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教案設計:地球爺爺的手

教材分析

一年級下冊教案設計:地球爺爺的手

《地球爺爺的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31課。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學生分析

班內男生佔學生總數的六成以上,大多數學生活潑、大膽且獨立。他們對科普類的讀物十分感興趣,愛讀《少兒十萬個爲什麼》、《兒童千百問》、《小哥白尼》等書刊。他們的知識面較寬,對許多事情充滿好奇。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培養和訓練,他們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絕大多數的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又喜歡朗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受他們的歡迎,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是較短,好動、好玩。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國小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爲重要。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3.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倆、摘”等7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

3.能讀懂課文的內容,對“地心引力”現象發生濃厚的興趣,並大致瞭解這一科學常識;從而對身邊的一些科學現象探求的慾望更強烈。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玩紙飛機嗎?你在玩紙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麼?(學生各抒己見。預測學生心理:最希望紙飛機能飛得更高更遠……)

好,現在你們想玩一次嗎?我們來比比誰的紙飛機飛得遠、飛得高。(學生放飛自己摺好的紙飛機。然後老師也放飛一次紙飛機。)

(遺憾地)——呵,不管我們的紙飛機能飛多遠、多高,最後它們總是會掉下來。想知道這是爲什麼嗎?讀懂了課本上的這個故事(板書課題),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齊讀課題《地球爺爺的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學生們愛玩紙飛機,而紙飛機必然落下這一現象,正與課文的核心內容密切相連。因而以此爲切入點,讓生活走進語文學習,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讀文、識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學生根據要求獨立讀課文。)

【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有利於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認讀帶有拼音的生字:倆、摘、伯、而、且、踢、引。(反饋時,學生想讀哪個就讀哪個,讀對了的,其他學生跟着將這個字讀3遍。)

【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3.認讀沒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組比賽的形式讀。(小組“開火車”認讀生字,讀得全對的小組能得到5顆星。)

【比賽是學生特別喜歡的方式,而小組比賽更有助於培養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4.認讀本課的生詞:他倆、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學生先獨立認讀,然後再給大家讀自己想讀的那個詞,最後集體邊擊掌邊認讀所有的詞2遍。)

5.這篇課文共有多少個自然段?(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6.你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給大家讀哪個自然段。(先自由練習讀,然後指名自由選自然段讀。其中着重讀第五、七、十自然段。)

【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爲主,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教師就不再去多講,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7.感悟地球爺爺說的話:讀了地球爺爺說的話,你們知道了什麼?(先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進行組內交流和討論,再以小組的形式發表交流和討論的結果。)

【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8.讀了課文,你們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質疑,學生能解答的就讓學生自己去說,教師不作具體的答覆。)

【“學而不思則罔”,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

9.類比感受,體驗“引力”。(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做實驗,觀察當回形針靠近磁鐵時,會產生什麼現象;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

【化抽象爲具體,努力讓學生親自感受。“引力”本來就是抽象的,一年級的國小生更難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但這個小小的實驗卻能讓學生直觀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點:我們地球爺爺的心臟就像這些磁鐵一樣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鐵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這種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現在你們能明白爲什麼紙飛機不管多輕,最後總是會掉下來了嗎?(板書:地心引力)

11.練習分角色讀課文。(以四人小組的形式練習,再分別請願意展示的小組給大家戴頭飾表演讀。)

三、拓展與鞏固。

1.你們還能舉出哪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見,師生共同評議。)

2.指點、展示:我們的地球爺爺,它用那雙有着很大很大力氣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儀上粘貼高樓、人等立體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了,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自由想像說。)

3.總結談話:關於我們的地球爺爺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學們能多看多想,就會有很多新的發現。讓我們睜開雙眼,開動腦筋吧。

四、作業設計。

努力把課文讀得更好。朗讀全文給家人聽,說說自己學到的新知識。

找找有關地球知識的.書刊讀一讀,並帶到學校來和同學交換着讀。

評析(應學俊)

課的開始,就是一個設計和實施都很成功的教學片斷,它的成功和精彩不僅僅在於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不僅僅在於巧妙地導入了新課。

一、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所以,激發探究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師應始終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樣使學生對課本上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這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位執教的老師成功地運用了這樣兩條激發興趣的規律:

(1)當所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疑問的時候,學習者會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2)當所學知識揭示了自己習以爲常的現象中的新的含義的時候,學習者會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喜歡玩紙飛機,但紙飛機總是要落到地上,這是學生習以爲常的,誰也沒去考慮過其中的“爲什麼”,就像課文中寫到的桃子熟透了會自動掉到地上一樣。現在,老師又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啓發他們架設並建構新知的平臺,教師巧妙的“強調”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從課的一開始就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這節課開頭的教學過程,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試想:如果不是讓學生們自己放飛紙飛機,而是教師演示放飛,那樣的效果是不能和現在這樣相比的。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而教師再次演示放飛紙飛機,則強化了本節課要探究的主題,體現了教師“引導者”的作用。

三、教學環節二、三與教學環節一的關係。

如果說教學環節二、三是精彩的,學生的表現很令人振奮,與課的開頭真是首尾呼應;但遺憾的卻是看不到教師的“精彩表現”。這說明什麼呢?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當然離不開教師巧妙的引導和組織,本文尚未評析),於是也就不會有教學環節二、三學生精彩的反饋,就不會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上飛起紙飛機”以後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所產生的效應。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這就是教師最“精彩的表現”,而無需教師再去“表現”自己的才華了;因爲教師的精彩表現就應該是常常呆在舞臺一邊的高明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而不是舞臺的主人——演員。

以上精彩教學片斷再次告訴我們:教學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國小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