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1

【詩句】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北邊平原的五陵一帶,千秋萬代依然青煙繚繞雲霧濛濛。

  【全詩】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全詩賞析】

岑參是大手筆: 當其描述身居塔頂俯覽四方之景時,眼底的山原、陵苑便全都生氣流動、奔湊筆端了。“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以“波濤”比擬東望中的連綿羣山,又以“奔走”狀其起伏欲動之態,那靜立的山巒,便帶有了呼嘯澎湃之勢,滾滾而東。這化靜爲動的寫法,與後世辛棄疾以“萬馬迴旋”之喻,描摹“衆山欲東”景象,正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後回首南望,只見四達的“馳道”,從金壁輝煌的宮觀樓闕中奔出,帶着蒼翠的槐樹影,伸向遠天;那宮觀樓閣,原本都巍峨入雲,而今從七層塔頂俯瞰,竟渺然而小,顯得何其“玲瓏”可愛!最令人歎賞的,還是“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二句。“秋色”本無運動之態,但在詩人筆下,卻如銜枚奔行中的龐大騎隊,前後人、馬,一色青碧,剛從天邊涌出,轉眼間已擁擁攢攢,佈滿了千里“關中”——把蒼茫無際的“秋色”,表現得如此富於聲勢,這在後世,恐怕也唯有歐陽修描摹“秋聲”的“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之句,方可與之媲美!最後寫高塔之北望:“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在遼遠的山原上,隱隱可見漢代的“五陵” (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在那裏長眠的,便是曾經以雄偉壯大的氣象,崛起於中原大地的漢帝國的五位帝王(高祖、惠帝、景帝、武帝和昭帝)。然而滄海桑田,他們當年燦爛煊赫的文治武功,而今安在?只有青濛濛的雲煙,還籠罩着這些孤清的墓陵,“萬古”不散。這兩句描摹眼前之景,而融之以“萬古”青煙,抒寫了詩人俯覽中悠悠而生的多少歷史盛衰之感。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2

【詩句】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羣山起伏象洶涌的波濤,彷彿去朝拜大海滾滾而東。

  【全詩】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全詩賞析】

中間八句寫站在塔上所見景色,從側面突出塔高。東面山嶺連綿的波濤;玲瓏小巧的青槐、宮觀;關中蒼茫秋色;北原青濛濛漢陵。所有這些都是極目遠眺盡收眼底之景。東西南北,視野廣闊遼遠,從所見景物之遠來渲染塔高。這幾句景物描寫也創造了孤高、清雅的'境界。

第三部分爲最後兩句,道出詩人的想法。身臨高塔面對蒼茫開闊的景色,處於清雅脫俗的境界裏,詩人自然領悟佛理,甚至想辭官歸佛。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3

【詩句】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此情此景令人徹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歷來所尊崇。今後我決心掛冠隱去,以佛道爲憑藉超然生死極樂無窮。

【全詩】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全詩賞析】

順着這一思緒,詩之結尾忽然化出了頓然悟道式的曠達之語:“淨理(即佛理)了可悟,勝因(即“善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站在寶塔頂上,悟覺到世界之長久和人生之有限,則身外的功業、名利、榮華、享樂,又有什麼可留戀的?倒不如掛冠棄官、超然世外,以領略佛家的無窮之“道”,不更有興味些?從登高俯臨的清奇之境,引發“了悟”佛理的曠達之思,這就是岑參《登慈恩寺浮圖》所抒寫的情志。杜甫則不同: 他在後半篇雖也描述了“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的俯覽之景,卻又隱隱與時局的混亂、山河的破裂交織在一起,表達了“登茲翻百憂”的志士之慨。所以,結尾又以“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的比興,寄寓了那深切的憂國之思。讀來令人百感交集、惋嘆不已。明人王世貞稱“岑(參)才麗而情不足” (《藝苑巵言》)。比較一下岑、杜這兩首同題之作,人們正可感受到:岑參曠達,杜甫執着; 岑詩以境界之清奇雄麗見長,杜詩則以詩韻之蘊藉深沉爲優。從詩以言志的傳統眼光看,岑詩之“情不足”,恰爲杜詩之韻深長所壓倒。判杜詩爲“壓卷”,良有以也。倘若從對登高覽景的審美觀照看,則岑詩寫景的奇恣清健,又非杜詩所能及也。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4

【詩句】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蒼青的松樹分立於御輦馳行的大道兩旁,慈恩寺的殿堂觀宇多麼精巧玲瓏!

  【全詩】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全詩賞析】

唐人作詩,素有互相競賽之風。吳師道稱: “岑嘉州(參)與子美(杜甫) 遊,長於五言,皆唐詩巨擘也。”巨擘之間賽起詩來,氣象當更可觀。謝榛《四溟詩話》就評判過一次岑、杜之間的寄、答之作,以爲“岑詩警健,杜作殊不愜意,譬如善弈者,偶爾輕敵,輸此一着”,可見是杜甫“輸”了。湊巧得很,天寶十一載(852),岑參、高適、杜甫、薛據諸人,同登長安曲江之北的“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先後以同題作詩,顯然亦有競賽之意。後世鑑賞家評杜詩爲衆作之“壓卷” (見《唐詩鑑賞辭典》428頁),可見這回是杜甫“贏”了。不過,子美贏得也實在不易,因爲岑參素以“詞麗格雄”著稱,這首《登慈恩寺浮圖(塔)》詩,也自有難以凌軼之處。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5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湊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館 一作:觀)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詞賞析: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秋,岑參自安西回京述職,相邀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等同僚詩友,出城郊遊,來到慈恩寺,見寶塔巍峨俊逸,拾級而上,觸景生情,遂吟詩唱和以助興。高適首唱,作《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其餘人相和,岑參遂作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