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出郊原文、賞析5篇

出郊原文、賞析1

二月二日出郊

(熱門)出郊原文、賞析5篇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古詩簡介

二月二日出郊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庭珪,這首詩寫了作者郊行所見之初春景色,抒發了詩人對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太陽將出而未出的時分,大霧遮住了江城,又變成細雨霏霏。忽然天又變晴,捲起帳幔露出了羣山;雲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間到處聽到黃鸝囀鳴,麥壠間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飛。誰能像農人一樣知道此中樂趣?他們正招呼兒童騎牛吹笛把家歸。

註釋

①雨腳:即雨線之意。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雨腳如麻未斷絕。”

賞析/鑑賞

此詩寫郊行所見之初春景色,其妙處有二:一是寫天氣由霧雨霏微而轉晴的`過程極其生動,頷聯用兩處擬人法,句法靈活多姿。二是以鸝語燕飛的自然景物襯托農家之樂,並流露出詩人熱愛自然之情趣,手法細緻且含蓄。從總體上說,此詩的輕快、活潑已近於曾幾、楊萬里諸人,這也說明了南宋初期詩風的演變是一種普遍的趨勢。

出郊原文、賞析2

原文: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譯文

春天的東風還不肯吹進東面的城門,我和你們二人已經騎着馬出城去尋找去年我們遊玩過的村落了。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來去都會有音信痕跡可尋。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場大夢一樣,連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讓我們去江城邊上的酒館,喝上三杯酒家自釀的好酒吧。這裏的民風淳樸,鄉間的老人會用飽經滄桑的臉孔上溫暖的笑容來歡迎你的。我們已經約定了,每年春季的時候都要出東門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們啊,你們就不必因爲此事擔心掛念了。

註釋

潘郭二生:蘇軾在黃州的朋友潘大臨和郭遘。女王城:黃州州治東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稱女王城。和(hè):依照別人詩作的韻腳作詩。

“東風”句:形容春風未到,城中尚無春色。

走馬:騎着馬跑。去歲村:指詩題中所說“去年是日”所到過的村子。

鴻:鴻雁。有信:有信用。指其秋日南飛,春日北歸。

了無痕:完全沒有痕跡。

釅(yàn):液汁很濃。

野老:村中老人。蒼顏:蒼老的容顏。

“故人”句:朋友們不必可憐自己遭受貶斥而設法內調。賦招魂:寫一篇《招魂》詩。意指設法將自己從黃州調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辭篇名。

賞析:

作者寫這首詩時,來到黃州已兩年了,烏臺詩案的駭浪已成往事,詩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卻無法擺脫。《初到黃州》就自找樂趣:“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後又自尋精神寄託,手抄《金剛經》,又築南堂,開墾東坡;得郡守徐猷庇護,訪遊近地,與漁樵相處。至黃州後續有新交,詩酒唱和。詩題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黃州朝夕相處的潘丙、郭遘。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去岐亭訪陳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過一首七律。一年過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想起一年前的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詩人心境盪漾。起句是據前一年所感的設想。“東風”爲春之信使,如城裏有了春意,“東風”這位信使就先自東門而入;此時,蘇軾卻一點感覺也沒有,他想,恐怕是“東風未肯入東門”吧。至於爲什麼“未肯入東門”,妙在不言之中。但“忽記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門”,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搖村”。就在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時節,渴望春意的詩人主動“出郊尋春”了。他是舊地尋春,又是“走馬”而去,所以次句說“走馬還尋去歲村”。

接下去不寫尋春所獲,卻宕開一筆,忽出警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紀昀評價說:“三、四(句)深警。”人如侯鳥,有感於外界信息而動。鴻雁南來北往,即使年年如此從不懈怠,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人之如候鳥,正在於此,只不過人間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複雜得多;但同樣,人因有感而動,其中一切經歷、一切思緒,也只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之所以有“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之感,究其根源,是由於他遭受過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又正在貶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戀和煩惱,都強自推向“春夢了無痕”的虛無境地,以解脫失意中難以消除的痛苦。紀昀評所謂“深警”,說的就是此意。這是就三、四兩句本身來說。若就它在全詩中的關合來說,則妙在虛實離即之聞。“人似秋鴻”,實接首聯;“事如春夢”,反照下文。把人生進取、政治抱負都看得淡漠了,於是纔有超然曠達、出郊尋春之舉,於是纔有下邊四句所表達的春遊之樂。它看似遊離,實爲全詩的關鍵所在。

