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背影》教案範文十篇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背影》教案範文十篇

《背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文章的線索,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佈局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爲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爲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味文中血濃於水的濃濃親情,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

1、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描寫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文中父愛的體會及主旨的體現

課前準備

1、預習; 2、小黑板、朗讀錄音、錄音機。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1、師述:同學們!我想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唱一首歌唱母愛的歌,你們說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是最偉大的,可你們知道嗎?父愛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父愛如山”,到底這句話是對還是不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名篇有《綠》、《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裏。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3、明確學習目標。(小黑板出示)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見黑板)

2、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根據詞義寫出詞語

(1)因爲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

(2)紛紛落下的樣子。(簌簌)

(3)亂七八糟的樣子。(狼籍)

(4)細小而繁多(的事)。(瑣屑)

(5)衰頹敗落。(頹唐)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朗讀課文:——播放朗讀

(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的?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3、爲什麼要多次描父親的背影呢?(爲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寫背影最具體呢?(第二次)

讓學生齊讀課文第六段

4、本段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父親?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呢?

四、小結:

在你的生命過程中,父母的關愛一直陪伴在身旁,請你隨時留意,一定會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習題“一 1”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覺得寫得精彩的文段,並說說理由。

第2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開始學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內容,瞭解文中對背影的描寫,本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

二、舊課複習。

請根據課文填空:(投影9)

我看見他( )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 )到鐵道邊,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 )過鐵道,要( )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着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 )下來了。

歸納段意:買桔子送別

三、問題探討。(小黑板)

1、朗讀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從哪些方而來描寫父親?先勾畫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再想一思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

(1) 外貌:

○1父親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2父親的體態:肥胖。 作用:表明行動不便,艱難。

(2)動作:

○1走路的姿勢:蹣跚 作用: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2爬月臺時的動作:攀、縮、傾 作用: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老師點評:這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這樣簡短平常的話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樸素的言語中往往含有深摯的愛意;平淡的話語裏往往隱藏着不平靜的心情。

兒子上車前: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兒子上車後: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小結:同學們寫作時,要善於用樸素的語言寫出深摯的情感;選材時,也要善於選擇那些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素材。

過渡語:

有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下面我們再一同來感悟一下作者所寫的“父親送我上車”時的情形。

2、質疑:(小黑板)

(1)父親在怎樣的情況下送我上車的?

(2)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聰明”?

(3)父親穿的是用什麼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麼做的大衣?從這穿的衣服說明了什麼?

(4)作者這樣寫父親送我上車有什麼意義?(爲寫背影作鋪墊)

3、閱讀最後一段後,探討:(小黑板)

(1)課文結尾寫父親的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這是爲什麼?

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說明他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作者不禁淚如泉涌。

(2)“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

課文最後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作用?

■ 這個“背影”寄託着作者對父親的深沉的思念,

■ 寫思念,是爲了烘托父親的愛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4、文中到底寫到幾次流淚?這幾次的所流之淚有何不同?

(四次流淚:悲哀之淚;感動之淚;感傷之淚;傷心之淚)

小結:

從這一文我們可以感受到:

世間的愛千萬種,

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

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

但帶不走父母的愛。

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

溶入我們的血液。

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

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處處都流露出濃濃的父子之新,難怪朱自清父親讀《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裏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爲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着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請同學們課後,再去認認真真地反覆閱讀,體會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習題

2、寫你父親(或母親)送你上學的一個“背影”或一個場面。

3、課外閱讀幾篇寫父愛,母愛的好文章,寫一篇讀書筆記.

六、板書設計

1、背影

開頭設疑————————點出背影 第一次流淚:悲傷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第二次流淚:感動

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第三次流淚:惜別

結尾思念————————再現背影 第四次流淚:思念

《背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

2、明確文章的線索。

3、體會父子情深。

4、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

3、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教學難點

1、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

2、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生活中“父親就是那登天的梯,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父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私、深沉的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體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作品。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2、學生齊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

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後的體會和感受。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爲何以“背影”爲題?

