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通用42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通用42篇)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

《優秀教師的課堂藝術》是由美國戴安娜·羅曼斯和卡倫·科爾伯格撰寫的一本書,是一本幽默主義者的快樂手冊,它寓教於樂,行文幽默,因此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快樂教學指南。此書所講述的教學方法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信任、創造力、積極性、好奇和快樂的學習環境。每當翻開這本書一書,我的心中就有一種期待:如何才能成爲歡笑教師?因爲,我自覺自己是嚴肅多於活潑,課堂也許缺失活潑與歡笑。

我也發現最大的樂趣在於,當我通讀此書之後,將作者的技巧用於課堂教學,我會發現學生真正能夠做到在歡笑中愉快學習。

每一位老師都清楚,教育是藝術,同時也是科學。教育的科學性孕育在教師的頭腦中——組織、修改教學進度;制定行政決策;設計教案。教育的藝術性則紮根與教師的心靈中——以身作則;關照學生、傾聽家長的意見;倡導高質教學。它呼喚遊戲——幫助你發覺自身的幽默潛能——不僅僅是在週末或假期,而是在你日常的教學中,因爲那是你擁有絕對影響力和權威的時段

我讀了這本書,想到的是:今後的教學方法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信任、創造力、積極性、好奇和快樂的`學習環境。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對這些技巧進行了充分的修改和補充,把快樂教育真正地落實在教育之中,讓學生迷戀上課,目標就是減輕學生由於缺乏幽默感和快樂所帶來的痛苦,有助於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並帶來實際成果,成爲一名歡笑教師。不光能創造性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你會帶給學生們一生的快樂與智慧。

另外,書中還具體介紹了許多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快樂策略”和調節自身和學生心情的“小偏方”,雖然有些因爲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不全適合在我們的課堂上使用,但有了這樣的理念,以及“取其精華”的行動指南,相信,它會真正帶給我們教育者心靈上的啓迪,並努力着和孩子們共同發掘學習的快樂的!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

直到現在,“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八個樹立在師範學校樓上的字的影像仍清楚的浮現在我的眼前。當時有些懵懵懂懂,不太明白怎樣做纔是身正爲範,是不是自己努力做一個好老師呢?踏上講臺成爲老師,每天和七八歲的小孩子們在一起,特別是踏上的工作激情被倦怠感逐漸取代的時候,才逐漸明白了“身正爲範”的深刻含義。

記得二年級時孩子們自己整隊要去上體育課,小班委一邊整隊一邊大聲說:“誰災站不好就不要去上了。”我一聽愣住了,那口氣儼然就是一個小小的我。沒想到老師對孩子們的影像之深刻。事後我多次反思,該怎樣對待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家長們把這些寶貝們交到我的手裏,我將還給他們一個怎樣的孩子?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子效仿的對象,許多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微笑、一次訓斥,一個手勢,一句口頭禪……被學生牢牢的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然後悄悄的在我們身後模仿。所以,一定要在學生面前謹言謹行,將正直、善良、勤奮、樂觀……的身影留給學生,一定不能播撒“雜草”的種子。就像鄭老師說的:“昂首向優秀邁進吧,你身後的孩子們一定能看得到,並悄悄地尾隨。”

像我們學校的工作節奏比較快,工作時間長,繁瑣的小事情多,老師們的壓力都很大,難免有時候煩躁,該怎樣處理呢?

鄭老師提到了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好習慣》一書中,將高效能的人的習慣概括爲:積極主動、以終爲統、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等。這樣看來,高效源自於積極主動,高效產生高能,高效是一種節約。

我感受特別多,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首先要改變思想,因爲環境不能變的情況下只能改變自己;其次做事要統籌安排、心中有數、高效完成;還有管理自己的情緒,冷處理或暫時轉移。努力讓快樂和幸福伴隨在工作左右。如果我們這樣處理事情,我們的方法,我們的態度將會影響身邊的學生。俗話說,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一羣什麼樣的學生,我們的一言一行很重要。

身正爲範這四個字所蘊含的意義遠比我們用眼看到的還要深,每一位老師都要努力做到。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羣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我們作爲社會的一員,需要隨時隨地和他人溝通;作爲老師,與學生溝通、與家長溝通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溝通顯得尤爲重要。自己也認識到溝通是門大學問,正在積極努力的和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自己覺得有時候的溝通較順暢,有時的溝通不夠有效,希望得到專家的指導。

鄭老師在本書的第五章《善於溝通,豐盈爲人爲師的智慧》中專門進行了闡述,如醍醐灌頂,讓我找到了些許溝通的竅門,自己會慢慢在溝通中加以運用。

首先要進行水平狀溝通。“蹲下來看學生”是很多年前就提出的口號,也就是要求我們和學生在內容和角色上進行對等的`交流,這樣的溝通才會順暢,沒有障礙。我們當了很多年的老師總是把師道尊嚴放在心中,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態面對學生,這就令自己站在學生觸摸不到的高處,他自然不願意吐露內心真實的語言,我們自以爲可以掌控他們,實則沒有觸摸到學生的內心,這樣的溝通自然是低效的。

其次,溝通時學會傾聽。“傾聽”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語言中,這是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比我們自己表達更有教育實效。課堂上,我們提醒學生要學會傾聽他人發言,口語交際時,提醒學生傾聽的注意事項。所以,與人溝通時,先關注自己的嘴巴,豎起耳朵聽,特別是面對學生,用心傾聽,來了解學生的心聲。

還有,信任是溝通的堅強後盾。信任就是一種愛,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力量,信任學生比要我們做什麼更重要。同時,信任不是對學生放任,而是努力給學生創造成長的機會。努力去信任學生吧,這是我們溝通的堅強後盾。

最後,溝通需要運用智慧。我們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有着靈動智慧的生命,每個人的小腦袋瓜裏充滿了讓你意想不到的思考。與他們溝通時需要謹慎行事,有時需要我們逞強,有時需要我們示弱,有時需要和風細雨,有時需要狂風暴雨……

走進學生的心靈,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對他們多一些欣賞和聆聽,溝通一定會更加有效、順暢。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4

從教以來,接觸新課程也有一段時間了,但對新課改理念理解不夠深入全面,教學中總存在許多困惑:雖然教材基本知識沒有多大的變化,但備課就總是想到不夠新穎吧?

