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作爲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 在探索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體會數學內容的奇妙、有趣,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乘法算式中對乘數已經有比較熟練的理解,學習因數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遊戲嗎?(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拼圖來學習一個新知識。

(設計意圖:拼圖遊戲學生很喜歡,創設拼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的慾望。)

(二)探索新知。(課件)

1. 師:請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在你們的小組裏用你們準備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擺或塗畫的方式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然後,把你拼擺的過程和你的夥伴說說。

2. 班內展示交流。(請學生演示自己擺的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瞭解事物的特徵,明確正方形的個數與因數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學習資源,爲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更加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他們在相互的探討中,使問題得到解決。)

3. 師:你能把這些擺法用算式表示出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哪兩道算式的因數一樣? 12的因數有哪些呢? 請學生按順序說出來。(1、2、3、4、6、12。)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算式,發現找因數的方法和寫乘法算式有一定的關係,體會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數的方法,爲下面的思考找因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5. 思考問題:

(1)怎麼樣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

(2)有什麼方法可以將全部因數找齊,一個都不漏?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從小到大找;一對一對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數

(1)試一試,看誰能挑戰成功。(學生獨立找9的因數)

(2)交流找的方法。

板書:9的因數有:1、3、9

觀察9的全部因數,你有什麼發現嗎?(9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是9,??)

7. 試一試: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數嗎?找完後交流,說一說15最大的因數是多少,最小的呢?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8. 小結: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的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倍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複、不漏找。

(三)練習深化。

1.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現在看看誰找得快,請同學們把課本第9頁的1、2題做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學生1、2題的結果,讓學生說一說,集體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練一練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理解和運用,並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2.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用拼長方形找因數的方法,現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畫出長方形找因數呢?請把第3題做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讓1名學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畫,並把因數找出來。

學生做完後,看看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做得對不對,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練一練活動,利用數形結合進一步體會找因數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一下。

班內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還有一種,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排隊法與找因數有什麼關係呢?(教師對學生及時提出表揚: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利用找因數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

(設計意圖: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找因數的方法。)

4. 遊戲:好朋友互報學號,分別找出對方學號數的全部因數,比比誰能有對有快!

(四)當堂檢測。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數 32的全部因數 既是24的因數也是32的因數

2、說一說下面的數各有幾個因數。

()個( )個()個 ()個 ( )個 ( )個

(設計意圖:當堂檢測,瞭解目標達成情況。)

(五)總結與評價。

這節課你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本節課注重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培養了有條理思考的習慣。找因數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來找的,可是在找的過程中容易漏掉幾個,所以必須強調要有序思考。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69頁例1及相關練習題。

教材簡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上冊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和在本單元中學習了兩位數與一位數、整十數的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進一步深入,同時又爲今後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奠定基礎。本課在整個100以內減法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很多學生對這類計算有過嘗試,但對於算理的理解比較模糊。本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利用舊知遷移,藉助學具,直觀操作,建立對減法過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語言表徵出來,並能運用新知解決數學問題,爲學習下一課時退位減法最好準備。

教學目標:

1.在掌握算理的基礎之上,熟練口算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並掌握“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減”的'算理。

3.通過分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減”的算理,能區分兩位數減一位數與兩位數減整十數算法的不同。

教學準備:

課件、情境圖、小棒、計數器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課件出示)

(一)撥一撥。(在計數器上撥數,比較每組數表示的意義。)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開火車”形式進行練習。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舊知,梳理已有的知識經驗,激活學生頭腦中與本課相關的已有知識,爲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情境引入,初步體會算法

(一)結合情境圖,瞭解信息 提出問題

1.小小圖書館(課件出示主題圖)

教師:一(1)圖書館開館了,小小圖書管理員正忙着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瞭解信息,提出問題。(課件呈現)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相關信息。

(1)有35本故事書,借出2本。還剩下多少本故事書?

