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三次降旗的意義是什麼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周樹春等記錄香港迴歸瞬間的短新聞。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別了不列顛尼亞三次降旗的意義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別了不列顛尼亞三次降旗的意義是什麼
  別了不列顛尼亞三次降旗的意義

4∶30,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英國統治的結束(黯然神傷、失落)

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自豪感)

  關於《別了,不列顛尼亞》

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爲了記下這一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在衆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緻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的人們多麼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並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別了,不列顛尼亞》結構內容

(一)導語

這篇通訊的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瞭英國國旗降落後,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後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徵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爲通訊主體部分的時序順序奠定基礎。

(二)主體

通訊主體部分採用的是時序結構與文學手法相結合的方式。時序結構的特點是按時間順序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文學手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表現力,增強可讀性。

1.時序結構

主體部分共九個自然段,可分四層。

第一層(第1~3段),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6段),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徵着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

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7~8段),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9段),“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文章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作新聞速寫、新聞素描。主要是運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使某些精彩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再次出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結構,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

場景構成:

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

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四個場景:199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