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組成細胞的分子知識點總結

1.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化合物。

生物必修一組成細胞的分子知識點總結

2.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生物體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需要量很少)

基本元素:C (也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主要元素:C、H、O、N、P、S (6種,佔生物體總量的97%以上)

礦質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 (14種)

(糖類:C、H、O; 脂肪:C、H、O; 血紅蛋白:C、H、O、N、Fe ; 葉綠素:C、H、O、N、Mg;甲狀腺激素:C、H、O、N、I; 核酸:C、H、O、N、P; ATP: C、H、O、N、P; 纖維素:C、H、O)

3.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占人體細胞乾重最多的元素是C, 佔細胞鮮重最多的元素是O。

4.C、H、O、N四種元素含量比較: 鮮重:O C H N; 乾重:C O N H

5.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大體相同,但含量相差很大。

6.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細胞所特有的。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差異性: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種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

7.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 + 斐林試劑 —→(Cu2O)磚紅色沉澱 (條件是水浴加熱)

脂肪 + 蘇丹Ⅲ—→橘黃色(或脂肪 + 蘇丹Ⅳ—→紅色) (使用50%的酒精的作用:洗去浮色)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不需加熱;若反應後顏色不爲紫色,而爲藍色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的CuSO4溶液過多,生成大量的Cu(OH)2遮蓋所產生的紫色)

8.斐林試劑要現配現用,必須將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先等量混勻後使用;

雙縮脲試劑使用時應先向蛋白質中加甲液(0.1g/ml的NaOH),混勻後再加乙液(0.01g/ml的'CuSO4)

9.在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鑑定中要用顯微鏡的是:脂肪的鑑定;

需要加熱的是:還原糖的鑑定;不發生化學反應的是:脂肪的鑑定。

10.還原糖鑑定實驗所選擇的材料:含糖量高,白色或近於白色的植物組織。

蛋白質鑑定實驗所選擇的材料:植物常用大豆種子,動物常用雞蛋蛋白(若雞蛋蛋白液稀釋不夠,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後,會粘固在試管壁上)

11.蛋白質的組成元素:C、H、O、N; S是蛋白質的特徵元素。

基本單位:氨基酸,約有20種;

結構特點:①每種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②並且都連結在同一個碳原子上;肽鍵:-CO-NH-

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過程中: 脫去的水分子數 = 形成的肽鍵數 = 氨基酸個數n – 肽鏈數m

形成的多肽的相對分子質量 = 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 ╳ 氨基酸個數 – 失去的水分子數 ╳ 18

(多肽的合成場所:核糖體;蛋白質空間結構形成場所:內質網)

12.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其中必需氨基酸有8種(即不能在人體和動物體的細胞內合成,只能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有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纈氨酸)和12種非必需氨基酸(即在人體和動物體內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合成的氨基酸)。

13.不能通過轉氨基作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原因:細胞中缺少合成這些必需氨基酸的中間產物。

14.蛋白質的功能: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運輸氧氣、載體蛋白 ④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⑤免疫作用,如抗體。

15.蛋白質分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②數目成百上千 ③排列順序千變萬化 ④多肽鏈的盤曲、摺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