(2)有35本動漫書,借出20本。還剩下多少本動漫書?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及時給予鼓勵,並選擇性板書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可讓學生結合信息完整把問題敘述出來。

(二)列出算式,對比分析

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35-2= 35-20

教師: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

學生可能回答:都是減法算式,第一題是減一位數,第二題是減兩位數,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課題。

(三)猜測結果,引發探究

學生互相說說算式結果。

教師追問:同學說的結果是否正確,我們一起來驗證。

(四)藉助學具,直觀感悟

教師:可以嘗試使用計數器和小棒幫助計算。

預設的方法有:

1.直接數數方法:35-2往前數2個,就是33;35-20是10個10個地數,往前數2個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觀呈現過程。

3.計數器撥數,位值思想滲透。

(五)回顧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師根據學生表述過程,在算式中體現過程和方法,數形結合,由抽象向具象過渡。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要束縛學生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藉助學具,選擇性進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學習,通過學生彙報不同方法,進行互相學習,交流,相互補充,既尊重學生個性的展示,有體現算法多樣化。教師則利用課件將直觀地操作圖口算過程對應起來,多途徑促進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三、對比感知,明確算理

(一) 簡化思維突出重點(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回顧剛纔擺小棒和用計數器計算的過程。

先讓學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課件把擺小棒和計數器撥數的過程動態演示,根據學具操作過程,課件出示算式計算過程。再次讓學生感悟算理。

(二)回顧比較,認識本質

1.比較“35-2”和“35-20”計算有什麼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討論,回憶操作和計算過程。

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小棒和計數器操作過程中的捆數(幾個十)、根數(幾個一)及十位和個位的計算順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區別,同時內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結: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加、減。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再結合學具,課件輔助,回憶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的計算過程。再將兩個算式的算法進行比較區分,在對比中感知算法和對算理的明確認識。】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來試試。(分組撥數計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爲男生、女生兩組,都先撥出“78”,男生組計算“78-5=”;女生組計算“78-50=”。彙報結果,比較兩組分別是在什麼數位上撥去珠子,再次明確算法。

(二)選蘋果。(改錯題)

出示蘋果算式,判斷各題計算是否正確。

同學們交流彙報,分析錯因。

師生小結: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減。(課件出示)

四、鞏固應用,反饋練習

(一)完成教材第69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彙報算法。

(二)完成練習十六第3題的“解決問題”。

運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創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師:從中任選2個數創造一個算式。根據學生說出算式,教師板書。

可能會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口算。

最後一題是退位減法,爲下節課學習做孕伏。

【設計意圖:幾個層次的練習設計,既讓學生在計算過程逐漸熟練算法,明晰算理。又關注全體參與度,整體反饋,彙報結果。並把學生自評和互評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相互交流,創造算式進一步鞏固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的算法,又爲下節課學習退位減法做孕伏。】

六、暢談收穫

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第一學段裏初步教學了軸對稱圖形、平移和旋轉。本單元繼續教學軸對稱圖形,採用對摺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繼續教學平移,要把簡單的圖形在方格紙上連續平移兩次;繼續教學旋轉,要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在內容的編排上先教學對稱,再教學平移,然後教學旋轉。單元結束時有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

1、 以折和畫爲學習活動,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學生已經知道什麼是軸對稱圖形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還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都是軸對稱圖形。第62頁例題以這些作爲教學的起點,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畫出它的對稱軸。通過折和畫再次體會什麼是對稱軸以及它的位置。學生對摺長方形會出現兩種折法,理解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不會有困難。例題兩次安排學生畫長方形的對稱軸。第一次沿着自己對摺的長方形紙的摺痕畫,只畫出1條對稱軸。第二次在長方形上畫,要畫出2條對稱軸。這樣循序漸進地安排,有利於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教學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引導學生體會對稱軸的含義,它是對摺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二是對稱軸一般畫成點劃線,即一條短線、一個圓點,一條短線、一個圓點

試一試繼續用折、畫等方法認識正方形的對稱軸。由於對摺正方形的方法比對摺長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對稱軸的條數比長方形多。如果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是學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麼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應在自己的活動中發現。