通過學習《教師成長》,我感到長了許多見識,教學思路靈活了,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首先在課堂的設計上一定要力求新穎,講求實效性,不能活動多多而沒有實質內容;教師的語言要有親和力,要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來看學生,充分的尊重學生;再者在課堂上,教師只起一個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學生去解決問題,那樣又成了“滿堂灌”的形式;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但是不能全靠問題來牽引學生,讓學生跟着老師走,這樣便又成了“滿堂問”的形式;另外教師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也需要不斷提高,要靠不斷的汲取知識,學習先進經驗來作保證。

總的來說,我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後,無論是教育教學的思想理念,還是具體的'課堂操作能力,個人基本素養等等,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另外,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爲,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不斷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並認真地做好記錄,便於今後教學時借鑑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如: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學困生、合作學習沒有達到實效、對學生的評價語不夠恰當、沒有及時解決學生的提問等,我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並請教其他老師,爲今後進一步的改進作充分的準備。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5

在讀書活動中,有幸讀到羅老師的《教師如何快速成長》一書,羅老師的語言平易近人,文筆通俗易懂,通過一篇篇的小文章來描述我們身邊的事例,讓我們學到了教師快速成長需要具備的六大素養。其中感觸最深的一篇是素養一里的《人是被逼出來的》。

爲了趕寫一篇論文,你有通宵達旦的痛苦經歷嗎?爲了備好一節公開課,磨好一節示範課,你有拒絕手機誘惑,強迫自己苦苦鑽研的經歷嗎?爲了練好自己的基本功,你有過一年半載拒絕參與娛樂活動的經歷嗎?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就是我們曾經或現在正在經歷的嗎?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做學生思想工作、參加教研活動等等,也許已經疲憊不堪,也許已經筋疲力盡。但如果不逼自己再擠出點時間,你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論文嗎?如果不逼自己反覆的`研課、磨課,你能上出一節讓大家公認的優秀示範課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本性裏,大都喜甜、厭苦;喜寬鬆、厭嚴厲;喜情趣、厭刻板;喜自在、厭強迫。故步自封,順其自然,其實從某種角度講是對自己的一種溺愛、一種順從;突破自己,盡其當然,則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一種逼迫。

人都是逼出來的。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生於安樂,死於憂患。所以,當面對壓力的時候,不要焦躁,也許這只是生活對你的一點小考驗,相信自己,一切都能處理好,窮則思變,人只有壓力纔會有動力。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6

《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一文,是山東教育報刊社總編輯陶繼新先生爲姜堰市教育局赴山東教育科研考察團作的專題報告,多年前從網上看到,存於電腦硬盤中,爲準備參加“讀書”節目,而重新“發現”,細讀之,感觸頗多,暫先寫幾句於下。

該文以讀書成爲生命成長的必需(授業解惑、完善人格、生也有涯)、“取法乎上”乃讀之“衆妙之門”(魚龍混雜、一以當十、與狼共舞)、誦讀經典方能“不窺牖,見天道”(中國經典誦讀結合、外國經典閱讀爲主)、疏離浮躁淡泊名利、讀書教學相得益彰、讀寫成爲生命成長之雙翼、思考與讀書同行、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奇才問世的教育啓示、終生幸福的文化之旅等方面介紹自己和他人的讀書收穫及經驗。

強調了多讀與背誦的重要性,給人很大的啓發。

觀照自己的.讀書,確實缺少了豐厚的積累,在背誦上也似乎缺些“天分”,不是我的強項,還真不知道自己在讀書方面有無“天分”。

但無論如何,作爲一種娛樂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比玩遊戲、聊空天要好多,至少不會引起人事糾紛,就當娛樂吧。

多讀幾遍,應該會有所收穫吧!

周國平:“一開始就要讀好書,要讀一流的書,二流三流的書不要讀,這樣就可以識別了。”

錢鍾書說:“沒讀過書的人,因爲不識字,所以被別人欺騙;讀了書的人,因爲認識字,所以被印刷品欺騙。”又說:“世界上沒有讀書的人,只有讀自己的人。”

誠如是,讀書要有選擇,要把自己放入書中,浸入書中。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7

爲了更好的提高老師們的專業水平,學校爲我們每個老師訂購了劉良華老師著作的《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講演錄,這本書共有五講,分別爲教師應具備哪些課程智慧、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智慧、管理智慧和人格智慧,怎樣通過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講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因爲我認爲管理智慧是一個老師應該必備的。

管路智慧分爲三部分,民主管路、管路技巧和教師威信。

民主管路,什麼叫民主?就是尊重學生。劉老師提供的一個案例,是魏書生老師的'講座,很多老師做班主任,遇到問題的時候,在學生面前流眼淚的時候,回到家裏就開始看魏書生的書——看魏書生究竟是怎麼跟學生交往的。民主管理的核心精神是“讓學生自己做主”。輔助的辦法是讓學生幫老師,然後是學生之間相互幫助。

教師是否有管理智慧,是否有管理的“大智慧”,就在於這個教師是否能夠培育學生的民主精神,讓學生“過民主生活”:讓他的學生自己做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我說話有人聽”的體驗。

最後一點是教師威信,一個教師在學生那裏是否有威信,取決於這個教師是否能夠讓他的學生敬畏而喜歡。我們可以詢問自己:我要讓學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這一條,緊接着可以詢問第二條:我要讓我的學生喜歡我,我做到了嗎?

這就是劉老師所理解的教師的管理智慧,作一個總結:教師要培育學生的民主精神,教師要有一些管理技巧,教師要有威信。

該放手時就放手“,”老師不是保姆“,我們要學會”鬆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一片湛藍的天空!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8

暑假裏讀完劉祥老師的《青年教師的心靈成長之旅》,細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使我感觸很深,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書中劉老師提到能否成爲理想教師,本質上是教師的職業精神、職業情感和職業智能綜合作用的結果。

教師的職業精神,並無精準的定義,它不是一般人言說的責任與奉獻,而是教師對自身生命價值最大化的認同與追求,一切源自崇高的精神訴求,都必然建立在主體自己身心愉悅的前提條件下。我履職,我快樂;我奉獻,我快樂;我犧牲,我快樂……只有感覺到快樂,崇高才有根基,精神纔會久長。

教師的職業情感,依舊無法脫離教師自己價值認同的軌道。教師不是太陽,也不應該是蠟燭。教師首先是擁有情感需要的個體的人,然後纔是專職教育人員。對教師而言,職業情感的核心,自然離不開自身的幸福感、成就感。教師用自身的幸福去點燃學生的幸福,用自身的成就,去成就學生的人生。

教師的.職業智能,不但指向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且包含教師對自身、對學生、對教育、對社會、對生活的諸多理解。教師不只是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從事教學,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人生追求從事教學。

從劉老師的書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同時找到了教育的真諦-----快樂教育。快樂教育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積蓄自己的智能儲備、增加自己的情感體驗。一言以概之就是,用心感受生活,用愛點燃教育。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9

記得是一個週六,海門新教育研究那邊派來吳勇主任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我們去聽他的報告時同時發下來的管健剛的這本新作《教師成長的祕密》,當時邊聽報告邊瀏覽了一下,發覺寫得很精彩。

我感覺主要有兩點:

第一作者管健剛老師是個很有能力的老師,體現在這本書裏的是他的說服能力。他旁徵博引,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成功的渴望,就是像憋在水裏那種求生的慾望一樣;又告訴我們成功的條件,就是怎樣的堅持;又告訴老師們切合實際的成功的途徑,就是記錄。反正管老師的書語言簡練,表達力強勁,如果他想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活的,相信也難不倒他。