“江城”指位於長江北岸的黃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和的野老蒼顏,既可具體指這次春遊的歡聚暢飲,也可概括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樂趣。總之,他是以此爲樂,甚至要以此爲歸宿了。前一年訪故友陳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頭;這一年出郊尋春,又有潘丙、郭遘爲伴,酒醺顏面。山水自然之樂,人情樸野之純,完全可以驅除那些煩惱的往事,也完全可以沖淡甚至忘卻他當時的困厄。所以,詩的最後說:“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賦《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見棄,作《招魂》諷諫楚懷王,希望他悔悟,召還屈原(這一說法出自王逸《楚辭章句》,但經後人辨析,其說有誤);蘇軾在這裏借指老朋友們爲他的復出奔走。最後兩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黃州過得很好,已和這裏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遊,你們不必爲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爲朝廷召我還京多操心。

蘇軾“奮厲有當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在神宗、哲宗兩朝黨爭中幾經起落,而其“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唯已之是信”(馬永卿《元城語錄》),又從不“俯身從衆,卑論趨時”(《登州謝宣詔赴闕表》),遂使他一生陷於無邊的災難之中。蘇軾對待歷時三十年的災難,總的態度是“隨緣自適”,但各個時期又有不同。剛開始的時候,他赴密州途中說過“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沁園春》詞)的話,那時還有還朝的願望。烏臺詩案中他自料必死無疑,誰知未死。而貶去黃州,恍如隔世;經過這一次打擊,“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他在黃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覺“不可勝悔”,“今雖改之,後必復作”,不如“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黃州安國寺記》)再從他在黃州的詩詞文賦和種種活動看,他對起復還朝已失去信心。因此,這首詩的結尾兩句,不是牢騷,不是反語,是一種真情實感。蘇軾在黃州寄情詩書山水,寄情新交故舊,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異於失意文士的消極避世。他的畫像自題詩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也不應看作牢騷反話。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時,總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這是他度過一切災難的精神力量。他臨死時對兒子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人們敬仰他、紀念他,一個原因是他的詩、詞、文、書、畫五藝俱絕,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腸,一種開闊曠達的襟懷。

出郊原文、賞析3

 作品原文

出郊①

楊慎

高田②如樓梯,平田③如局④。

白鷺⑤忽飛來,點破⑥秧針⑦綠。

 作品註釋

①郊:泛指城外、野外、郊外。

②高田:沿着山坡開闢的田畦,又叫梯田。

③平田:指山下平地上的田塊。

④棋局:象棋盤。

⑤鷺:一種長頸尖嘴的水鳥,常在河湖邊、水田、沼澤地捕食魚蝦。

⑥點破:打破了。

⑦秧針:水稻始生的秧苗。

作品譯文

山坡上一級一級的畦田像樓梯,平原上整整齊齊的畦田像棋盤。白鷺忽然飛到水稻田上來,在一片綠色的秧苗上點上了白點。

創作背景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因“大禮議”事件,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後居雲南30餘年,此詩便寫於楊慎被貶期間。詩人一方面遠離朝堂的爭鬥,享受寧靜的鄉間生活;另一方面,在一片綠色的田野,詩人看到白鷺飛來,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歌。

作品鑑賞

詩人被貶於雲南永昌衛,被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所感染,突然白鷺飛來,打破詩人心田的平靜,古代詩人、畫家常以鷺鷥喻鄉思情緒,這是詩人濃郁思鄉之情的`寫照。

首二句寫水田的形態,喻之以樓梯、棋盤,都屬整飭之美,寫出了高田和平田的壯觀,高田系仰視所見,層層如樓梯;平田系俯視所見,縱橫如棋盤。田畦井井有條,秧苗長勢喜人,通過詩人視角和所處位置的變化描寫了不同方位的田野的景色。

後兩句寫一片綠油油的秧田,忽飛來了白鷺,讓秧田添上活氣與亮色,讓靜謐的畫面帶有動態,詩人化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寫出“萬綠苗中一點白”的奇觀。末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詩眼在“點破”二字。