想想做做第1題仍然是折圖形、畫對稱軸。教材把6個圖形既畫在方格紙上,又畫在第119頁裏,要求這道題分兩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頁裏的圖形,折一折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這一步能加強對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的理解。然後認一認方格紙上的6個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它們的對稱軸,讓學生又一次辨認圖形和確認對稱軸的位置。在教學第4題時,可以告訴學生這4個圖形分別是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這些名稱有助於學生髮現如果一個圖形是正幾邊形,它就有幾條對稱軸。

2、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能力,把圖形在方格紙上連續平移兩次。

第64頁例題教學把簡單圖形連續平移兩次,教學過程設計成兩段: 第一段讓學生體會變換圖形的位置,有時需要把它平移兩次。方格紙上的亭子圖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難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紙的橫線和豎線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豎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達也容易操作。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怎樣把亭子圖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這個問題思考和討論,引導他們經歷上述體驗過程。第二段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把亭子圖連續平移兩次,使它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於先向右再向下平移還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題的三幅圖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曾經在四年級(上冊)裏教過,學生能夠看懂這些圖的意思。現在讓他們從平移的視角解釋現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畫出的兩條直線平行。從而充實對平行線的體會,並增加了平移多少距離的知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平面圖形的旋轉,主動學會在方格紙上旋轉圖形。

在三年級(下冊)學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見的旋轉現象,本單元教學把平面圖形旋轉90,這之間的跨度比較大。爲此,教材作了十分細緻的考慮和安排。

(1) 首先認識旋轉的方向。第66頁上面的一道例題以公路收費站轉杆的打開和關閉的照片展現了轉杆兩次旋轉的方向不同,讓學生首次感知旋轉是有方向的。聯繫鐘面上時針的旋轉方向,講解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

想想做做第1題繼續利用檯秤的指針、轉盤的指針、鐘面的時針等實例鞏固旋轉的方向和度數。教學時切不可草率對待這些例題和習題,它們都是旋轉平面圖形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增加一些練習,如下面的線段繞它的哪一個端點各向什麼方向旋轉了多少度?

又如把線段繞A點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線段到了什麼位置?繞B點旋轉呢?

(2) 在方格紙上旋轉三角尺,體會圖形的旋轉。第66頁下面的一道例題有兩個特點: 一是把實物(三角尺)在方格紙上旋轉,不是畫出旋轉後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轉方向是開放的,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都可以。這樣設計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旋轉實物比畫圖形容易,在旋轉三角尺時能體會到實物的旋轉是整體進行的,它的兩條直角邊都繞直角頂點旋轉了90,整個三角尺就旋轉了90;其次是可以比較三角尺順時針旋轉90與逆時針旋轉90後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學這道例題要注意五點: 一是爲每一名學生都準備一張足夠大的方格紙,要求三角尺在旋轉前、後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紙上;二是要幫助學生領會繞A點旋轉90這個要求的意思,並自己選擇旋轉的方向;三是在旋轉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紙上,兩條直角邊分別對齊方格紙的橫線和豎線,直角頂點對齊方格紙的交點,還要在方格紙上沿三角尺的邊畫出它的圖形,便於和旋轉後的三角尺進行比較;四是旋轉以後要分別看一看兩條直角邊原來在哪裏,現在在哪裏,是不是都旋轉了90,整個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轉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轉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紙上旋轉三角形應該怎樣畫圖。

(3) 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想想做做第2題旋轉小旗圖和長方形,題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畫一畫,爲不同學生設置了不同要求的學習過程: 空間想像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紙上畫出旋轉90後的小旗圖和長方形;直接畫圖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照樣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個長方形,按旋轉要求在方格紙上轉一下,再離開實物畫出旋轉後的圖形。第3題有助於鞏固平面圖形的旋轉,發展空間觀念。每組都有兩個圖形,而且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完成這道題可以分兩步: 先看圖想一想、說一說,把哪一個圖形、繞哪個點、按什麼方向旋轉多少度就能使同組的兩個圖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每組各做一個同樣的圖形去轉一轉、拼一拼,驗證剛纔的想法是不是正確。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第五冊第100~102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能讀寫幾分之一,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與人合作並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標: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喜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一根長1分米的線。

設計理念: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教學中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在動手做分數的過程中認識幾分之一,能較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