第二點是管健剛老師非常的樸實。好聽的話誰都喜歡聽,但誰都懷疑真假,只不過哄哄耳朵罷了。真心的話有時糊弄不了耳朵,但卻能打動人的`心。管健剛老師就屬於後者。要想說服讀者,管必須的做到是展示自己的親身經歷。而哪一個成功之士的背後不是大把的辛酸和血淚,還有那堅持到都幾乎不能堅持的無奈。而每一次的失敗和打擊,箇中滋味,除了自己,無人能曉得。管卻毫不避諱,把自己的失敗經歷一展無餘。其中他說到多年後知道自己第一篇小作發表純屬偶然,是那個報刊剩了300字的空,連國小生的作文都是400字的,所以管的就成了湊版面的文章而問世,多麼偶然而又多麼必然,多麼失敗而又多麼驕傲。開始我讀到這個地方是還經常調侃,而過後卻覺得沒法再當做笑料了。所以寫作的最高技巧是沒有技巧,一個“真”就行!

管健剛老師的書看過好幾本了,感覺最容易被打動,收穫到很多,以後還得多看幾遍。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0

從教三十年,每每想起剛站上講臺的那一天,還是記憶猶新。當時,因爲時代的原因,很多學生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還大,當時很年輕,覺得教書只是一份工作而已,雖然有很多名句警言歌功頌德老師,什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人類靈魂工程師之類之類的,對於剛當上老師年輕的我來說統統無感,那時的我只是教課,想盡辦法把知識點講明白。

後來,人到中年,時代變了,生活也變了。教書已不再是一份工作,已變成職業了,教學傾注了我的心血,實現了我的使命,我上課不單單是隻簡單的講知識點了,而是想辦法將知識深入淺出,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孩子對學科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想象力。當然,這些半大的孩子可不是乖乖就範的`洋娃娃,他們淘氣、叛逆、一小部分不愛學習,我與他們鬥智鬥勇,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用現在的話來說,叫“相愛相殺”。

再後來,我過了不惑之年,奔向知天命的年紀,我在講臺上也站了三十多年了,教書已經浸潤了我大部分生活,我感覺它已經流淌在我的血液裏,與心跳共鳴了。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科技空前發展,在新鮮事物上,學生已經可以當我的老師了,現在的我也與剛工作的我完全不同,現在的我更注重與孩子心靈的交流,做他們的好朋友,因材施教,上課方式也融入當前的流行語,讓學生體會到講臺上不是喋喋不休的老學究,而是每天都有新鮮事兒告訴他們的好朋友。

教學生涯,雖然很辛苦,但是也有很多歡樂,痛並快樂着。現在的我明白,當教師不僅僅是奉獻,還很榮幸,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我與我的每個學生共同成長,共同學習,跟他們一起年輕着,快樂着,成長着!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1

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認爲要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

有思想,會使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積極地捕捉各種有意味的信息,會使我們的人際交流更有品位,是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更豐富。

有思想,能夠使我們更好的理解課程內容。

有思想,會使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

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保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

目前,我們教師普遍缺少的主要是一種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種自覺地價值追求,一種堅定的`對於社會、人生和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蘊不夠豐厚,學識積累過於單薄,缺乏對人類歷史文化和人性富於深度的理解,特別缺乏對中國歷史的洞察和對西方核心價值的深度理解。,其後果是,中國小教師付出的大量勞動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學生精神上的引領,缺乏對於自身工作高遠的立意。

學習與思考是我們變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門。孔子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其實,前者是後者的重要條件。沒有學而不厭,就難以做到誨人不倦。學習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而思考則不是簡單的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表及裏,這就有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

我們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就是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的超越,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對急功近利的抗拒。

讓我們的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豐富、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中——終究有一天,我們的年華會老去,可我們的思想會在足跡中閃光,並將照亮前行的路。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2

《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一書描述了3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我斷斷續續地閱讀了一番。這本書記錄的是30位教師藉助網絡成長、進步的真實故事,是真愛的堆砌。從書中你看不到任何的矯揉造作,一絲假大空的理論,有的都是每位老師成功、失敗的真實再現,有的都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交流、進步。

這本書中我讀到三個關鍵詞。草根。網絡。勤奮。30位教師,大多來自一線。有的甚至來自最艱苦的'鄉村。他們中的大多數,通過網絡喚醒專業意識,然後,又自覺地去實現專業化追求。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勤奮,實現了自己的專業化成長,長成爲一方優秀教師。我每天晚上睡覺前看這本書,每次閱讀一個或兩個老師的成長故事,然後用心去感悟,體會,很有收穫!讀這本書讓我有種到處在放火的感覺。而這火苗一旦進入心裏,是會情不自禁地熊熊燃燒的。

其中朱國紅教師的成長案例,給我的觸動最大。朱國紅,一個通過網絡一炮打紅的典型。沒有羨慕她的“一炮打紅”。打動我的,是她的這番話:“自己十幾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多年沒有開公開課的機會,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一次次被領導安排所謂的滾刀肉班,我都泰然地走過了,從不敢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我在寂寞中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認識了陶行知,瞭解了朱永新,讀懂了李鎮西......”如果沒有網絡,如果沒有一個機緣成全,恐怕今天,我不會知道有個“朱國紅”。但是,我敢肯定地說,朱國紅一定會在那裏,她安身立命之地,繼續默默耕耘。“平平常常的鋪墊,也許和成長無關,但沒有平時的鋪墊,成長又將在哪裏?”對每一個渴望成長的人,不是一種很好的啓示嗎?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3

人們常說,書是精神的食糧,書是人類的朋友。確實,它在成長路上必不可少。最近一直在拜讀徐世貴老師的《教師快速成長的10個要訣》,徐老師親切的語言,經典的小故事,創新的小方法,無一不讓作爲教師的我們感觸良多。

人的.常態心理往往會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努力就應該有成功,有勞動就應該有收穫,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沒有一個人喜歡挫折失敗,可是事情往往不會如自己所願,不會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不會見彩虹。在要訣9——意志中就指出教師的專業成長經歷挫折、失敗在所難免,關鍵是看教師報以什麼態度和採取怎樣的處理方法。前記中寫道“意志品質強的教師最可能笑到最後”,事實上,有意志的人,會堅持不懈,微笑面對,因而纔會見到彩虹,笑到最後。

在書中徐老師提出應對挫折、失敗的方法:

一、戰勝心理的失敗,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經典的語言“不拋棄、不放棄”,這六個字使七連成爲鋼七連,使懦弱的許三多成爲堅強、勇敢的許三多,這靠得是戰勝心理的失敗;