⑴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的?你認爲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⑴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⑵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⑶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爲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艱難地“攀”着、“縮”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四、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於言中。

⑶“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⑷“進去吧,裏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

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

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据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⑵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淚。

⑶第三次流淚:“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⑷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小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恆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積累語言

1、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通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⑴“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裏擎着!”

⑵“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⑶“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投影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了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範。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⑴“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背影。

⑵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後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通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併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涌動着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裏,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

探究“選材構思法——截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爲廣爲傳誦的'佳作,還緣於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⑴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截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⑵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⑶交流寫作心得。

四、本課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背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感受真情

一、導入

一直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歌頌無私的母愛,父愛似乎要被人們淡忘。其實,父愛無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積澱,靜靜流淌……今天,我們將跟隨朱自清,與他一同注視背影,體會真情。

二、.寫作背景介紹

先來看一看本文的.寫作背景:

《背影》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

“父親的來信那句話”就是課文最後一節提到的“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大去之期”什麼意思?——與世長辭的日子

朱自清作爲人子,怎不悲傷感懷。讀着父親來信,作者不禁回憶起八年前(19xx年)的往事。

三、聽讀課文,捕捉最動人的畫面。

1、下面,請同學們聽課文的朗讀錄音,找出最讓你感動的畫面。

——父親買桔時的背影。

2、這個“背影”的哪一個細節最讓你感動?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體態:肥胖

***走路姿態:蹣跚、慢慢(走路蹣跚的父親要經過鐵道,一不小心就會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動作:探、攀、縮、微傾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麼地令人揪心啊!“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麼得緊張啊!一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年齡:老年

***心態:心裏很輕鬆似的(攀爬月臺買桔其實根本不輕鬆,此時的輕鬆也只是因爲怕兒子難過裝給兒子看的,更是因爲爲兒子買好桔子,不必擔心兒子路上口渴,盡到了作父親的責任後的滿足。)

3、視頻欣賞:

讓我們欣賞一下電視散文《背影》中的這一畫面。

這張“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愛!”

四、父親的背影何止千萬,而作者單單記得這一個。同學們想過沒有,爲什麼就是這個背影,讓“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

請同學們聯繫“背影”描寫之前的所有內容,認真研讀、思考,作者內心涌動着怎樣的情感,讓他看見背影就潸然淚下?請在文中進行評點。

① 對父親的感激、感動:

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爲“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這一背影讓我瞭解到父親的愛子之心,對他的種種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 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特定環境)

禍不單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慘淡、生計難維直至.寫作時已經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勸慰我——天無絕人之路

買橘子時的蹣跚艱難的背影,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③ 對父親愛子情深的理解:

“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

“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

“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

“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爲“我”送行,幹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買桔時的背影讓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原來這都是......

《背影》教案 篇4

教學設想:

本課是名家名篇,主要圍繞特定環境中背影的描寫,來表現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學適合採用自主參與活動的教學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掌握自主式學習的方法。教師首先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以自編提綱卡的學習方式,將本文的內容系統化。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抒發的父子間看似平淡實爲深切的感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開內容的寫法。

教學難點 :

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同學們,有誰知道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嗎?

(教師用幻燈片打出,師生共同朗誦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歌讚頌的是誰?(它是歌頌母愛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很多的詩和歌都是詠贊母親的,說明母親的確偉大。然而,父親偉不偉大呢?同學們愛自己的父親嗎?今天,我們來感受一篇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 奔喪(sāng) 遊逛(gung)

躊躇(ch?u ch) 柵欄(zhà ) 蹣跚 (p?n sh?n) 瑣屑(suǒ xiè)

2、由學生自由上臺寫出其它的生字詞,集體討論解決。

3、簡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遊雜記》等,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三、初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父親說過的五句話。

1、由生活導入 :根據同學們的觀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個人的話語多些呢?父親一般沉穩少言。朱自清的父親也一樣。大家找找看,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用直線劃出來。(以快速閱讀抓文章重要信息爲突破口,分組討論。)

2、提問:父親說第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 b: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提問: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重點詞:死、交卸、禍不單行、狼藉、變賣典質、虧空、喪事、慘淡、賦閒等)

提問: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質負擔均壓在父親身上,但他對兒子說的話是憂傷的嗎?

