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錯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錯過》讀後感

《錯過》讀後感1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束縛他們的,是對物質生活的苛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束縛他們的,是一顆自私而又冷漠的心……生活中,人們不止盡的慾望,成爲束縛他們的枷鎖,正如莫泊桑的《項鍊》裏,那位愛慕虛榮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爲了能在人前“出風頭”,她耗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然而十年還債的艱苦生活,並沒有抹去她的虛榮。她害怕丟臉,於是爲一掛假項鍊付出了無數的血汗,最終使自己容顏早衰,青春不再。愛慕虛榮使她受到了生活的重創,虛榮卻成了她生命裏一串無形的鎖鏈,使她在生活裏磕磕碰碰,釀成一段可憐而又可悲的人生。

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瑪蒂爾德的影子,有些被稱爲“問題少年”的學生,他們之所以成爲“問題”,其實也是虛榮、狹隘的心胸在做怪。由於成績不佳,他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甚至被人忽略。於是,在學習上不能成優,他們便在生活上“求異”,他們的種種錯誤也許只是吸引別人眼球的手段。面對已成定局的校紀校規,他們一犯再犯。如果說是出自自身的調皮和一顆不願被束縛的心,倒也罷了,然而,仔細想想,如果他們是爲了引人注意,那麼,付出的代價也似乎太大了,瑪蒂爾德的十年艱苦生活,奪取了她引以爲傲的容顏和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麼這些“問題少年”爲滿足虛榮所犯下的一切錯誤,不也將奪去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求學機會嗎?當他們決定要“大幹一番”的時候,又有多少籌碼供他在生活的天平上衡量自己的價值?倘若無一技之長,又有多少明天可以期待?

生活中,種種慾望會成爲一串串無形的鎖鏈,鎖住了早已疲憊的心,讓生活偏離原來的軌道,慾望的天平也許永遠不會平衡,當一個不合理的慾望產生並形成巨大的枷鎖時,生活的一切就都朝慾望傾斜,最終,也讓生命裏最美好的事物悄然而去。 生命是寶貴的,青春是無價的,容不得我們半分錯過和後悔。所以,我們應該摒棄這些無形的枷鎖,“帶着鐐銬舞蹈”實在太辛苦,讓我們輕裝上陣,舞出生命的輝煌。

《錯過》讀後感2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讓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花開花落我依然會珍惜。”這是歌曲《感恩的心》中的一小段。是的,正如歌詞中所寫:“感謝有你”,人生中總會有些人值得你感恩。

今天,我學習了《錯過》這篇文章,更是讓我深感其意: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只要沒丟掉最終的追求,不錯過預定的站點,我們同樣會含笑到終點。”我認爲,這就是劉心武先生真正想給我們傳達的意義。因爲自己的一點小猶豫,而錯過了機遇,不是把錯過變成了過錯,而是把錯過拿到心頭細細推敲,當機遇再次降臨到我們的面前時,就要勇敢去面對它、把握它、抓住它,這纔是真正的聰明人。當你在猶豫不決時,就應該靜下心來,仔細聆聽聽自己的心聲,也許它將告訴你最後的選擇、最想要的答案。

在人生的道路上,機會有時候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在人生道路的一個又一個轉折點和你玩着捉迷藏的遊戲。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去尋找,總會抓住機會。我們更要明白:是鮮花終將絢麗綻放、是雄鷹必定翱翔藍天,是巨輪一定會揚帆遠航、是生活總有起起落落。生命之河不會倒流,學會珍惜、學會體味、學會把握,反覆衡量,現在就選擇。

不要錯過,當你是“七彩鮮花”的時候,不忘記“碧綠葉片”的映襯,這就是人生道路上的價值。保爾·柯察金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卑鄙庸俗而羞愧……爲人類的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這段話和劉心武先生寫的《錯過》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在告訴我們怎樣對待錯過,讓我們明白了這一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沒有錯,學會習慣錯過時,學會品味錯過,學會改錯的時候需要錯過,學習關鍵時不能錯。我們要明白:錯過也是一種得到,把握得失、認定目標、不錯過自己的理想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收穫,最滿意的成就.把握人生中的閃光點,感謝人生道路中的感恩,感謝“錯過”。你明白了嗎?

《錯過》讀後感3

讀了劉心武的散文《錯過》,我頗有感受。很敬佩他的這篇散文。我覺得他把人生看的很透徹。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把,可能無法和劉心武相提並論。不過對人生的參悟是由閱歷決定的,我只能把我所想的大聲講出來。

時間如流水,機遇如薄紗,悄悄滑過你的指尖,拂過你的肩頭,也許你自己都無法察覺到。

“錯過”也許當時會給你帶來消逝感和挫敗感。也許你會悔恨自己:爲什麼沒有抓住呢?