二、反思,查找原因,面對失敗、挫折要冷靜,客觀、仔細地查找原因,根據情況採取措施。而後也提出通過韜光養晦和闖信念觀、寂寞觀、困難關、非議觀、自己觀來減少和避免失敗。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可貴之處就是做事有一股韌勁,持之以恆的堅持精神。作爲青年教師,我們的專業成長路和人生的道路一樣曲折漫長,挫折、失敗是必須過的關卡,就如精心準備的教研課上“演砸”,這是青年教師最常見的挫折。此時的我們不應該灰心喪氣,而是保持積極的心態,微笑面對,及時反思總結。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失敗中不斷總結教訓,不斷去嘗試和努力,乃至屢戰屢敗時,就是“不拋棄、不放棄”,一步步成長。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4

我這人先天愚笨,但較愛學習。但隨着工作、成家、撫養孩子、操持家務這些事情的增多,讀書離我漸漸遠去了。近日由於身體不適,在家養病,有機會靜下心來拜讀《中國教育報》記者陶繼新寫的《讀書與教師成長》一文。

剛開始讀覺得此文與教師繼續教育學習之類的文章沒什麼區別。耐着性子繼續往下讀,第四方面“疏離浮躁”讓我對此文有了一種新的看法。裏面講了淡泊名利的李秀偉、生於憂患的孔範今教授、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長、心如止水的杜維明教授。這些人尚且能靜下心來讀書,何況我這樣的平庸之輩呢?是的,像我這樣整天被瑣事纏身的人讀書的時間確實很難有,但爲什麼不想辦法擠呢?把每天發牢騷的.時間擠出來,把不滿的情緒調整過來,不照樣能讀書嗎?心態、一個良好的心態,一顆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是保證讀書的前提條件。讀書,能淨化人的心靈,能提高人的品味,能讓人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態度。

讀着讀着心情逐漸明朗起來。陶記者介紹的讀書方法條理清楚,而且深入淺出,既有理論又有實際例子,很值得我學習。

1.誦讀有方。就是既有誦,又有讀。曾幾何時,教學改革好像摒棄了死記硬背,作爲我本人也不贊成讓學生死記硬背,自己更不輕易背什麼東西了。今天才知道背有多麼重要,背能讓你學習的東西植入你的思想,駛入你的心靈。

2.讀教相長。劉振東、韓興娥、於漪、蘇靜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無一不是在讀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總是讀着課本、教參、教案,以爲那樣就能教好學生,所以教出來的學生總是平平常常。要想真正教好學生就得像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一樣多讀書,用一生的時間來備課。

還有讀寫結合、邊讀邊思這兩個讀書方法陶記者也寫得讓我足夠的信服。我想:我真的得讀書了。就像陶記者所說的: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它是一種書香人生,唯有讀書高,心靈才能淨化,心境才能達到一種高層的境界。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5

新時代的教師要從技術性的熟練者向反思性的實踐者轉變。他們必須是“工匠性”與“專家性”兼備的專家。作爲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或祕訣”構成的;而作爲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知識”、技術、反思與創造性探索構成的。二者的互相結合才能形成教師真正的力量。

新時代的教師也要從空洞的理論家向理論的實踐家轉變。所謂好教師,不是沒有問題的教師,而是敢於挑戰的教師。僅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僅有空洞理論的教師,僅靠單打獨鬥的教師,都不是教育實踐家。只憑借自上而下規劃或指標的設計,也難以造就教育實踐家。

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從知識的`灌輸者向內心的傾聽者轉變。課堂上教師的中心活動是傾聽,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傾聽教材所蘊含的聲音,傾聽教師自身內在的聲音,使得教師能夠完全的接納學生,接受教材的課題、接受內部的聲音。

現代社會訊息萬變,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進步纔可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生一直在變,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特點,教師更不能停滯不前,兩耳不聞窗外事。如何不被這個時代淘汰,如何能更瞭解學生更貼近學生,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學習和自己成長。

教師的人生就是持續學習的人生。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向教材學習、向周圍的同事學習、向社會學系、從自身的經驗中總結學習。正式這樣學習的過程和步伐,造就了一位成熟的教師。教師的成熟都是通過自身認真工作,體味工作中積累得來的。

會考和大學聯考正在不斷地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風暴不斷向教師襲來。我們每一位教師回到自己的本職崗位,努力養成教師的自己修養,找到一線教師的尊嚴,獲得教師的自己滿足感和自豪感。教師的本職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更重要的是學習。教師要同時具備匠人和專家的雙重屬性,盡全力將工作做好,或用最先進的知識和最高的智慧來工作。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6

最近利用空閒時間,讀了林金炎老師的《教師成長那些事》這本書,想想自己已經工作十一年了,自己也成長了不少,可是依然存在着很多困惑!選擇讀這本書,因爲裏面確實有很多東西吸引着自己,特別是看到書的目錄時。

與其征服學生,不如“感謝”學生。從剛上崗時,我的態度是和學生做朋友,顯然一學期下來,這樣明顯的感覺是不行的。開始轉變態度,嚴肅,嚴厲,不笑,板着臉,這些詞彙成了對付學生的辦法。可是顯然,這樣的效果是不太好的'。我們總想着怎麼去征服學生,認爲只有學生怕你了,成績一切都會有了,可是事實上卻不完全是這樣的,也許有時結果卻恰恰相反。我就看到過這樣的老師,她一直打壓學生,學生表面上很怕他,甚至有的學生忍受不了她的冷言冷語,還選擇了退學。可是這個老師在學生中的心目裏是什麼樣的呢,學生們私底下都不喜歡她!甚至和別的班的學生背後說她的壞話。或許這個老師已經知道這樣的行爲,或許她不在乎這樣的想法。可是作爲教師的我們,有時在想我們的職業幸福感在哪?那其實不是我們學生給我們的嗎,那這個老師呢?她就不應該有嗎?其實我們身邊很多老師走的是“親民”路線,是用心去感動學生,這其實也是在感謝學生!我就一位這樣的同事,她的理念就是“感恩”,“感謝”。在她的班級裏,學生就好像是一家人,我記得那年他們班的班級口號是“xx是我家,永遠都愛她”。身在這個家的每個人都要去愛護她,去感恩她,感謝她!這位老師還經常搞一些活動來加強班級的凝聚力!所以真正成功的老師應該是讓學生感動,感謝你,同時你也會因爲學生的某些優點去感動,感謝!

用名人故事告訴學生:請縮小你的夢想。這也是我感慨比較多的!我們教師作爲引導者,可以多給學生拓寬點知識,所以我們可以多提供點機會來學習知識!

