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導語:《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爲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小編在此整理了《荷塘月色》教案,大家來參考學習哦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3、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賞析4、5、6三段,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以及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難點:理解作者“心裏頗不寧靜”的心情,以及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學生爲主體

四、課時安排:兩個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荷塘月色

風吹麥浪

演唱:李健,孫儷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騷客的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曾爲之陶醉,如我們以前學過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裏面有一詩句是這樣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們古代詩詞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過《荷塘月色》比較一下,朱自清在描寫荷花方面與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個矛盾而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擺不脫自己拘謹而清苦的身份,每一個作家在自己的作品裏都扮演一個角色,所以有人認爲所謂風格,就是藝術人格,固有知人論事一說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憶以前學過有關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之後,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着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三)整體感知

1、閱讀文章時,思考幾個問題

(1)文章主旨是什麼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爲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2)作者描寫了清華園荷塘的哪些景物,景物的特點,並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句子,說說作者的情緒隨着景物的轉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小煤屑路——幽僻,寂靜

荷塘四周的樹木——陰森森

荷葉——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態各異,盡顯秀色

荷香——隨風飄動,不絕如縷

荷葉的波動——疾如閃電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霧——薄如輕紗

雲天——淡淡的

樹影——奇形異狀,如花如月

樹縫燈光——沒精打采

蛙叫蟬鳴-最爲熱鬧

總之,寫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當中的各種景物,其中一些荷塘中的景物爲主,寫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朧、恬靜之美

作者的感情發展線索“心裏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

2、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首先從作者散步地點的轉換入手理清線索。

(淡淡的愁) (淡淡的喜) (淡淡的愁)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 (求靜) (得靜) (出靜)

3、爲什麼不寧靜、愁?(背景)

4、因什麼得靜、喜?(荷塘月色)

5、爲什麼又愁?(江南採蓮——思鄉)

(四)分析1、2、3自然段

1、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對比手法:路得幽僻與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兩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開始由愁到喜漸漸轉變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這段寫了哪些景色,是怎樣描寫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順序:由遠到近,自上而下

荷葉: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