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教案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荷塘月色的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荷塘月色的教案

  一、教學設想

1、 設計意圖

散文的講讀課的課件的設計應立足於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的脈搏,在理解“形”的基礎上,突出作品的“神”,要能讓學生對作品的“形”與“神”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這一點課件中必須鮮明的體現出來,並作爲課件的主體。同時課件還應通過適當的形式(如配樂朗讀)引導學生欣賞散文的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最爲著名的一篇。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作者將描寫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景物之美,並借月夜荷塘的美景來抒發情懷。它立意含蓄,感情濃烈,意境幽深,色彩淡雅,節奏和諧,語言精練,想象豐富,結構嚴謹。其中文眼的確立,線索的安排,情景的交融,比喻和通感的運用,以及從獨特意境的描繪中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矛盾等等,都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

高中階段的散文教學任務主要是散文的情與景的關係和形與神的關係。這篇課文在新教材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的第一冊第一單元,該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後的第一篇課文,教學時應注意既要能和國中的教學內容有所銜接,又要突出高中語文教學的特點;要突出散文情與景的結合。至於對本文內涵的深刻研究,可介紹文章寫作時的情況,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不應作爲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強加給學生。本文的語言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

2、確定目標

根據上述內容,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如下:

(1)理清作者行文線索,能概括出作者筆下荷塘、月色的景物特點,並聯系創作背景,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並能綜合運用比喻、通感、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

(3)加強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的訓練,對文章重點段落進行“識記”訓練。

3、教學環節

具體教學過程可分爲如下幾步:預習——朗讀——研討——精講——練習

根據教學過程,幾個重要問題設計如下:

(1)本文安排材料的線索是什麼?是行蹤、景物描寫,還是感情的抒發?

(2)文章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分別運用了哪些方法?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3)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它與下文哪些地方有關聯?

(4)作者的感情在文章是否有變化?是如何變化的?

(5)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

  二、課件製作

  (一)資源準備

本課件所用的素材主要有:

1、圖片

本課件所用圖片主要爲荷花圖片,這些荷花圖片可通過掃描或在網上的荷花圖片庫中獲取;作者圖片可先掃描,再在Photoshop進行適當加工即可;標題圖主要在Photoshop進行合成。

2、動畫

本課件所用動畫一方面是課文的第四、五兩小節的朗讀,可在翰林匯的語文學習軟件中獲取。

  (二)過程略解

第一頁:導入頁面

第二頁:導航頁面

第三頁:目標頁面

第四頁:作者簡介

第五頁:重點朗讀

第六頁:課文分析

第七頁:感情變化

第八頁:練習頁面

  三、操作要領

1、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課件與教師上課分析的結合,尤其是“課文分析”部分,一定要教師邊分析邊出示內容;

2、本課件僅做示範,有部分內容不完整,如練習部分。上課時,教師應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對課件內容作適當取捨使之更能體現輔助教學的特點;

3、課件中的朗讀僅一小部分,課堂教學中文章應採用多種形式多讀,只有讓學生多深入課文,方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都應注意發揮讀的作用,對於優美的散文,只有通過多次的朗讀,才能增強學生的理解。朗讀的形式應多樣化,如範讀、齊讀、學生單個朗讀等,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

  四、預期效果

本課件抓住散文的情與景的關係,並以此爲重點來設計課堂教學,在分析景物的時候,注意對語言的揣摩,並通過練習的形式來加以測試,這樣安排既與整個高中階段的散文教學任務緊密聯繫,有能緊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同時努力創設情景讓學生能進入到作者當時的環境中,便於體會作者的感情,方便對文章的把握。

  高二語文《荷塘月色》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餘,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爲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複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着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國小,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改名爲朱自清,原因是先生入北大讀預科之時,家境困窘,欲自己承擔學費,而且準備提前結束預科學習,故改名爲自清,爲自理之意。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 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爲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羣衆。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麪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麪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麪粉。”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着“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歐遊雜記》、《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爲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國文教學》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名篇之一。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詩文選集》等等文章。(其作品散文《匆匆》被選入國小六年級上冊課文。《春》也被選入國中七年級上冊課文。《荷塘月色》則被選入高中一年級必修二的語文課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