書中還有好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讀了這本書,對我的生活,工作,我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7

書中說:學生只有樹立主人翁意識,纔會對班級、對學校有責任感。衡量一所學校是否被學生所認同,就是看放學後學生的表現。倘若學生在放學後都是匆匆回家,沒有絲毫在校園多做停留的意願,那麼,在我看來,學生對學校是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這是校方的失敗。學校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他們玩耍的地方,因此,學生每天應該是戀戀不捨地離開學校纔對。但讓我很難理解的是,難得有學生在學校玩耍,老師卻總是要催促他們趕緊回家,儘管時間還早。學生只有愛上學校,纔會愛上學習。

我校是國中學校,自搬入新校區五年來一直堅持,放學鈴聲一響,通校生得按班級舉着班牌排隊離校,爲了維持學生離校的隊伍校方還安排了門衛、校保安、值周領導、二位值周老師專門看管,一直看管到離學校約200米遠的地方纔解散隊伍學生自由回家。這樣一來,通校生一放學得排隊離校,想在學校再玩一會兒都沒有時間,如果有通校生值日生的也只能匆匆掃一下地也得跟着隊伍回家了,換句話來說,通校生掃地都來不及,有些班級只好把晚放學的打掃衛生安排給住校了。

學校這樣做也有自己的考慮:我們這裏有一個地方特色,在一些學校門口移動攤點特多。學校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至少讓距離學校200米內沒有了移動攤點。

學生每次排隊離校心理是怎樣想的呢?我想排隊的學生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認同的。大大的校門口,寬寬的馬路,來往的'車輛又很少,遇到大熱天、下雨天的還得讓學生排隊離校,隊伍還要走的整整齊齊的,遲一點的要等上八九分鐘,一天要等兩次。我不知道我校這樣的安排是不是違背了教育規律,學校多數老師也一直反對這樣的制度。也向學校反映了,但學校堅持要這樣,老師想想也就算了,反正輪到自己值週一學期也就一二次,辛苦一下也就過去了。

面對曾老師的觀點,我也很想學校取消了這樣的制度,讓學生在學校多玩耍,讓學生愛上學校,愛上學習。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8

開學初,學校推薦給我們一本書——管建剛的《教師成長的祕密》。拿到這本書,我如獲至寶,認真地閱讀起來。

管老師用生動自然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2.18%的教育基礎,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奮鬥,63%的教育韌勁和10%的教育寫作。不管是哪一章節,管老師總能讓我們看見如今困惑的自己以及經過何種方法變成如今的管建剛。這種種方法具有非常強的可一操一作一性一,只要我們能堅持做下去,必定會有不俗的成就的。這或許就是教師成長的祕密吧!

這其中,給我印象最爲深刻的莫過於第二部120%的教育渴望中的.幾句話:雞蛋,從外面打破,那是食物;從裏面破殼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標也是。從外面過來的是壓力,從自己心裏長出來,向外面展開去的,那是真正的動力。這幾句活給了我重大的啓示: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所需要的不就是自身的需求嗎?老師,如果自身想要進步,他就會不辭辛苦地拼搏努力,不會尋找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條件等等藉口。即使在遇到困難時,他想到的也會是該如何克服苦難,做得更好,而不是打退堂鼓。學生也一樣,如果是他主動要學,而不僅僅是因爲家長和老師要求他學,他的學習效果也會不一樣,在疲乏時,在別人玩耍時,它能夠始終堅持在學習上……因爲這是我們內心的需求,是我們主動要做的事情,就像餓了要吃飯一樣自然。

除了這點,本書還有很多地方讓我豁然開朗:比如我們要學會管理我們的情緒,不能像野馬一樣,蝙蝠咬它一口,就能把它活活氣死。又比如我們要學會拒絕沒有必要的活動,拒絕沒有必要的娛樂,拒絕沒有必要的交往,因爲有時拒絕一個東西,比獲得一個東西更爲重要。

總之,讀了管老師的《教師成長的祕密》,我豁然開朗!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19

在我的新課改中《那一場關於考試的革命》讓我的眼前一亮,現在人們的普遍觀念學習就是爲了考試,其實這是本末倒置,考試只不過是檢驗知識掌握的情況,而且一張試卷並不能完全反映出一名學生的真是知識水平。那麼換種方式,換個角度,讓學生自己查漏補缺。考試是爲了讓學生髮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有所收穫,而不是用來一棍子打死學生的信心打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我們無法改變會考這個以考定終生的制度,但是我們可以在平時減輕學生的負擔。由於學校過分強調成績,使得學生也看重成績而非對知識的掌握。對於作業和練習,學生只在乎答案,不在乎過程的現象很多。因此要對學生灌輸一個思想,答案固然重要但是過程也重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會嘗試讓學生自己檢查自己知識是否掌握。例如:今天在課堂上,我放棄了讓學生默寫收上來批改的方式,而是讓學生自己查漏補缺,用不同顏色的筆把錯題訂正過來後自己再多看看熟悉熟悉,達到牢記的目的。現在每天上午第五節課,我們也已經放棄了上大課的計劃,而是出一些必考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做,做完面批並1對1講評錯誤之處,或者也可以同學之間討論討論,達到做練習不是爲了應付老師,而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朱曉羣老師將考試的制度制度進行以人爲本的改變,設身處地的.爲學生着想,讓學生自己有所感悟做出改變,遠比不要這麼做,不允許那樣做,如果做了你會得到怎樣的懲罰等等諸如此類的告誡要有用的多。正如老子說的“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想要削弱,必先強壯,想要廢除,必先擡舉,想要奪取,必先給予。這就叫作雖然微妙而又顯明,以柔克剛。)

讓我們的教育更人性更溫和地“以退爲進”,讓我們的學生自己覺醒後自己教育,從而讓我們的教育走向圓融和豐滿。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0

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這本書中,你看不到任何矯揉造作和一絲假大空的理論,有的都是每位老師成功、失敗的真實再現,有的都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交流、進步的踏實足跡:朱國紅老師經歷“差點被家長哄下臺”後奮起,終於“網絡讓她一炮打紅”;張志願老師的“心在守望中跳動”,那是老師的老師感動了老師,而後萌發的一粒心靈春芽。這一篇篇成長、教育的案例,分明是他們真情的流露,真愛的付出。

在同事眼中,我也曾是個不算“失敗”的教育者,因爲有一點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儘管我是一名國小音樂教師,可幾年下來,幾乎每屆都有學生與我保持聯繫,這是一筆財富,我也對此感到欣慰。然而最近我卻出現了思想波折:與學生交流交心,花去了我不少的業餘時間和精力;有些學生的年幼和小孩子氣“惹”得我有時感到厭煩和失去耐心……閱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心中暢然了許多,清靜了許多,甚至自感有些超脫。爲什麼人家能在教育實踐中“路越走越寬,景色越來越宜人”,而我卻“淺嘗輒止”了呢?

