點二:古代優秀的知識分子無不以“兼濟天下”爲己任,面對困難毫不畏懼、迎難而上纔是真正的有志之士應該做的。陶淵明的歸隱,帶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爲二地看待,不宜過分地拔高。

觀點三:儒家知識分子信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觀。陶淵明出仕,說明了他對知識分子使命的認識;退守田園,保持本真,追求自由,並在艱難的生活中始終如一,正體現了儒家知識分子遭遇“窮”境時高尚的道德情操觀。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並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通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1、探究詩人迴歸園田的原因。

2、賞析陶淵明營造出的閒適、恬淡、寧靜、自然的意境。

【教學難點】

1、詩人出仕的時代背景。

2、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捨棄官場迴歸田園,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讀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爲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四、品讀詩文,賞析探究。

(一)誦讀、思考:爲何而歸?

——因爲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麼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對象,但詩人卻爲什麼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儘管有誇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麼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爲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屏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麼呢?

爲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爲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爲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爲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迴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爲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八 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 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再讀體味,深切感受。

1、請帶着對詩人生平的深切感受來再次美讀詩文。(學生個讀,教師範讀。)

2、請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

七、結束語。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捨棄都是爲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願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裏,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以“心靈的召喚”爲話題寫一段文字。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9

1教學目標

①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②掌握詩歌的意象的組合方式;

③學以致用,運用所學方法鑑賞同一類詩。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意象”這一概念理解模糊,甚至完全不知。

3重點難點

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人物對比

把周杰倫與陶淵明在一次作文大賽上學生作文中引用頻率進行對比引入新課

活動2【講授】整體閱讀

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詩歌內容是從哪幾個方面展開的?

活動3【活動】誦讀感悟

通過學生讀詩來領悟詩歌情感。

活動4【講授】破譯意象

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歌的精靈。

活動5【活動】找意象

找出詩中的意象

活動6【練習】鑑賞探祕

方法之一:意象+修辭手法=把情感演繹得可感可見

方法之二:意象成對出現,可以旋轉出獨特的審美天地

方法之三:要從結構上將意象組合成一幅畫,融繪畫欣賞技法於其中(色彩美、意境美)。

活動7【測試】延伸拓展

田園詩的意象

稻禾、豆架、流水、蓑衣、草帽、犁鏵、鋤頭、耕牛、雞鳴、犬吠、豬叫,農夫、牧童、村姑……

這是田園、每一件事都是一首詩,田園,乃是生長植物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

活動8【作業】說說陶淵明

有人說陶淵明棄官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選擇,也有人說他的選擇是勇敢高潔的,那麼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這種棄官歸隱的人生選擇的?你認爲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讚賞?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請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闡明自己的觀點。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10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裏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爲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 其三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東晉著名詩人。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上課時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裏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溼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溼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以問題爲主展開教學)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曆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幹什麼?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幹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爲“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裏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裏可引申爲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髒,醜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爲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麼?(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爲什麼開頭不提,到這裏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爲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爲夕露所溼。)爲什麼要着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願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爲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願,儘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爲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願。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後四句爲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朗誦詩文

讓同學齊讀這首詩,然後試着請同學背誦。

六、板書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興:起 穢:田間雜草 前四句: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荷:扛着 長:茂盛 後四句: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