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成績出來當心孩子心理問題高發

大學聯考成績出來了當心孩子心理問題高發

大學聯考成績出來當心孩子心理問題高發

2017年大學聯考成績及湖南大學聯考錄取分數線公佈,幾家歡喜幾家愁。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大學聯考成績出來後這段時間,學生容易走入心理負性情緒,是心理問題的高發期,一定要及時關注他們的情緒,對不良反應進行干預、疏理、調節,防患於未然。

成績理想者不忘任重道遠

如願以償、成績理想的學生不能就此認爲自己不可一世,大學聯考不過是人生路途上的一個驛站,稍事休息後,又該踏上新的征程。欣喜之餘,冷靜分析自我的優勢和劣勢,在暑假期間做好規劃,或完善知識結構,或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成績一般者調整負面情緒

看到大學聯考成績出來後,成績一般但也有學校可上的學生覺得自己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有些學生本來性格就很內向,此時情緒開始變得低落,自我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後半生可能就與失敗聯繫起來。這時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1.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不要過多指責,儘量保持正常狀態,既不要冷淡也不要過分殷切,否則容易對考生形成一種負面暗示,給考生增加心理壓力。2.多與孩子溝通,大學聯考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心靈健康、快樂成長更重要。3.平時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爲舉止,及時瞭解他們的心理變化,並做出正確的引導,陪伴孩子平安過好每一天,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低落、煩躁等異常現象,家長應引起高度重視,並及時疏導,情況嚴重的話,要取得專業機構的幫助。

學生要正視自己的情緒,出現負面情緒時及時調節,如找家長或好朋友溝通傾訴,或參加一些有益運動來排泄不良情緒,也可以找心理專家進行疏導。

榜上無名者尋找屬於自己的成功

如何調整心態、面對現實,對大學聯考落榜者而言是一場真正的考驗。很多學生最容易出現自暴自棄。其實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會,並不止大學聯考這一條道路,落榜並不代表人生慘烈。落榜學生要接受現實,邁過這個坎,積極尋找屬於自己的成功。

家長要密切關注落榜子女的情緒變化,對於一些已經顯現出異樣行爲的極端個例,家人要24小時守護,並請心理醫生診治,切不可掉以輕心釀成大禍。家長老師要幫在實處,對於想繼續復讀考大學者,家長要儘量滿足其要求,讓其復讀;對於想打工就業者,家長要動員親朋好友幫助聯繫,了其心願。

給青少年來點“逆向關懷”

6月5日,一名遊客在四川峨眉山捨身崖上發現一個包裹,包裹內的電腦裏留言:當你看到時,我已跳下去,並交代不要讓爺爺知道。警方通過包裹內的身份證確認小夥爲遼寧人,26歲,已聯繫到小夥的母親。母親稱兒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不順已失聯數月。目前正在搜尋。

近些年來,關於大學生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或許因爲失戀、或許有抑鬱症、或許因爲工作、或許...總之,這似乎已經成爲社會的一個關注點。從中國人口網上得知,目前我國有8000萬獨生子女家庭。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每年約有3千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警示着我們的社會:必須拿出有效良方來面對衆多獨生子女面臨挫折時“不堪一擊”的現狀!——

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升,使孩子們過上了和他們的父母一代人相比顯得相當舒坦和幸福的生活。社會和父母爲孩子提供了力所能及乃至力所難及的優越生活。孩子們剛啓航的人生可謂順矣。微笑、寵愛、掌聲和喝彩陪伴着獨生子女一天天成長,可這樣的“成長”卻是那麼“不堪一擊”,連最起碼的抗挫折能力、適應能力、生存勇氣和生命彌足珍貴的意識都不具備。以至於當那些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居然一不做、二不休,乾乾脆脆地選擇了快餐式的“一死了之”。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地從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上獲知這樣的噩耗。對不幸的父母而言,他們的子女非正常死亡如同“晴天霹靂”,讓他們頓時幾乎喪失生活的全部希望。這樣的殘忍現實,將使他們的下半輩子變得無可逆轉的悽慘悲涼。