是什麼使得他們在成績斐然面前,仍然謙遜、熱情地守望在那片精神的自留地,辛勤地筆耕不止,仍然一路狂奔,一路癡迷,一路沉思在平凡的教育中?是愛!蘇霍姆林斯基把老師熱愛學生視爲“教育的`奧祕”,陶行知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李鎮西用愛心去編織教育。在書中的30位同行身上,我同樣讀到了“孩子,你也是一棵舒枝展葉的小樹”的呼喚,“我能看到最幸福的事”的笑容,“不要在冬天把樹砍倒”的心底祈求和聲聲“我的孩子們”…… 他們是愛心教育的踐行者。身處這個被視爲人文缺失的年代,身處這個關係下一代的教育崗位,我逐漸明瞭,教育需要“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教育的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付出。

今天我是一隻井底蛙,慶幸的是現在我意識到了這一點。知恥而後勇,希望明天我的學生能對我有這樣的評價: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爲了誰!我想那也就足夠了。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1

最近,我拜讀了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感悟頗深。本書分緒論和七個章節,介紹了教師的幸福人生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這本書裏有許多意蘊深長的人生哲理。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纔是快樂和陽光的。在我剛踏入工作的一年中,慢慢懂的體驗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當我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學工作中,每個學生都吸引着我,我對自己工作有一份責任,我感到幸福;當我營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和學生一起克服困難、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當我所教的學生成績有所提高,思想有所進步的時候,我感到了幸福;當我漸漸的發現,知識得到不斷充實,自身得到不斷完善時,我感到了幸福。教師只有體驗到職業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樂帶給學生,把知識完整的傳授給學生,纔能有效地影響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最近幾年來,教師的幸福指數是比較低的。這就給整個社會敲響了警鐘。因爲我們很多人把工作僅僅當成謀生的'手段,工作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同時揹負着各種負擔與壓力,從而身心疲憊。的確,在現實社會中,教師揹負了太多的數字。然而,教師的幸福指數不是能用數字來體現的。爲了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爲了延續教育的活力,我們需要找到工作的快樂,感受教育的幸福。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現實。在很多時候,憑我們的力量要改變環境是很難的,但是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態度,改變自己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進而超越現實、改造現實。在辦公室內,我們努力營造寬鬆、愉悅、和諧的氛圍,大家相互幫助,互相關心,平等相處,就會忘卻煩惱,擺脫疲勞,心情舒暢地工作。用平和感恩的心態去面對所有的一切,我們就會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幸福。帶着微笑去面對我們的學生,帶着微笑去面對我們的同事,你就會覺得天是藍的,生活是快樂的。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2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人對讀書的看法,讀書對人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我們經常閱讀,學校非常關心教師的成長,給老師們訂購了不少書,《教師快速成長的10個要訣》就是其中一本,在暑期我用心閱讀了,受益匪淺。

《教師快速成長的十個要訣》,它從教師自主成長的角度來思考和探索了關於專業成長的問題,這10個要訣包括:動力、目標、方法、思想、研究、反思、個性、愛好、意志、幸福。我個人感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 多看書,多閱讀

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就是學生真正能夠得到“一碗水”的保證。除了擁有“一桶水”,看書還能提升一個人的品格,增長自身的智慧。書不僅僅侷限於專業書籍,因爲我們的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所以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擁有遼闊的視野,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

二、 立足課堂教學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三、多反思

美國的.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足見教育反思在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的作用。教學反思要找準切入點。對於我這種年輕型教師來說,應以自身教學技能、課堂教學策略和課堂實效反思爲切入點。現在理解了,學校爲何要要求我們寫教學反思、教育論文,這不正是一種培養與督促嗎?

以上是我這幾年來所作的個人專業成長小結。學無止境,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爲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3

悠閒的假期中,在滿室茶香的陪伴下,我讀完了《教師成長密碼》這本書。書中時刻圍繞“教師成長”這一中心,記錄了優秀教師的優秀文章,分享了他們的成長故事,給做爲年輕教師的我以很大的震撼和啓迪。

細細品味《教師成長密碼》這本書,看到了教育界的很多教師像一位老朋友一樣把自己的成長故事娓娓道來與我們分享,說實話,不是很感人,不是太典型,但很生動。

如:趙桂海老師《最樸素的,也是最高尚的》一文,用最樸素的文字來告訴我們“師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綱上線的條條框框裏,也不在那些歌功頌德的豪言壯語中。它就存在於我們對待職業的樸素態度上,閃耀在我們平日裏樸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字字珠璣,言簡意賅。“生活是樸素的,樸素的生活境界亦是師德的最高境界。”無論人們給教師戴上多麼大的光環,它也就是一種職業,一個不平凡但很偉大的職業。

肖盛懷老師的《記憶深處的兩個巴掌》像是一記重磅砸在我的心裏,類似這樣的事情好像也經歷過。當然,動手是不允許的,有時候語言暴力更容易傷害學生,回過頭想一想,有沒有不夠親切,有沒有不夠隨和,有沒有刻薄犀利,有沒有不夠理解?這些,對於學生是那麼重要,自己做的夠好嗎?

《用心磨練教育藝術》這個題目起得好,我想說的是,教育確實需要藝術。在學校,有很多這樣的優秀教師和班主任,用心的愛每一個孩子,在教育中充滿藝術,在滴水間滲透教育,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體現每位教師不同風采的`藝術。我默默的感受着,欣賞着,學習着,這些需要自己琢磨和提升,去變通爲己用的精華,再昇華爲藝術,需要磨練,需要時間。

感受最深是當是王金鳳老師交給我們的“贏得學生愛”四招。第一招:先入爲主誇自己;第二招:揮灑自如講好課;第三招:以身作則守信用;第四招:真心實意愛學生。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浮現了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對呀,那些平日學生喜歡的老師,愛戴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這就是教師的“個人魅力”。

掩卷沉思,我還不夠優秀。作爲年輕教師,自己還需很多努力。在未來的道路上,我一定謹記這成長的密碼在學習中進取,在歷練中成長。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4

直到現在,“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八個樹立在師範學校樓上的字的影像仍清楚的浮現在我的眼前。當時有些懵懵懂懂,不太明白怎樣做纔是身正爲範,是不是自己努力做一個好老師呢?踏上講臺成爲老師,每天和七八歲的小孩子們在一起,特別是踏上的工作激情被倦怠感逐漸取代的時候,才逐漸明白了“身正爲範”的深刻含義。

記得二年級時孩子們自己整隊要去上體育課,小班委一邊整隊一邊大聲說:“誰災站不好就不要去上了。”我一聽愣住了,那口氣儼然就是一個小小的我。沒想到老師對孩子們的影像之深刻。事後我多次反思,該怎樣對待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家長們把這些寶貝們交到我的手裏,我將還給他們一個怎樣的孩子?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子效仿的對象,許多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微笑、一次訓斥,一個手勢,一句口頭禪……被學生牢牢的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然後悄悄的在我們身後模仿。所以,一定要在學生面前謹言謹行,將正直、善良、勤奮、樂觀……的身影留給學生,一定不能播撒“雜草”的種子。就像鄭老師說的:“昂首向優秀邁進吧,你身後的孩子們一定能看得到,並悄悄地尾隨。”

像我們學校的工作節奏比較快,工作時間長,繁瑣的小事情多,老師們的壓力都很大,難免有時候煩躁,該怎樣處理呢?