(讀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句,體悟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愛寬厚豁達。)

3、父親的第二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護送兒子過江上火車。不要緊,他們去不好!他們是單指茶房那一類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達父親情感的細膩的一面。)

提問:兒子遠行,父親開始決定送還是不送?

(先不送後又送。)

提問:父親爲什麼送呢?表達了父親對兒子哪一側面的愛呢?

(忙、不送、囑茶房甚仔細、不放心、頗躇躊。抓住躇躊一詞,反覆悟解,聯繫前文背景介紹,體會父愛的深沉而細膩。)

4、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三句話,並體會所含的意思。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3>進去吧,裏邊沒人。

<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4>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2、課文哪兩個地方實寫父親的背影?

a: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

b: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羣的時候。

3、着重寫父親背影的是哪一處?把背影的內容劃出來。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顯出努力的樣子)

提問:這裏運用的是什麼描寫?

(肖像和行動描寫,重點寫衣着和動作。)

4、父親的外貌有什麼特點?

(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問:這樣寫有什麼用意?(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如:①父親在守孝期間,體現了父親的孝順。②和肥胖的身子構成一致,更顯得壓抑沉悶,有助於對背影的理解。③父親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黑色突出這一性格特徵。)

5、父親過鐵道時的行動描寫有什麼特點?找出其中的詞句,並加以體會。

(蹣跚、慢慢探身、兩手攀着上面、縮、微傾;這些動作描寫,表現出父親行動的困難、艱難。)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爲什麼還堅持爲我過鐵道買橘子?

(各抒已見,互相補充。)

6、集體誦讀這些句子,注意語調、語速、語氣。

7、第一處和第四處寫背影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第一處點題,第四處照應,前後一體。)

8、請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現在開頭或結尾。)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四、精讀課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點:

1: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找出文中幾次寫流淚的句子。

a: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父子離別

c: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2、文中哪兩處地方用了聰明一詞?文中聰明過分太聰明兩個短語的含義是什麼?

(一處:在父親與腳伕討價還價時,我覺得掉面子,說聰明過分是深深的自責,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識愁滋味。二處:對父親囑咐茶房後,自責太聰明瞭,較前句內疚更甚。)

3、本文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前後討論,互相啓發,儘量統一答案)

(褒義詞貶用,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表明我自作聰明,這不聰明,主要是突出我對父親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現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心疼愛,爲後邊寫背影作鋪墊。)

4、緊抓文末一句感嘆,把握全文情感線索,概括課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於敘事中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至愛,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遷移:

1、上面我們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這種體會:同樣是通過極平凡的小事來寫人,我們往往寫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卻寫得深切感人。這是爲什麼呢?現告訴大家一個祕訣:寫散文有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要善於選擇表現角度。本文表現角度的選擇上有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後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現角度新穎獨特。本文選擇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抒寫父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2、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兒子對父親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緒都聚會攏來了,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2、將全班同學分爲頌父組與頌母組,從日常生活中找出父親或母親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說父親(母親)好爲主題開展辯論會。

《背影》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係。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爲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爲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爲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教學過程

1.佈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2.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於記敘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本文作爲一篇記敘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是通過一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閱讀時要善於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繫舊課文,比較鑑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一些新的啓發。

我們在閱讀《這不是一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其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4.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5.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髮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如按此劃分,板書設計爲:

按前種劃分板書設計爲: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閱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一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6.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

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板書設計如下: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認識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夠一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於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7.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文在結構形式、情節線索方面,在選取材料、組織材料方面,以及寫法上都有相同之處。試作比較。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結構形式是:

“現實——回憶——現實”

《背影》的結構形式也是:

“現在——回憶——現在”

