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賞析

【題解】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全文敘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

桃花源記的賞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4],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6],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7],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黃髮垂髫[9],髫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10],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1],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處處志之[14]。及郡下[15],詣太守說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17],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18]。未果,尋病終[19]。後遂無問津者[20]。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爲業,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水兩岸有數百步之長,其中沒有其他樹木,地上的芳草鮮嫩優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漁人覺得十分驚奇。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走到那裏便發現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小的洞口,洞口好像有亮光;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剛進去時洞很狹窄,僅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又朝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起來。裏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翠竹一類東西;田間道路交錯相通,彼此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桃花源中的人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少都很安適快樂。他們看到漁人以後,大爲驚異;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全都作了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裏去,備酒殺雞熱情款待。村民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探問外界消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小孩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以後不再出去;於是就跟外界隔絕了。又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就詳盡地講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十分感嘆。其他的人也都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拿出酒食來款待。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對他說:“這裏的事不必對外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就往見太守說了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竟然迷失方向沒有能夠找到原來的道路。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劃前去探訪。但沒有能夠實現,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的人了。

【註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376—396)。這裏年代是假託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縣。[3]緣:沿著。[4]夾岸:兩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僅能供一個人通過。[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間小路。南北叫阡,東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黃髮:指老人。老年人發白轉黃,故以代稱。垂髫(tiáo條):指兒童。兒童垂髮爲飾。[10]要:同邀,請。[11]邑人:同鄉人。絕境:指與外界隔絕的地方。[12]延:邀請。[13]扶:沿著。向路:舊路,指來時的`路。[14]志:標記。[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詣(yì義):往見。太守:郡的行政長官。[17]南陽: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詣之,隱士,好遊山水(見《晉書·隱逸傳》)。[18]規:計劃。[19]尋:不久。[20]問津:問路。指探訪。津;渡口。

五柳先生傳

[東晉]陶淵明

【題解】這是一篇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樑朝的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及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可見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文中描繪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清人評說此傳是:“瀟瀟澹逸,一片神行之文。”([古文觀止》)今人王瑤以爲此文作於太元十七年(392)淵明爲江州祭酒以前,欽立則以爲作於劉宋永初元年(420)前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1],亦不詳其姓字[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3]。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8],不蔽風日,短褐穿結[9],簞瓢屢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12]:黔婁之妻有言[13]:“不慼慼於貧賤[14],不汲汲於富貴[15]。”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16]?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17]?葛天氏之民歟?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爲他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閒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爲家貧就不能經常得到。親朋好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備酒招待他。他前去飲酒時總是開懷暢飲,直到大醉方休;醉後就向主人告辭,從不以去留爲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蕩蕩,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穿的粗布短衣打滿了補釘,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願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這樣述說自己的丈夫:“不因爲處境貧困而終日憂心忡忡,不爲了追求富貴而到處奔走鑽營。”推究她所說的話,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婁那樣的人物嗎?飲酒賦詩,滿足自己的志趣,這不是成了生活在無懷氏、葛天氏時代裏的人了嗎?

【註釋】

[1]何許人:何處人。也可解作何等樣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後另立別名稱字。[3]號:古人除名、字之外,還有別號。[4]不求甚解:指對所讀的書只求理解精神,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解釋。[5]有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體會。[6]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7]造:去、到。[8]環堵(dǔ賭):房屋四壁。堵,牆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10]簞(dān丹):盛飯的圓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蘆。[11]晏如:安然自得。[12]贊:古人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被傳人的評論。[13]黔(qián前)婁:春秋時魯國人,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弔喪,黔婁的妻子稱讚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14]慼慼:憂慮的樣子。[15]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16]極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茲:此。指五柳先生。若人:那人。指黔婁。儔:類。[17]無懷氏:與下面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古樸淳厚的上古社會中的帝王。

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爲“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爲衝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爲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着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