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獨具匠心。全詩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爲描寫的觸角,先由仰視和俯視描繪了從遠處到近處的秧苗所染出來的濃濃的春色,從而凸現了南方水鄉水田的靜態春光。緊接着,目光隨突然掠來的白鷺而轉移,在被“點破”的“秧針綠”的特寫鏡頭上定格,由靜而動,再配之以色彩的強烈對比,鷺之白與秧之綠使得嘎然而止的詩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畫了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詩中有畫,靜中有動,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緻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鍼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

名家點評

《歷代詩詞曲精選》:周青雲:這首五言絕句描繪了郊外田野優美如畫的景色。

《金元明清詩詞》:傅璇琮:古代詩人、畫家常以鷺鷥喻鄉思情緒,白鷺飛來,打破心田平靜,這是詩人濃郁思鄉之情的寫照。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明朝首輔楊廷和之子。少年聰穎,天才高逸,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歎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爲李東陽所讚賞。公元1511年(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衆臣因“大禮議”,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爲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楊慎長於詩文、詞曲,成就是多方面的,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著作也很多,有《升庵集》等。

出郊原文、賞析4

原文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賞析

我國西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自兩宋以來得到了較大的開發,到了明代中葉,愈見發展。如果說吟詠中原農田春光的詩篇早就涌現在詩人們的筆下,刻劃江南一帶水鄉春色的詩作自魏晉以來也迭有佳句的話,那麼,廣大西南丘陵地區的田園春景,大致是在明代以來纔開始爲詩人們描摹的。在同類的作品中,楊慎(四川新都人)這首《出郊》詩,堪稱爲代表作。

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緻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鍼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獨具匠心。全詩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爲描寫的觸角,先由仰視和俯視描繪了從遠處到近處的鬱鬱蔥蔥的秧苗所染出來的濃濃的春色,從而凸現了南方水鄉水田的靜態春光。緊接着,目光隨突然掠來的白鷺而轉移,在被“點破”的“秧針綠”的特寫鏡頭上定格,由靜而動,再配之以色彩的強烈對比(鷺之白與秧之綠),這就使得嘎然而止的詩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顯然,這樣的`情趣又是與全詩所讚美的南方山鄉水裏的生機盎然的氣息渾爲一體的。這令人想起宋代楊萬里的“誠齋體”。楊萬里以描寫自然風光取景新穎生動見長,特別強調“活法”,善於速寫自然景物的美妙瞬間。這首詩的後兩句,頗得此中三味,可謂與楊萬里的不謀而合。(文華)

出郊原文、賞析5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譯文

春天的東風還不肯吹進東面的城門,我和你們二人已經騎着馬出城去尋找去年我們遊玩過的村落了。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來去都會有音信痕跡可尋。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場大夢一樣,連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讓我們去江城邊上的酒館,喝上三杯酒家自釀的好酒吧。這裏的民風淳樸,鄉間的老人會用飽經滄桑的臉孔上溫暖的笑容來歡迎你的。我們已經約定了,每年春季的時候都要出東門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們啊,你們就不必因爲此事擔心掛念了。

註釋

這首詩出自《蘇軾詩集》卷十二。1079年(元豐二年己未),蘇軾四十四歲。由於他一直對當時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對態度,在一些詩文中又對新法及因新法而顯赫的“新進”作了譏刺,於是政敵便彈劾他“作爲詩文訕謗朝政及中外臣僚,無所畏憚”。八月十八日,蘇軾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臺獄中關押四個月後獲釋。這年十二月,蘇軾被貶爲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簽署公文。他於第二年二月一日到達黃州,寓定惠院。五月二十九日,家人也遷到黃州,於是遷居臨皋亭。1081年(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訪陳慥,潘丙、古耕道、郭遘將他送至女王城東禪院。1082年(元豐五年),蘇軾四十七歲。他於這一年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人出城尋春,爲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詩寫下和詩。1083年(元豐六年)又有和詩。女王城在黃州城東十五里。戰國時期,春申君任楚國宰相,受封淮北十二縣,於是有了“楚王城”的誤稱。

“人似”句:紀昀評:“深警。”有三層意思,一層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二層指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三層說人生當重人不重事,事情經過以後就不須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變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句:釅,原指味濃,這裏指酒的味道醇厚。這一句俱見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階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故人,意謂朋友們不用可憐他的'貶斥而設法把他內調。