《這不是一顆流星》以熊皮手套爲線索貫串全文;《背影》則以背影爲線索貫串全文。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主體部分選擇病房這一場合表現主人公的活動;《背影》的主體部分則選擇“車站送別”這一特定環境重點描寫。

《這不是一顆流星》選取孩子關心阿婆凍傷的手這一主要情節來表現主題;《背影》則選取“浦口送別”

《背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佈局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爲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爲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於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 重點: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

☆難點:明確文章“背影”與 “父子深情”和諧統一的結構特點;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CAI課件(含動畫歌曲《背影》,CCTV-3電視散文詩《背影》,歌曲《父親》)

教學流程設計

一、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

欣賞動畫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師講授)

(一)朱自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二)《背影》介紹

《背影》,一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何以在文壇不朽?正在於它是一記情感的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人的心靈共鳴點上。父子親情,罄竹難書。但在這裏,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恆,一個背影力敵萬語千言的傾訴。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

三、整體感知。(師生互動)

(一)思考問題

1. 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買橘送別

2. 本文出現了幾次背影,表達了什麼中心?

思念父親,惦記背影 (1)

父子深情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6)

別後思念,再現背影 (7)

(二)朗讀並分析、重點研討

1.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爲兒子做了哪些事?

①親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講定價錢 ④送子上車

⑤揀定座位 ⑥ 叮囑兒子 ⑦囑咐茶房 ⑧爲子買橘

2. ① 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爲什麼?

買橘送別。因爲最能表現父子深情。

② 有感情地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 的?

父親的穿戴: 黑 深青 . 穿着樸素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勢: 蹣跚 . 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爬月臺動作: 攀 縮 . 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3. 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除了爲兒子做了這麼多細小繁瑣的事,用了外貌和動作描寫以外,還用什麼描寫方式表達這種關愛?

語言描寫: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4)、進去吧,裏面沒人。

四、合作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你認爲父親爲兒子做的這些事普通嗎?爲何兒子會多次流淚?

a: 祖母死了。

特定的情境: b: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C: 爲父親的所爲而感動。

五、拓展延伸

(一)歌曲欣賞 感受父愛

崔京浩演唱的《父親》

那是我小時侯/ 常坐在父親肩頭 /

父親是兒登天的梯 /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 /

忘不了粗茶淡飯 / 將我養大 /

忘不了一聲長嘆 / 半壺老酒

等我長大後/ 山裏的孩子往外走 /

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

盼兒歸一袋悶煙 / 滿天數星斗

都說養兒能防老 /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

都說養兒爲防老 /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

兒只有輕歌一曲 / 和淚唱 /

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二)話題作文導寫(教師講授)

《蠟燭》中寫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的走了…紅軍戰士們目送着她走遠了。”這位平凡的母親的背影已定格在戰士們的心中;《背影》中寫道:“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位樸實的父親的背影,也已深深銘記在兒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寫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着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鐫刻在作者乃至諸多讀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誰留下的?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請以“背影”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

(2)要寫出真情實感。

(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4)600字左右

【導寫】:作文要在我們的生活中選取某一個事件,從中截取能感動人的背影,進行細緻的勾勒或描畫,表現積極的價值取向,即立意要正確,能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例如:《背影》選取了父子在車站送別事件中,截取父爲子買橘子時的背影,抒發父子深情。《蠟燭》截取了南斯拉夫老太太埋葬蘇聯戰士後離去的背影,表現人民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良好意願。《老王》截取了老王送給作者香油與雞蛋後下樓梯時背影,表達了作者關愛不幸者的善良品格。

六、教學探討與反思

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着,但大多卻認爲理所當然,很少真切的來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多加強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提高默讀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親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愛的偉大

教學重點

1.望父買橘

2.情境教學

一、導入

本文作者是朱自清。《春》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五歲時去了揚州,在那裏時間較長,所以說他是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結集時,是以《背影》作爲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來,他自己對《背影》這篇散文也是比較看好的。可以說,《背影》是能夠讓我們終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麼樣的文章呢?爲什麼會這麼有名?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請同學們把課文翻開,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讀課文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並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文章寫的什麼事?事情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2.文章一共幾次寫到背影?作者想表達什麼樣的中心?