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數是人們在長期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它不僅代表一個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更是一個包涵豐富思維的活動過程。因而要全面地認識分數,就必須讓學生經歷這個產生的過程,在動手做數學過程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中,始終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積極探索交流的氛圍中不斷完善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末,小明和小紅這對好朋友來到了郊外進行野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準備了哪些好吃的'?(四個蘋果、兩瓶礦泉水、一個蛋糕)

那你們決得怎麼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請同學們幫幫忙,用手勢告訴我怎麼分?引導學生將各種食物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分得的結果不是整個的情況,爲了表示這樣的結果,我們需要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設計意圖: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單刀直入。設疑激趣,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不受約束地展現自我,此時的他纔會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學習之中。]

二、新授

1、認識1/2

我們用圓片來表示這塊蛋糕,剛纔我們將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其中的一份是這塊蛋糕的1/2。那右面這一份該用什麼表示呢?爲什麼?(得出結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學1/2的寫法。

那你能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嗎?

問:剛纔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樣,卻都折出了這個長方形的1/2,這是爲什麼?

你還能將生活中的哪些物體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設計意圖:認識1/2是重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必須以豐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撐,因此,採用操作、演示、討論、說理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表示蛋糕、長方形紙片的1/2等活動,在腦海中建立起1/2這個分數與多幅圖象之間的對應聯繫,並突出1/2的本質屬性,使它深深地植根於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以此吸納和同化更多的知識。]

2、認識幾分之一

剛纔我們一起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請大家想想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們又該怎樣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題。全班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完整敘述。

創造一個分數.

活動要求:老師爲大家準備了四種材料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長1分米的線,四人一組每人各選一種材料來表示它的幾分之一,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完成第2題

有四個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請大家看看對不對?(用手勢判斷)

[設計意圖:在認識1/2的基礎上,由感性經驗作背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放手讓學生藉助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長1分米的線等學具,自己去創造分數、研究分數。學生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而且還可創造出幾分之一。由此,讓學生理解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從而把握分數的本質屬性。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3、自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剛纔我們一起認識了1/2、1/3等,它們都是分數。你還能說出一些分數嗎?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稱嗎?讓學生自學各部分名稱。

[設計意圖:分數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嘗試,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4、比較分數的大小

輕鬆一下,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話說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過火焰山,那天氣可真是熱.豬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於是孫悟空買了一個西瓜,他們把這個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饞的豬八戒,你會選最大的一塊?還是最小的一塊?那你會選擇這個西瓜的幾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說說你的理由。

四人一組合作,每人選擇四個分數中的一個,在圓片上用水彩筆表示出來,再進行比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個大呢?和一比較呢?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經過猜測、操作、討論、發現,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應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學出了一期新的黑板報,看看有哪幾個欄目,大約各佔黑板報的幾分之一.

2、介紹生活中的分數

3、今天你有些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8~109頁的第3~6題.練習二十六的第5~9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計算比較容易的三步式題.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係,能夠比較順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個已知條件和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混合運算

1.做第108頁的第3題.

先出示第1小題,讓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後再出示第2小題,也讓學生說說怎樣脫式計算.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做,先審題,再填空.可以讓比較好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按圖示的每一步計算正確就可以了.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訂正時對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找出原因並改正.

二、複習應用題

1.做第108頁的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然後讓學生改變題目的問題,口頭改編成一道兩步應用題.

2.做第108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題目裏的數量關係,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然後,讓學生改變第三個條件口頭編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改編,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學生口頭改編的應用題的要點寫在黑板上.如:

(1)一個糧倉存小麥85噸,存大豆60噸,存的玉米比小麥和大豆的總數多38噸,存玉米多少噸?

(2)……總數多38噸……

(3)……存的玉米是小麥和大豆的總數的`2倍.……

(4)……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多38噸.……

(5)……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少38噸.……

3.做第109頁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做完後說一說是怎樣分析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畫出線段圖加以說明.

然後讓學生把問題和已知條件調換,變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改編後,可以再讓學生說一說線段圖怎樣改,再解答出來.

三、作業

練習二十六的第7~9題.

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做第2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