針對當下我們的一些獨生子女不堪一擊的現狀,我們的社會和家庭需要怎樣的良方呢?筆者以爲,對獨生子女來點“逆向關懷”也許較之對孩子一味地寵愛有加,唯恐摔着碰着要好一些吧。社會和家庭不妨收藏起對孩子無盡的愛,心腸也不妨硬起來,讓自打呱呱墜地起就沒吃過啥苦、也沒受過多大委屈的“心肝寶貝”吃一點該吃的苦,碰一些該碰的釘子,品嚐一些生活中的苦澀和挫折,甚至“頭破血流”也無大礙。

作家劉心武年輕時報考大學未考上心儀的名校,只考上了一個毫無名氣的師專,他父親沒有什麼安慰的話,只是說:“讓你早點倒黴,有好處。”而只上了師專的劉心武,若干年後由一篇《班主任》一炮走紅全國,幾年後成爲中外聞名的大作家,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但年少時的“出師不利”未嘗不是他日後發憤成爲大才的“逆向激勵”,劉心武父親的一席話,也未嘗不是一種頗具“激將法效果”的“逆向關懷”。

在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孩子到一歲後,便基本上自己吃飯、自個兒睡覺了。到了十一、二歲,已經在超市等地方幹些力所能及的活賺點零用錢。一旦成年,父母便徹底地從經濟上“斷奶”,逼着他們自立自強於社會。這就是地地道道的“逆向關懷”,看似狠心,實則充滿着期盼孩子早日健康成長成人成才的關愛之情。

反觀我們不少的獨生子女,不要說幼兒園的稚童和中國小生了,即使大學生中,唱着“我不要我不要不要長大”,吊個奶瓶在脖子上的爲數也是蠻可觀的。整天沉醉於吃喝玩樂,無休止地向父母伸手要錢,在家靠父母,一靠靠到二十好幾、甚至三十好幾還不罷休的“啃老族”,在社會上也是常有所聞。

由此看來,我們在下一代的教育觀念和具體方法上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愛的表現方式上存在着不少問題,這使得我們的不少孩子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都相當地脆弱。面對成長的煩惱、情感的困惑、學業的不順、就業的壓力,工作後難以迴避的種種挑戰,未經風雨的他們,束手無策之後,或怨天尤人,或消沉下去;其中的特別脆弱者,對自己寶貴的、屬於他們只有一次的生命,居然採取了提前否定、自我了斷!

來點“逆向關懷”吧,看似有點不近情理,看似有點虐待之嫌,然而實際上是對孩子最有遠見的愛護,是愛的特殊形式。來點“逆向關懷”,就是向獨生子女的優越感、懶惰意識、享受意識和唯我獨尊的意識宣戰。爲了我們的社會,爲了我們的民族,爲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和成才,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來一點“逆向關懷”,以增強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激活他們的奮鬥精神,鼓盪起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和堅信未來的勇氣、力量和生存智慧。

“後大學聯考心理”該如何疏導

考試結束到錄取工作終結這段時間,往往是許多考生心理問題的“井噴”期。

大學聯考結束了,備戰已久的學生從心理上並沒有真正放鬆,隨之而來的是考生的種種心態變化和行爲表現,這尤其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考生該如何應對“後大學聯考心理”?