三、生字新詞

好了嗎?同學們上課之前一定預習過課文的生字新詞,那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檢查。請一位同學上來給生字新詞注音,其他同學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 奔喪 躊躇 迂腐 蹣跚 頹唐 瑣屑 晶瑩 差使 狼藉 簌簌 拭

關於生字新詞的解釋,同學們可以參照書本下面的註釋去掌握一下。

四、整體感知

好,那我們就針對剛纔的問題,一起來看一下。

首先,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車站送別。

那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送別的背景嗎?哪裏?對,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麼說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說,父親下崗了。另外,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事實,那就是,當時剛好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明爭暗鬥的時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爲父親的長子,還在學校讀書,還沒有能力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於是乎,整個家庭的擔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崗的父親的身上,所以,對父親來說,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課文中的這件事,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發生的,當時,作者朱自清和父親一起趕回去奔喪,奔喪結束後,作者也回學校讀書,父親要去找工作,然後,在送孩子去讀書和自己找工作之間,父親是再三躊躇。那最終,父親有沒有親自送朱自清去上學呢?送了。對,父親本說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囑咐──頗躊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畫,恰恰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那份體貼、那份關愛。

正是因爲是父親親自送兒子去上學,纔有了我們課文《背影》這個故事。

課文寫背影,一共有幾次呢?四次。好,我們一起來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我們這裏概括一下,就是:懷念父親,惦記背影;好,那這次寫背影,有什麼作用呢?對,開篇點題“背影”,還有呢?對,這句話引發我們思考:爲什麼與父親不相見都二年餘了,作者還是不能忘記父親的背影呢?這樣,就引導我們繼續讀下去,是嗎?

⑵那我們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裏寫到父親的背影啊?對,第6自然段,這次呢,是寫父親爲自己買橘子的時候,然後作者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對嗎?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⑶第三次呢,對,還是這一段,這一段最後“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是嗎?這一次可以說是怎麼樣?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⑷最後一次呢,最後一次是在哪裏?對,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也就是:別後思念,再現背影。

五、重點分析

好,課文四寫背影,我們都已經把他們找出來了,我們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讓你感動?

好,那我們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麼樣來寫父親爲自己買橘子的?

請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認真去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背影的?

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學們找找看,作者朱自清當時是什麼衣服啊?把好的留給兒子,可以看出父親對兒子非常疼愛。同時,父親自己的穿戴也說明,怎麼樣?──家境不好,心情憂傷(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蹣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蹣跚的背影!)

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動作描寫,“探”,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行動不便,步履艱難(艱難的背影!)

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老師的提示下,想象父親買橘子的情景。

同學們,既然買橘子這麼艱難,那父親爲什麼還要堅持去買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諧音,裏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

2.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爲兒子解渴。

不管怎麼說,父親買橘子,是不是都是爲了兒子,都是因爲疼愛自己的兒子啊?對,那父親愛兒子,朱自清作爲兒子,他理解父親的深情嗎?爲什麼?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證據,說他不理解父親,有什麼證據?說他理解父親、愛父親,你又有什麼證據(思考3分鐘)。

三次流淚,兩次自責: A. 望父買橘,艱難背影──感動之淚 B.父子離別,惜別背影──惆悵之淚 B. 含淚讀信,再現背影──思念之淚 D.太聰明瞭,聰明過分──後悔自責兒子理解父親、愛父親。

好,那到現在爲止,我們把課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應該是非常明確了,是什麼?──文章通過 描寫,表達了 。(父親送我去上學的事情、父疼子,子愛父,父子深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這篇課文說的是父子深情,那我們就聯繫自己想一想,從小到大,你們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你是不是有辦法讓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絲微笑呢?

