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化語文作業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語文作業作爲語文學習的一部分,理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爲主要目標。學生的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因此,作業應當成爲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應該成爲一種生活態度,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這樣作業就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業設計要以學生髮展爲本,除了注意作業的實踐性、層次性、延續性、趣味性等外,更要注意作業的多樣性,要儘可能地使作業豐富多彩、優化設計,讓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從而實現我們的大語文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何優化語文作業

一、注重語文作業的綜合實踐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在設計作業時讓學生多與生活相聯繫,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樂趣。尤其應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演講、演課本劇等形式來感受課文的思想內容。陶行知先生認爲,教師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導學生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享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願意做作業,喜歡做作業,並相信自己能做好作業,教師就應當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作業加以改造,將其融於遊戲、繪畫、表演之中,使其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從而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的時候,學生對孔乙己最後的命運比較關心,我便讓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給文章加一個結尾,次日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在講臺演講。這樣設計作業,趣味性強,學生樂學。又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課後作業是編排小品,然後在全班表演,經過這樣的編排與演出,學生對語文興趣很高,因爲他們知道語文作業不僅僅是機械的抄寫,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

比如《我愛我家》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爲使學生體味“愛”的含義,佈置的作業是,讓不同學習小組蒐集不同類別的材料:照片、物品、家長採訪、信件等。小組成員共同篩選整理,小組交流賞析,寫出家的感受。成果展示交流會上,文章真切感人,令人回味無窮。

二、注重語文作業的層次性

一個班級學生由於智力水平、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環境的差異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我有意識地設計作業的練習“超市”。因爲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會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這必然會加重後進生的課業負擔。如果能把作業分層,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讓學生的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所以,語文家庭作業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設計,設計基礎題、提高題、能力題三類作業:基礎類偏重於學困生基礎知識的鞏固;提高類着重中等生能力的提高;能力類偏重優生綜合能力的運用與加強。由於難度適宜,同學們都樂意完成作業,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三、注重語文作業的延續性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廣。作業,作爲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不要把語文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僅爲了語文課本服務,切斷學生與社會、與家庭的聯繫。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實踐對於認識的基礎地位,突出生活實踐對於教育、學習、知識的決定性作用。基於語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我們應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讓開放性作業成爲連接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橋樑,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並通過實踐再學習、再探索,最終達到自身語文水平的再提高。因此,教師在佈置作業對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作業成爲溝通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橋樑,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曾不止一道口語交際題:奧運會在我國北京舉行,假如你作爲北京的青年志願者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並向他們致以美好的祝願,在下列兩種情況下你該怎樣說?(要求簡明、連貫、得體)

(l)接待外國觀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待中國運動員: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類作業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對象時說話要有所變化。

四、注重作業的探索性

探究式作業,是指學生獨立地去探究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一種作業形式。長期以來,學生習慣於從老師那兒去接受別人“已知”“已會”“已有”的東西,習慣於按老師設定的模式反覆操練,逐步掌握由別人設計好的技能和方法。這樣的`接受性學習當然還是需要的,但是,它產生的“被動性”、一定程度上的“強制性”和“簡單重複性”等不利因素,也是需要改變的。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在課堂上常常看到旨在培養髮展學生探究能力的問題情境,把這些問題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中,也就是探究性作業。

如在學了《孔乙已》、《范進中舉》之後,我佈置給學生一道研究性問題:造成孔乙己和范進悲劇的根源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在的升學考試?因爲貼近學生實際,因而學生很樂意去探討這個問題,加之教師的指導,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開發自身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成爲個性健全發展的人。

五、注重語文作業的趣味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注重差異性,就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有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有新奇的感受,激起他們的興趣,促進他們參與的慾望,而且與其他技能方式相聯繫,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促進他們的發展。

如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分層作業:

① 你愛閱讀的話,不妨讀一讀契訶夫的《裝在套子裏的人》。

② 你愛習作的話,不妨寫一寫你對蓮花的熱愛。

③ 你愛朗讀的話,不妨約幾個同學有感情地分角色讀一讀課文。

④ 你愛繪畫的話,不妨畫出文中情節同次變化的漫畫,勾勒“變色龍”的醜惡嘴臉。

⑤ 你愛唱歌的話,不妨創編一首嘲諷“變色龍”的歌給大家聽。

⑥ 你愛文學的話,不妨摘錄文中有表現力的語句。

⑦ 你愛探索的話,不妨查查資料: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及本文的寫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