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表面積的變化》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數學《表面積的變化》教學設計

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P36、37實踐活動“表面積的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促使學生探索並發現拼接前後有關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加空間觀念,同時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將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發展數學思維。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合作的樂趣,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1.通過操作活動,探索並發現拼接前後有關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2.應用發現的表面積變化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變化規律的探索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每組準備8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6個長寬高分別爲5cm,4cm,3cm的長方體,10包面巾紙(長方體)。

教學過程:

一、感受變化,導入新課

1.生活情境:師隨手碰翻亂放在講臺上的一堆作業本。

師:哎呀,現在可是一團亂啊!整個講臺都被本子佔去了,誰來幫老師整理整理?

指名一生上前整理。

提問:現在感覺怎樣?爲什麼要這樣整理?

談話:是啊,這樣一整理,講臺上可寬敞多了。

追問:剛纔他是怎樣整理的.?當兩本書重疊在一起時,哪裏消失了?(書與書的底面重疊在一起,就減少了一部分表面積)

2.設疑並揭示課題:這種情況是不是也發生在相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上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表面積的變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導入以故意創設情境,以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爲切入點,讓學生感知物體“表面積變化”的實際存在及意義,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很好地引入到了活動探究的場景。】

二、提煉變化,發現規律

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1.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兩個正方體,它們的棱長都是1cm,它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表面積呢?你能用這兩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嗎?動手拼一拼。

2.學生獨立操作後反饋拼法。

3.提問:觀察一下這兩種拼法,體積各是多少?拼成後體積有沒有變化?

追問:如果把3個這樣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

小結: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體積不發生變化。

4.追問:那什麼變了?誰來指一指,少的兩個面在哪?

5.出示表格並小結:剛纔我們用2個正方體拼成了一個長方體,原來一共有12個面,拼成後減少了原來2個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體積沒有發生變化,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事物中蘊含的數學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的眼、口、手、腦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