六、作業佈置

寫一篇300字的作文,寫你和你父母之間讓你感動的一件事,下節課我們在課堂上一起分享一下。

《背影》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通過比較閱讀,學習傳神的細節描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父子深情。

3、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有感情誦讀課文,在品詞析句中,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父子深情。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閱讀,學習傳神的細節描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父親》(低聲地),渲染氣氛。在音樂的節奏聲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父親是一顆星,陪我放飛童年的夢想;父親是一把傘,爲我撐起無雨的晴空;父親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無知和嬌嗔;父親是一座橋,渡我從悲傷飛向快樂。是啊,深情的話語飽含着我們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設計意圖:以歌曲《父親》爲引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從而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真諦,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簡介作者,激發興趣。

1、學生交流作者資料。

2、師生共同交流所蒐集的作者資料。

朱自清,中國散文家,詩人。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1948年8月拒絕接受美國救濟糧,貧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

3、學生齊讀“作者簡介”。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造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一方面讓學生對本文作者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閱讀朱自清先生這篇散文的興趣,爲下面的學習奠定較好的心理基礎。]

三、整體感知,感受親情。

過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個主題。現在,請你談談讀完這篇文章後,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是啊,《背影》是一支愛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牽夢繞,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淚下。文中處處都凝聚着愛,一種細緻入微、無處不在的深沉而熱烈的愛。

1、言行中看父親

速讀課文,並作圈點勾畫,思考:從父親的角度出發,體會父親對兒子細緻入微的愛。

(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發言,教師點撥歸納:

父親勸我

囑咐茶房

親自送我

忙講價錢

揀定座位

囑託茶房

爲子買橘

遠行回頭

惦記兒孫)

[設計意圖: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按知識點肢解課文,以求得“逐點落實”。而“主問題”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有着內在的牽引力,是經過高度概括與提煉的,是一種能引動整體性閱讀的教學問題。“從父親言行的角度出發,體會父親對兒子細緻入微的愛。”這一環節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條感情線索,以這樣一個主問題,促使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從而引導學生在讀中求得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這樣的閱讀由學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師的講解灌輸所無法企及的。]

過渡:父親的一個眼神,一個細微動作,一句質樸的話語,一個孤立的背影,一處離別時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在這些細緻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動的一處是什麼,爲什麼?

2、感動中談父愛

學生交流最感動的一處,教師總結過渡:的確,文中的父愛堆積如山,處處可見,而其中“爲子買橘”可謂是經典之筆,讓我們一起走進父愛的世界。

3、細節中悟父愛

(1)看視頻片段“爲子買橘”,聽讀。

(2)出示刪改後的語段,比較讀,問:你認爲文中哪一個細節特別打動你,爲什麼?請再用你的朗讀感染其他同學,讓他們和你產生共鳴。

原文刪改後的語段

(3)同桌相互交流,說一說最打動你的細節。

(4)學生自由讀,爲個別讀蓄情。

(5)配樂個別讀,在音樂聲中讓全班同學得到薰陶。(輕音樂:《月光》)

(6)配樂齊讀,體會文中的細節描寫。

(師總結:在那個禍不單行的日子裏,年老體衰的父親,吃力地爬月臺爲兒子買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們的心中。這歸功於父愛的細膩、作者傳神的描寫。於是,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愛,打動了作者,打動了同學,也打動了我。作者流淚了,我們也是。)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詞語、關鍵語句在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有些詞語句子在文本中看起來很普通、平實,但如果仔細思考揣摩就會發現深刻的內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們理解了關鍵的一詞一句後,纔會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設計通過比較閱讀,把精彩的細節刪掉,換成無感情的敘事文字,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平實的語言、傳神的細節描寫中所滲透出的真摯的感情。本設計摒棄了煩瑣的基礎知識與詞典意義的詞語解釋等形式,着眼於對文本的人文內涵與思想精髓的整體挖掘。]

四、賞讀課文,理解親情。

1、感受中看兒子

面對父親的言行,兒子有着怎樣的感受?請在文中作圈點勾畫。

2、變化中談兒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齊讀,思考: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有什麼變化?