鄭老師提到了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好習慣》一書中,將高效能的人的習慣概括爲:積極主動、以終爲統、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等。這樣看來,高效源自於積極主動,高效產生高能,高效是一種節約。

我感受特別多,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首先要改變思想,因爲環境不能變的`情況下只能改變自己;其次做事要統籌安排、心中有數、高效完成;還有管理自己的情緒,冷處理或暫時轉移。努力讓快樂和幸福伴隨在工作左右。如果我們這樣處理事情,我們的方法,我們的態度將會影響身邊的學生。俗話說,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一羣什麼樣的學生,我們的一言一行很重要。

身正爲範這四個字所蘊含的意義遠比我們用眼看到的還要深,每一位老師都要努力做到。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5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羣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我們作爲社會的一員,需要隨時隨地和他人溝通;作爲老師,與學生溝通、與家長溝通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溝通顯得尤爲重要。自己也認識到溝通是門大學問,正在積極努力的和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自己覺得有時候的溝通較順暢,有時的溝通不夠有效,希望得到專家的指導。

鄭老師在本書的第五章《善於溝通,豐盈爲人爲師的智慧》中專門進行了闡述,如醍醐灌頂,讓我找到了些許溝通的竅門,自己會慢慢在溝通中加以運用。

首先要進行水平狀溝通。“蹲下來看學生”是很多年前就提出的口號,也就是要求我們和學生在內容和角色上進行對等的交流,這樣的溝通才會順暢,沒有障礙。我們當了很多年的老師總是把師道尊嚴放在心中,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態面對學生,這就令自己站在學生觸摸不到的高處,他自然不願意吐露內心真實的語言,我們自以爲可以掌控他們,實則沒有觸摸到學生的內心,這樣的溝通自然是低效的。

其次,溝通時學會傾聽。“傾聽”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語言中,這是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比我們自己表達更有教育實效。課堂上,我們提醒學生要學會傾聽他人發言,口語交際時,提醒學生傾聽的注意事項。所以,與人溝通時,先關注自己的嘴巴,豎起耳朵聽,特別是面對學生,用心傾聽,來了解學生的心聲。

還有,信任是溝通的堅強後盾。信任就是一種愛,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力量,信任學生比要我們做什麼更重要。同時,信任不是對學生放任,而是努力給學生創造成長的'機會。努力去信任學生吧,這是我們溝通的堅強後盾。

最後,溝通需要運用智慧。我們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有着靈動智慧的生命,每個人的小腦袋瓜裏充滿了讓你意想不到的思考。與他們溝通時需要謹慎行事,有時需要我們逞強,有時需要我們示弱,有時需要和風細雨,有時需要狂風暴雨……

走進學生的心靈,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對他們多一些欣賞和聆聽,溝通一定會更加有效、順暢。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6

拜讀鍾發全的《教師不跪着成長》一書,我覺得教師不僅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生活。

這是一本很難得的書,本意在激勵教師以站着的方式獲得成功的富有哲思的書。書中充滿着對教師人生的價值判斷和教師人生的方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全書分爲5個章節,以力求培育教師優秀之根基爲線索,講述原規則是思想,是精神,是意志品質,是基礎,是度,是學問,是教育行動,是健康,是心根。原規則、成功、優秀,成爲了這本書每一章節的關鍵詞。向指引,彰顯的是教師的精神、思想、追求和需要守住的成長底線。此書闡述原規則是一種思維,一種追求,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目標,一種策略。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成長。

教育行動承載着理想,教育行動是成功的起點。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角色定位,如何培育成功的習慣,讓自己平凡而不平庸,如何培養出“有活力的靈魂”,在“教育中高尚地謀名取利”,書中給出了熔鑄着實踐智慧的55條建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拋棄浮躁立即行動,提煉自己的教育思想,讓自己的教育行動主題鮮明,做一個純粹的教育人等。這些飽蘸熱情的建議提醒我們: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一個教育者,他除了生存技能、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有人性的'一面,比如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歷史眼光、道德素養、良知體系、審美能力、生活態度、人格魅力等。這些建議告訴我們:要用學養洗盡鉛華、祛除浮躁,放飛教育的夢想,找回對事業的熱愛與鍾情,擁抱有立足點的自由;用細膩而從容的心情來審視和欣賞教育細節,用敏銳而專業的眼力來發現和捕捉平凡生活的純真、美好和善良,繼而以至誠的情懷和行動去實現人生的超越。

本書還告訴我們:教師的成長既有心靈法則,又有行爲法則。教師成長的心靈法則涵蓋着人格的尊嚴、人性的良知、原則的操守和責任的擔當;它包含有對教條、世故、圓滑、功利的跨越與解構以及對潰敗精神的粉碎與拯救。教師成長的行爲法則有的是對知識的偏好和對人性的倚重,有的是沉穩灑脫、嚴於律己、尊重他人的風度,有的是容得下他人的才華和長處,同時作爲自己不懈地學習和進取的動力。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7

時間都是擠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差,感謝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贈送的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趁着早讀和班裏的閱讀課,在孩子們看書的時候我斷斷續續讀完了這本書。書名很”理論“,書裏卻運用了大量鮮活的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法。沒有一點晦澀、枯燥的感覺,讓人愛不釋卷,書裏講的道理我深有體會,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講:教師應具備哪些人格魅力。

一個好的老師,他在學生的心中的影響,當然首先是看得見的專業智慧,還有一種看不見的人格魅力。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特別是國小生常具有向師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如果喜歡某個老師,就會對這個老師所教的科目產生興趣,會努力學好這門學科,進而提高學習成績,有的甚至會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一個有魅力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如何做一個有魅力、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呢?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我覺得首先要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無論對學生嚴厲或是慈愛,溫柔或是寬容,都基於對學生的愛。老師的愛會換來學生的信任,愛心永遠是好老師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次是教師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言談舉止、工作態度、道德風貌、生活作風、敬業精神無不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個教師都像上帝一樣,在以自己爲原型捏着泥人。“第三是教師需具有淵博的知識儲備。教師的學識越豐富,教學的水平就越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越高。能幫助學生找到多、快、好、省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也越發高大。第四是做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教師。真正能夠帶着學生讀書的,是那些自己有閱讀習慣的老師。教師只要有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就會發現問題,會反思,並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新的奮鬥方向和目標,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會以執着的精神,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

博大的心胸、淵博的知識、豁達的心態、執着的精神,是一名成功的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將以此爲目標,提升內在修養,努力成爲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8

在學校的帶領下,我學習了《有效教學與師德修養》這本書,書裏面的內容共分爲五個話題。一:備課行爲與師德修養;二:課堂教學行爲與師德修養;三:課堂調控行爲與師德修養;四;對學生評價行爲與師德修養;五:教師合作與師德修養。書中通過大量生動的、有情境的教育教學案例,對每個話題先進行問題揭示,引領我們閱讀和思考,然後分步對每個案例進行評價,最後對每個話題進行討論與評析,把有效教學與師德修養的討論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讓我懂得了教師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在師生地位上,以學生爲中心;在學習方式上,以合作交流爲主;在學習狀態方面,以自主探究爲主;在教學背景上,以現實生活背景爲主。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不斷地“再學習”。我們要儘可能地博覽羣書,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才能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教師的知識越豐富,越深厚,越能受到學生的敬重。