賞析

作者寫這首詩時,來到黃州已兩年了,烏臺詩案的駭浪已成往事,詩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卻無法擺脫。《初到黃州》就自找樂趣:“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後又自尋精神寄託,手抄《金剛經》,又築南堂,開墾東坡;得郡守徐猷庇護,訪遊近地,與漁樵相處。至黃州後續有新交,詩酒唱和。詩題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黃州朝夕相處的潘丙、郭遘。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去岐亭訪陳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過一首七律。一年過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想起一年前的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詩人心境盪漾。起句是據前一年所感的設想。“東風”爲春之信使,如城裏有了春意,“東風”這位信使就先自東門而入;此時,蘇軾卻一點感覺也沒有,他想,恐怕是“東風未肯入東門”吧。至於爲什麼“未肯入東門”,妙在不言之中。但“忽記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門”,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搖村”。就在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時節,渴望春意的詩人主動“出郊尋春”了。他是舊地尋春,又是“走馬”而去,所以次句說“走馬還尋去歲村”。

接下去不寫尋春所獲,卻宕開一筆,忽出警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紀昀評價說:“三、四(句)深警。”人如侯鳥,有感於外界信息而動。鴻雁南來北往,即使年年如此從不懈怠,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人之如候鳥,正在於此,只不過人間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複雜得多;但同樣,人因有感而動,其中一切經歷、一切思緒,也只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之所以有“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之感,究其根源,是由於他遭受過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又正在貶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戀和煩惱,都強自推向“春夢了無痕”的虛無境地,以解脫失意中難以消除的痛苦。紀昀評所謂“深警”,說的就是此意。這是就三、四兩句本身來說。若就它在全詩中的關合來說,則妙在虛實離即之聞。“人似秋鴻”,實接首聯;“事如春夢”,反照下文。把人生進取、政治抱負都看得淡漠了,於是纔有超然曠達、出郊尋春之舉,於是纔有下邊四句所表達的春遊之樂。它看似遊離,實爲全詩的關鍵所在。

“江城”指位於長江北岸的黃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和的野老蒼顏,既可具體指這次春遊的歡聚暢飲,也可概括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樂趣。總之,他是以此爲樂,甚至要以此爲歸宿了。前一年訪故友陳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頭;這一年出郊尋春,又有潘丙、郭遘爲伴,酒醺顏面。山水自然之樂,人情樸野之純,完全可以驅除那些煩惱的往事,也完全可以沖淡甚至忘卻他當時的困厄。所以,詩的最後說:“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賦《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見棄,作《招魂》諷諫楚懷王,希望他悔悟,召還屈原(這一說法出自王逸《楚辭章句》,但經後人辨析,其說有誤);蘇軾在這裏借指老朋友們爲他的復出奔走。最後兩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黃州過得很好,已和這裏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遊,你們不必爲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爲朝廷召我還京多操心。

蘇軾“奮厲有當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在神宗、哲宗兩朝黨爭中幾經起落,而其“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唯已之是信”(馬永卿《元城語錄》),又從不“俯身從衆,卑論趨時”(《登州謝宣詔赴闕表》),遂使他一生陷於無邊的災難之中。蘇軾對待歷時三十年的災難,總的態度是“隨緣自適”,但各個時期又有不同。剛開始的時候,他赴密州途中說過“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沁園春》詞)的話,那時還有還朝的願望。烏臺詩案中他自料必死無疑,誰知未死。而貶去黃州,恍如隔世;經過這一次打擊,“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他在黃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覺“不可勝悔”,“今雖改之,後必復作”,不如“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黃州安國寺記》)再從他在黃州的詩詞文賦和種種活動看,他對起復還朝已失去信心。因此,這首詩的結尾兩句,不是牢騷,不是反語,是一種真情實感。蘇軾在黃州寄情詩書山水,寄情新交故舊,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異於失意文士的消極避世。他的畫像自題詩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也不應看作牢騷反話。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時,總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這是他度過一切災難的精神力量。他臨死時對兒子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人們敬仰他、紀念他,一個原因是他的詩、詞、文、書、畫五藝俱絕,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腸,一種開闊曠達的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