(學生讀句子,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兒子對父親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後深深地自責,真切的感受,細微的變化讓我們感悟到作者對父親真摯的愛。)

3、美讀中悟兒子

美讀文章結尾部分,學生配樂讀。(輕音樂:《奇蹟》)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是從“我”的角度提出來的,目的是研討作者對父親態度的變化,通過變化來尋找作者感情變化的細微之處,從而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愛。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作者的精神世界挖掘得更深刻了。學生已經完全理解了“父親愛兒子,兒子愛父親”這一主題時,具備了鮮明的道德標準,這一點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

過渡:淚眼婆娑中,一切都變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艱難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親最好的詮釋,於是《背影》也成了最動人的篇章。看到這篇文章,我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你也一定被父親深深地打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一份特別的禮物。

五、敞開心扉,釋放親情。

請同學們敞開心扉,寫一寫你的經歷,談一談你對父愛的理解。(可以用一個關於父親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膾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雋永的小詩……)

[設計意圖:在寫作過程中,輕聲播放薩克斯音樂《奇蹟》,創設情境,讓學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諧的氣氛中練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寫作水平;在作品展示過程中,教師積極地鼓勵,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

師總結:難以忘記

凜冽寒風中你送來的厚厚冬衣

難以忘記

遠行時你那不經意的回頭

更難以忘記

買橘時你那蹣跚的背影

同學們,我們不應該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從現在起,我們應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優異的成績去安慰父母那顆“可憐”的心,因爲面對父母的養育和愛護,一切豪言壯語都顯得如此的蒼白與無力。

[設計意圖:總結部分是教師對學生表述的概括和總結,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父母對子女是無所求的,但是,作爲子女應該明白自己對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從而達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六、遷移訓練,內化親情。

以“父愛”爲題,寫一個片段。(要求:注意細節描寫的運用。)

[設計意圖:佈置作業是趁熱打鐵,讓這種感受變成學生富有創造性地具體實踐。]

《背影》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能力通過關鍵詞語,句子表達特殊感情。

德育領會本文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情誼感受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聯繫自身,淨化靈魂。

教學重點

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方法

讀感法教學媒體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內容教師調控學生活動反饋調節

導入

新課聽歌曲《父親》,分析其主旨,聯繫父親形象導入新課。組織課堂,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製造積極課堂情境。集中注意力,調整精神狀態,進入情境。盡力排除各種干擾介紹作者及背景要求學生閱讀註解1學生閱讀註解1補充:朱自清寧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愛國者。

學習新課預習提示中的字詞的注音解釋檢查預習學生板演補充:柵迂不能自已惦記

朗讀課文點撥:注意讀出感情朗讀課文以最後一段爲示範

默讀課文,勾劃以下表現以下內容的語句

1、人物、事件、地點

2、不能理解的詞句

3、自已認爲感人的地方

4、寫背影的語句個別指導默讀課文,勾劃語句

整體理解

1、這篇文章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這篇文章主要寫誰?我?父親?我和父親之間?我的家庭困難?

3、文章總寫的一句話是,爲什麼“最不能忘記”?

4、文章一共寫了幾個背影?其中寫得最詳細的背影是在什麼情況下見到的?

5、給文章劃分一下段落層次。

點撥:

1、明確主要事件與次要事件。

2、明確主要人物,文題爲背影,寫的是父親的愛子之情。這點學生很容易混淆。

3、引導學生體會總寫點題

4、5初步理解學生對文章層次結構的把握。發言並討論總結並板書

說話訓練指導口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經過評價

總結

1、學習重點:字詞、朗讀

2、文章主要內容與結構

作業1、造句

A、禍不單行B、晶瑩C、躊躇

2、描寫父親的一個背影

板書設計背影

朱自清

一、難忘“背影”,思念之情,總起點題(1)

二、回憶往事(2—6)

三、再現“背影”,照應開頭

課時計劃

年月日(星期)第周總節課時:教者:趙春華

課題背影課型教讀課課時2

教學目

標知識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能力通過關鍵詞語,句子表達特殊感情。

德育領會本文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情誼感受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聯繫自身,淨化靈魂。

教學重點重點語段(第六段父親買橘子的過程的描寫)閱讀,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教學難點樸實的語言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讀感法教學媒體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內容教師調控學生活動反饋調節

導入

新課檢查上節課所學的字詞掌握的情況朗讀聽寫盡力排除各種干擾

學習新課朗讀、理解第六段

討論:

1、這個背影是怎樣的?