其實年華似水。有太多的無法捕捉。

我一直認爲每個人的一生在他出身時就已經註定。也許是我過於“迷信”吧。所以在我看來“錯過”了,你只要能去意識,學會在下一次去把握,那麼“錯過”似乎也是一種“獲得”。當然,如果上帝不再給你再來一次的機會,又何必讓自己沉浸在難過悲憤當中呢?

如果錯過了,那麼就請讓它徹底錯過。

請記住是徹徹底底 !

我記得在學習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時,旁邊插有一幅圖片:一輛火車上擠滿了擁擠的人,人們都託着腮幫朝窗外看。

當時老師說:這是人們在思家。

其實我不否定。可我更多的認爲他們在思考“得與失”、“錯過與抓住”。

坐在馳騁的列車裏,身邊的景物都是一閃即逝,連看都看不清,何嘗談把握呢?就像在這樣科技發達的社會,有太多的錯過,可是命運不允許你停下腳步去釋懷過往,它推着你往前趕。因爲不斷緬懷“錯過”的人總會在列車還未到站就下車,而堅持“下一次”的人最終在寧靜的終點畫上屬於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句號。

獨自一人、安安靜靜時是最容易鼓勵教育自我的。我常常一人時會悄悄地對自己重複這一句話:一切順其自然,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求都求不來。

所以,“錯過”是註定,有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得”呢

《錯過》讀後感4

一生這麼短,短得只蒼茫人海的一見,我就愛你;一生又這麼長,長得諾言都蒼老,我終究失去了你;我心甘情願,天涯都追隨;你卻選擇——訣別着成全……

雅蒙的文字清毅、自然,如春天的小雨,灑在每個認真閱讀她文字的讀者的心裏,她用靈魂給予別人真誠的溫暖,是一個憂傷而漂亮的小孩……

寫愛情的小說自是浩如煙海,而寫作從來是需要天分的事,沒有靈氣的作者自己煽情煽得不遺餘力,可讀者表情麻木;有靈氣的作者自顧自平靜訴說,讀者心裏已經驚起了閃電。而後者,比如雅蒙。這個80後的漂亮小孩,已經出版過幾本頗受追捧的長篇小說:《我的後青春時代》《別用我的愛折磨我》《青春散場》《雲上》……但我們還是不願意把“青年作家”這麼嚴肅的名號放在她頭上,希望她就那麼敏感纖細又沒心沒肺地做着那個小孩雅蒙,活得自然寫得真實,有點憂傷卻總是愛笑。讀雅蒙的小說,如同用雙手攏住一隻瀕死的蝴蝶,翅翼華麗,顫動輕纖,但字字句句都是決絕。80後也許愛得不如70後成熟,不如90後奔放,但他們愛得更長情,更隱忍,也更無奈。離別一事,對於70後來說,也許是命運輪轉的鈍痛,對於90後來說可能是白紙黑字的表演,但對於80後而言,最痛徹心扉的離別不是陰差陽錯,不是物是人非,而是自願放手。是一人想要天涯都追隨,而另一人卻選擇訣別着成全。而追隨與放手間,想要成全的,穿心透骨的都是愛。這就是80後的愛情,隱忍裏的迷狂,這也是雅蒙的小說,娓娓道來中的驚心動魄……

《錯過》讀後感5

古人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都是教育我們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細節,不要認爲那些事沒什麼,須知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以學生的學習爲例。可能剛開始時有一次不交作業,如果不引起重視,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在這個時候如果仍然不把老師的要求當回事,自己也沒有警覺起來,只是認爲不交作業挺輕鬆的,那麼就會漸漸地不寫作業,進而成績逐步下降,最後什麼也不會。再想學習想把成績提高那可真是難上加難了。此時就產生了一個質變的過程。即:本來你可能是一箇中等程度的學生,慢慢就變成了一個“學差生”,最終成了老師們所說的那種“破罐子”,只好破摔下去了。

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呢?我想一個詞語就可以說明了,那就是“防微杜漸”。對於第一次發生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輕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爲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要想讓這些事不出現第二次,那麼就一定不要有第一次。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第一次不交作業?不要給自己找什麼藉口,一定要強迫自己,牢記這次不交作業的可怕,今後絕對不可以發生再一次的情況。許多老師(包括我在內)對於學生犯的第一次錯誤都很緊張,正是這個原因。因爲如果第一次犯錯時輕輕放過,那麼就可能會有第二次第N次,以至最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防微杜漸”是我們需時時提醒自己的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做到“防微杜漸”呢?我想孔子說的一句話就可以的了:“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對自己的所作所爲做一個檢討式的反觀自省,看看這一天有哪些事做的不太合適,今後要多加註意,倘能經常這樣作,那麼雖不敢說離聖人不遠,但至少你會成爲一個正直、善良、品德高尚、得到大家認同與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