“後大學聯考心理”不容忽視

一位家長反映說,自己的孩子大學聯考結束後,這兩天矇頭大睡,一言不發。他非常擔心孩子的精神狀態。

北京101中學的解同學說,“現在特別茫然,大學聯考前所設想的各式放鬆的行動都沒有興趣去做,看一天電視也不知道演的是什麼。”

也有人採取徹底放鬆的方法,通宵達旦地上網、K歌,賣掉高中的所有課本或者將其燒掉撕掉,以獲得一種“解放了”的感覺。家長們覺得孩子大學聯考前壓力大,也就任其自然。

大學聯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通常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這是因爲在等待“能否被錄取”的漫長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大學聯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後大學聯考心理”期。

大學聯考後成績公佈前是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在大學聯考結束到入學兩個多月的時間裏,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峯期共有三個:第一個是大學聯考結束時,第二個是錄取結果公佈時;第三個是剛入學時。而考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無聊心理、焦慮自責心理、絕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縱心理等。

專家支招調整心態

面對這種“後大學聯考心理”,考生們如何才能正確應對呢?

考生大學聯考結束後,可以適當保留一段時間複習期間的.生活和作息規律,利用這段時間對中學時代的生活進行一個總結,對未來的大學生活進行一些“設想”,都是可以讓考生能夠平穩度過大學聯考後的時間。學生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外出旅遊,或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允許考生結伴外出。他介紹說,“我自己在大學聯考結束後,在家裏抄寫一些經典名著,既讓心態平靜,又看了平時沒有機會看的書。”

應該認識到人在情緒處於低落時,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實際水平。在處理方式上,第一不要怕別人說;第二要調整心態,學會主動和別人溝通,把自己負面的情緒表達出來,和父母、親朋好友溝通。另外,還可以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重新找到價值感。一定要擺正心態,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要實事求是,避免期望值過高,更不要抱僥倖心理。考生可以徵求老師及往屆生的意見。考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大學所選的專業,進行提前預習;也可以走出家門,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已經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系的楊文翰說,“大學聯考後出現短暫的這種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中走不出來就需要尋求幫助。”他去年大學聯考之後也有一段時間的“混亂期”,但很快就穩定了下來,與父母一起給自己做了進一步的人生規劃,報考了大學英語四級的考試。

家長、學校、社會共同疏導

我不希望媒體把大學聯考後的這種暫時性‘混亂’狀態過於渲染,甚至製造出什麼‘某某症’。社會、媒體可以組織大學聯考後如何平穩度過這段時間的討論。”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對於大學聯考考生的心理調適很重要,相關媒體應該理性看待這一話題,多給考生們一些疏導和建議。

考後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遠遠大於成績本身,所以家長也要適時調整心態。崔永華說,“家長應該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避免與孩子談論大學聯考、成績等敏感話題。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途徑,發泄出他們心中的情緒,並及時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

瞭解學生的是老師,最容易解開學生心結的也是老師。根據學生的成績到學生家裏去家訪,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有的老師也會在考試結束後把自己的學生們約出來,去公園談心啊,去KTV唱歌釋放壓力啊,都是很好的方法。學校每年也會組織宏志班的學生考試後給學弟學妹介紹經驗。”

“膽小”心理或因父母期望過高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兒童對失敗歸因方式的形成,與兒童的智力並無關係,卻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失敗後的評價有關。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一方面,孩子由於經常失敗使家長由期望變失望,從而招致家長更多的批評、抱怨和貶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喪,並嚴重損害個人的自尊與自信,爲維護自尊,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逃避困難;另一方面,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被貶低,勢必影響孩子自我信念的確立,產生“我確實不行”的自我認同,進而構成消極的自我概念,以致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往往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

這類兒童,常把困難看成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威脅,行動時把“成績”當成追求的目標,因而儘量迴避困難,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厭倦態度,併產生退縮傾向。反之,若父母能以孩子的實際能力要求他們,在孩子遭受挫折時能幫他們分析原因,使他們知道失敗只是自己學習不夠、努力不夠,只要再加努力就一定能學會,這時,孩子就會把學習作爲追求的目標,就會勇於去探索和追求了。

所以,家長在撫育孩子時,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實際能力,不能要求過高或操之過急。當孩子面臨着挫折或學業困難時,不要一味地批評、抱怨、貶低,而要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尤其是對他們那種不怕困難、敢於向困難挑戰的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