2、口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哪些詞語富有表現力?

3、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爲什麼“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爲什麼怕他看見?

4、父親爲什麼“心裏感到很輕鬆似的”?

5、送別過程中父親共說了幾句話,這幾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引導分析討論積極討論交流點撥:動詞、形容詞的表意作用,引導學生重點體會“攀”“縮”“傾”等詞的表達效果。

對學生的討論給予適當的評價。

閱讀理解2、3、4、5段

討論:

1、我看到父親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淚,這僅僅是因爲離別嗎?是在一種什麼情況下的離別?

點撥: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義,因而人們的感覺也不一樣。

2、把2、3兩段去掉行不行?爲什麼?

3、4、5兩段中的哪些事情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細心關照,無微不至的關懷?主持討論自由討論總結並適當明確

重點語句理解

1、體會父親說的四句話

2、“太聰明瞭”的含義

3、四次流淚的原因組織討論參加討論評價討論

作業抓住特徵描寫自己的一位親人

題目可寫成《我的》《的》或者以其特徵爲題公佈要求認真寫作巡迴指導

《背影》教案 篇10

《背影》寫於1925年,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情。當時,20歲的朱自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背影》描述的就是一個父親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的情形。

文章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情感和兒子對父親關懷的感激之情。但這種“父子情深”又不是平面化的其樂融融,在父子之愛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另一面,即親情也會有隔閡,有摩擦,有波折,愛也會有距離──而這,可能正是生活的常態、真態。可以說,“真”,是《背影》的靈魂。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感人且經久不衰,就在於文章所包含、負載的,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

朱自清截取了這一感人過程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和定格這一“背影”及背後的“淚眼”,來表現“悲”“悽”“煩”“愛”“悔”“憐”“敬”“自譴”“自責”等各種情感的交織與匯流。

基於此,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爲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應該是學習的重點。

《背影》在表現手法方面值得學習的很多,比如表現角度新穎獨特,剪裁得當,構思精巧,等等。前人之述備矣,此不贅言。

這裏單說《背影》的白描手法。所謂白描,通俗說,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在《背影》裏,作者嫺熟地運用白描手法,但字裏行間又飽含深情。

比如“過鐵道買橘子”一段。作者沒有潑灑濃墨,只是簡單勾勒,如實寫下過鐵道的情景,但形象卻異常鮮明,可以說是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就極爲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了。而在對“背影”簡單勾勒中,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透過這“背影”,我們不但看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同時也看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所以可以說,這“背影”是感情的濃縮與生活的再現,是作者在對生活觀察的基礎上的美的創造。

這種蘊含着豐富情感的“白描”,文中比比皆是。

如“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奔喪”“滿院狼藉”“簌簌”的簡單勾勒,就寫出了當時的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很讓人揪心,真乃“感時花濺淚”啊!

又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混入”“再找不着了”,詞句簡單普通,但無限傷感盡在這一別,可以用“恨別鳥驚心”來形容了。

《背影》運用樸素的語言,使父子感情顯得更真摯,更親切。葉聖陶先生曾讚揚說,“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也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這也許有點誇張,但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也是確實。可以舉兩個例子說明。

如“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時是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又如:“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實太聰明瞭!”一個“唉”字,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作者每每想起此事時深深嘆氣的神態,以及深深自責和無限內疚的精神折磨,真乃形神兼備。

而文末“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個“唉”,蘊含着何等徹骨的悲涼和無盡的思念啊!作品雖然戛然而止,但曲終情在,令人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