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王》的讀後感

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雖然有着奇怪的書名,但卻是一本深度挖掘人類天性,同時讓人極致看清放縱皮囊下靈魂秩序的好著作。這本書的劇情相當精彩,人物設定只是一羣涉世未深的無知少年,在殘酷戰爭的背景下,被迫置身於熱帶荒島上的與世隔絕,爲生存和營救而展開了一場正與邪、善與惡、美與醜、人性與天性、救贖與罪惡、期望與墮落、和平與戰爭演變的野蠻生長。

《蠅王》的讀後感

說說書名《蠅王》。人們大凡被這本書的名稱所吸引,並不都是源於欣賞病態文學、喜歡追求陰暗色彩、類似蒼蠅愛好一般的吸腐特性,就比如像我這種充滿求知慾,好奇心爆棚的“科普少年”。因爲我們都明白,蒼蠅並不是羣居動物,在蒼蠅所能構建的“社會羣體”特性裏面,並沒有蒼蠅頭領和蒼蠅王這一說,而且對蒼蠅這種白晝活動頻繁的趨光性昆蟲,大多數人是深惡痛絕的,種種原因無需深研,這種變態昆蟲唯一值得讓人欣慰的,最多也就源於那放大無數倍後“勉強”算得上美麗的複眼。而正是對於這種“獨居”害蟲蠅營狗苟漫天亂飛情景的瞭解,讓人對“蠅王”這個名詞情有獨鍾,充滿好奇,想要刨根問底。

“蠅王”是什麼?是科幻大片中吸人腦髓的恐怖存在?是一隻不停蠕動的一輛卡車那麼大的蛆?抱着這些問題,饒有興趣地翻開書頁,我最後在少年們漸漸扭曲的黨派之爭、極致尖銳的人性蛻變、還有“蠅王”在少年西蒙耳邊的`喃喃細語中找到了答案。雖然與想象中碩大無朋的醜陋怪物“大蒼蠅王”有着本質上的區別,但誰還在乎那些細節。書中的秩序分化和性格成長,或者是說人性中的“野蠻”生長,已經深深地吸引了我。

“人類製造罪惡就像蜜蜂製造蜂蜜般自然”。發人深省的獵獸,成人世界般老辣的爭鬥,讓我見識到了這座不大的小島上的“人類戰爭”。人性深處的殘暴、專政、恐懼情愫漸漸與年紀無關,荒島黑夜探索中腐爛的“怪獸”,秩序的建立和生死遊戲中權力的變更,被逐漸孤立以至無助的絕望逃亡。“野人”和“暴君”、友誼和屈服、拉爾夫和“豬崽子”、還有那些原本該天真無知的孩子,呈現卻是一整個黑暗時代的社會特性和非死即傷的生存法則

在沒有健全社會秩序的背景下,人性的泯滅只是時間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入地去思考藏在每個人心靈深處那個“腐爛的豬頭”,那種饑荒、恐懼、權力、求生欲支配下漸漸蛻變的靈魂,在不斷映射我們與這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和斬也斬不斷的羈絆。有一句話說得個性好:人類是順應發展演化宏觀規律的社會性羣居物種。當遠離了社會,逃避了秩序,我們便拋棄了祖先1400萬年的漫長的進化歷史,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答案諸多,如勞動、語言、製造工具、社會性……,不可置否,但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我們才和動物,乃至昆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而不至讓心中的“蠅王”佔據肉身。

《蠅王》中有一段描述:“關於野獸的想法雖然隱藏在孩子們意識的暗處,但在有着嗜血、殘忍與瘋狂心理的孩子心中,個性是獵手心中,這種想法卻日漸強大,正如獵手們的瘋狂而又激烈的舞蹈所表露的一樣。”同樣兼具戰爭和教育雙重色彩的戈爾夫,用筆墨把這種少年人性的細緻變化渲染到了一種境界,脫離了社會和制度的框架,失去了教育和人性的成長,都將是一種扭曲的放縱。

最後,想明白“蠅王”如何獵殺了拉爾夫的友誼和“豬崽子”的生命的朋友們,請到原著中去找尋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