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蒹葭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蒹葭讀後感

  蒹葭讀後感1

千百年來,人們爲了追求幸福的愛情,流傳着許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詩講述的正是一場發生在蘆葦邊的愛情故事。

說起詩經《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在水一方》,你肯定想起當代臺灣通俗小說家瓊瑤;想起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在水一方》,由鄧麗君演唱的那優美動人的旋律,會久久迴響在我們的耳畔。歌曲的詞“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則是取自詩經《秦風—蒹葭》稍作調整而成。那麼,《秦風—蒹葭》又有着怎麼樣的內涵呢?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愛情作爲人世間最真誠、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來是人們的追求。千百年來,人們爲了追求幸福的愛情,流傳着許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詩講述的正是一場發生在蘆葦邊的愛情故事。“

全詩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處的地點和時間。這也是這是《詩經》中常用到的比興用法,中國人含蓄內斂,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愛情是委婉,所以先從身邊的場景、動植物說起。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爲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裏呢?伊人真的是在那裏嗎?讀完全詩才發現,其實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邊。

我多次品讀後不禁感嘆,本詩雖寫愛情,但卻隻字未提“愛”,不過卻又字字總關乎情。寫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詩先寫時間,從白露“爲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寫水的狀態不斷變化,而“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從而讓人想象道路之艱,追逐之痛苦。這樣的時空變化,其實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尋、等待伊人過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斷的變化, 距離產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讓這邊的男子苦苦徘徊卻怎麼也抵達不到她的身邊。男主人公高貴的精神和堅貞的愛情操守也越來越感動人。

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比起還有辛棄疾的著名詞句“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經的中的這位詩人尋覓伊人之路似乎更爲艱辛,讓人不禁慨嘆咫尺天涯!這讓我想起了《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繫而不能與張生結合,嘆惜“隔花蔭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吧。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

總之,詩的藝術美感和朦朧的意境展現出的浪漫精神讓我深深着迷。詩歌表述婉轉而又深切動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實感展露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會讓我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全詩通過對時間場景的變換生動地描繪出了詩古人常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總能引起當世人和後世人的共鳴,而追求過程中的輾轉和最終求之不得的惆悵與失落,更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人苦苦追尋意中人而不得的焦慮。全詩中沒有一個思字、愁字,卻讓我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悵。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尋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現實的世界是多麼冷酷無情,但我們也需要像這個男子一樣在面對那樣殘酷的現實以致朦朧的未來時,有這種持之以恆、永不言敗的火熱激情,大膽擁抱理想並樂觀地活着,這纔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存姿態吧!

  蒹葭讀後感2

江南,有着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韻,都說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彷彿就是夢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劃過河水,漾起陣陣的清波。船旁的一棟棟小屋,炊煙隨風飄過,留下一縷甜美的風語。悄悄的,天空中綿綿的雨點下起,打在遊人的心裏,激起思鄉的旋律。如此美麗的風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麼都沒有想到下面的這首詩篇出自《詩經·秦風》,出自飛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寫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這更是詩詞神祕的地方,幾千年前的陝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讀到這宛轉悠揚的詩句,《蒹葭》,彷彿閉眼就能想見那一片片的蘆葦搖擺的景象!一個癡情的男子,駕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幾度逆流而上,又幾度順流而下。只爲了追求河對岸那位美麗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卻喜歡和他捉迷藏,總是出現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棄過嗎?絕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載他追隨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夢想。當人們讀到這首詩時,都在嘲笑詩中男子有多麼的傻,在追求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你永遠都尋找不到她的蹤影。急切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一般癢,又如刀絞一樣痛。可是,這一切卻化作了無限的動力,讓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氣。雖然得不到,但是努力過,不後悔!其實,一路走來,詩中的男子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也許,只有經歷了風風雨雨,跌跌宕宕,纔有見到了彩虹後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爲一路以來的風雨兼程,一路來的飽經風霜!纔有收穫夢想的歡樂無比。永不放棄的堅守,帶給人們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啓示。

癡情的尋找,堅定的守候。男子始終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不怕人們的嘲笑和譏諷。緊握手中的槳,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無人可及的成就!”這是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密碼學家,艾倫·圖靈一生的座右銘。傻?這只是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的無稽之談。想起了白雪老師說的:“艱難中的執着,困苦中的堅守”。走出了詩篇,我們還在生活的大河中激盪。面對試卷上不會的習題,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樣,再做一次。我們始終都要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用不斷的毅力和傻勁,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蒹葭》,是一首詩,一個啓示,一段佳話。學習,何嘗不是一條大河,我們撐起一艘小船,靜靜向前行駛,永不放棄!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遠都沒有盡頭的目標。人們總是迷茫,總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讀了這篇令人難忘的詩詞,一切爲自己尋找的藉口是否都已煙消雲散。加油吧,在今後的日子裏,就讓我們做那位癡情的戀者,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雖然經受無盡的考驗,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豪情!到那時我們可以大聲地告訴全世界:“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蒹葭讀後感3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爲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爲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爲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着,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癡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自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裏,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蒹葭讀後感4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曠。人影惚恍。

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個美麗清冷,朦朧迷茫的境界,詩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兒。

所謂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見了,卻又抓不住。多麼的.誘人,朦朧而又傷懷。很有過盡千帆皆不是,腸斷白頻洲之感。苦悶,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這種隔離似遠似近,若隱若現。宛如蘇軾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但,蘇軾的隔離卻是永久的,一個地上而一個地下。永遠沒有見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離卻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遙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這份情才能安居?

這份相思有些令人難過和傷懷。不禁會想起陸游與表妹的悽美愛情。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傷心之餘,又能體會出其中的美來。畫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靈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這裏的秋不是滿田的金黃與枯黃的落葉,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曠。這種天地的空曠是適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樣的曠、遠,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與純淨。一片空曠的天地,一條蜿蜒而流,岸邊蘆荻長有長,露也成了白霜。霧氣濛濛,忽隱忽現的沙洲,若即若離的心上人兒。畫面由遠及近,這是美學上的三遠之一的平遠。這便是美。這讓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讓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遠》。“不知你現在的地方,離我有多遙遠。站在最高的山頂上能不能望得見,就算分離的世界天空依然相連。有沒有在風中聽到我的呼喚,也許流浪的雲她能帶去我的思念,有沒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淚點。不知你回來的時候還要有多久遠。”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嗎?在美麗空曠的境界裏,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嗎?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嗎?可以!因爲這一詩是出自《詩經》。若是在其他的古詩中,那幾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詩經》中的愛情纔會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膽,也只有《詩經》中的女子纔會如此的開放、大膽,如此的爽朗潑辣。《詩經》情愛詩裏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羨求男子。它收錄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漢以後,獨尊儒術。女子便只能規規矩矩織布了,連讀書都不許,更不要說追求心中的戀愛。宋朝,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談何地位,談何愛情。如果可以談,那怎麼會有焦仲卿劉蘭芝的悲劇,而且這出悲劇的原因僅僅是因爲焦對劉的愛甚於對母親的愛。“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悅,出。(《禮記·本命》)”。哪裏敢談追求。文人們只好把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寄寓在《柳毅傳》等傳說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樣開朗、大膽。女子對愛情的大膽、開放、活潑,便是《詩經》情愛詩的特點。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說是女子對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嘆,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邊城》翠翠一樣的等待,他明天可能會回來,可能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