尊重學生主體,從學生實際出發,把學習內容引向學生的實際生活。不要拘泥於教材,要跳出教材,走進現實,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寬闊的平臺。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師德是一名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足以影響學生、指導學生和幫助學生成長的品德修養。高尚的師德像滴滴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學生學業的長進和優秀品德的`形成將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我認爲課堂應是學生愉悅生長的地方,應是充滿陽光的地方,學生在這裏應該學會堂堂正正地做人,我們應把社會責任、公民素質、教育目標轉化爲和風細雨滋潤學生成長,創設民主、和諧、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用知識激活知識,用生命激揚生命,用心靈激動心靈,用人格激勵人格,使所有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身體、知識、情感、道德精神、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29

林金炎老師是一位從鄉村中學走來的草根教師,林老師和他的學生快樂幸福地撿拾那些美麗的教育貝殼,採擷感人而清新的教育花絮。在暑假期間,我有幸閱讀了林老師的《教師成長那些事》這本書,全書分爲“上篇:教育成長,悟出那個哲理”、“中篇:學生成長,記錄那些事”、“下篇:專業成長,尋找‘好我’”三個部分,林老師以他的一枝妙筆寫出了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更以他的專業知識爲我們提供了許多學理和啓示。

作爲一線老師,每天都要跟學生打交道,面對不同脾氣性格的孩子,尤其是相對來說不太聽話的`孩子,作爲老師心中必須有愛,這樣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就像林老師所提倡的要感謝學生,而不是征服學生,林老師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一個個鮮明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在林老師的教育生涯中,他用一顆感謝學生的心,一顆愛學生的心,一顆與學生平等的心,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有時候作爲老師還是放不下架子,向學生示弱,總是覺得很困難,而且會擔心學生越來越不把你放在眼裏,其實,當老師真正放下身架,深入到學生當中去,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之上,不要用自己教師的身份去壓制學生,而是在最關鍵的那一刻放下老師的架子,心平氣和的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這纔是真正做到愛學生,也正是所謂的化干戈爲玉帛。

當然,光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還不夠,還要有過硬的專業水平。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力是衡量一個現代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能力之一。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教師,更應有終身學習的習慣。不僅需要積極閱讀一些教育書籍、雜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而且還應積極參加教育專家爲教師舉辦的專題講座,學習好的育人經驗,促進自身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理論素養的提高,並利用業餘時間撰寫教育論文,積累教育資源,豐富教育經驗,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

用愛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努力加強我們的專業知識修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結合書中所學,關注學生,用愛心、用智慧、用耐心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0

今天上午我有幸聽了陶老師的報告——《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深受啓發,受益匪淺,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陶老師主要從十個層次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讀書與教師成長,二是讀書與做人,三是讀書和育人。陶老師精彩的講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師,說到了大家的心裏,與我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有一種茅塞頓開相知恨晚的感覺。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幾年的讀書學習情況,真是慚愧。讀的.書屈指可數,但也只是爲了獲取文憑帶有功利性的讀,要麼是爲了消遣而讀那些低級的武俠之類的娛樂書。而那些好書或中外經典文化之類的書卻幾乎不讀,即使看了一兩本也都是走馬觀花,領會不到它的文化精髓,體會不出它的實際意義,也就不可能轉化爲自己的東西而內化成文化,成長也就無從談起。沒有知識的滋養,沒有文化的積澱,作爲教師,教學就不會那麼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自由翱翔,不讀書怎麼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說的“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但這桶水始終有用完的時候,所以必須不斷地給於補充使之變成活水、礦泉水、有營養的水,讀書就成了變死水爲活水、爲礦泉水有營養水的源泉。知識用時方恨少,學生喜歡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師。在教學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課堂搞得精彩,但卻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識的滋養嗎?寫作也是如此,由於不讀書的緣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爲寫總結材料等而發愁,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卻又不知怎麼寫,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總結時卻又表達不清,寫不出東西來,結果自己抹殺了自己的成績,可悲!聽了陶先生的教誨,這才恍然大悟,一種柳暗花明的喜悅頓時涌上心頭。

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作爲教師只有不斷讀書,讀好書,把積澱的知識內化爲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被社會所淘汰。聽了陶先生的報告,在深受啓發而慨嘆的同時,我將爲自己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堅持讀書,讀好書,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從而帶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寫作能力及審美情趣,成爲一個真正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1

《教師如何快速成長》這本書是羅樹庚老師總結自身從普通教師成長爲名師的專業發展歷程,這本書很大的特點是,他在書中不是講這些素養的道理,也不是光講自己教育教學的經驗,而是用一個個他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教育故事,引發自己的思考、感想和議論。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教師的`快速成長原自覺醒,源自向上生長的內驅力。

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有了目標,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爲,才能使一個人的行爲變成有內在聯繫的有意義的行動。準確地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們要學會目標管理法,用一個一個小目標鋪設自己的成長、成功之路。有夢想,並朝着一個個目標努力,你一定會成功。只要有目標、夢想,不管什麼時候上路都不晚。

人是被逼出來的。人的本性裏,大都喜甜,厭苦;喜寬鬆,厭嚴厲;喜情趣,厭刻板;喜自在,厭強迫。固步自封,順其自然,其實從某種角度講是對自己的一種溺愛。突破自己,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一種逼迫。每個人都應該嘗試逼自己一把,否則,你就不會知道,自己還可以成長得更優秀。

輸不起,你就長不了。我們每個人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我們的路。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只有敢於直面失敗與挫折,我們才能越挫越勇。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輸不起,我們就成長不了。

對於我來說,從一名普通教師邁步進入班主任工作中,其實就是在逼自己一把,逼自己一把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進一步鍛鍊提升。記得在剛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時候,對如何管理好一個班級非常迷茫,比如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餐廳衛生總是打掃不徹底,總有扣分現象,我便向有經驗的任志澍老師進行請教,對於細節性問題需要指派學生專門進行負責,檢查要徹底,通過他的幫助,班級餐廳衛生一直很好。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從一個一個小目標開始做起,一個學期下來班級整體表現都很突出。在擔任班主任工作中,有挫折也有失敗,但只要認定目標,努力去實現,一定會成功。

我們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應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你經歷了、努力了,爲之奮鬥了,就是成功者。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2

每年都會得到有利於我們教師成長的書籍,而這次卻是我自己選的。這是一本有關青年教師的一本書。作者從教26年,經歷了書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師心靈成長的大部分階段,文字中滲透了作者經歷的挫折和成功體驗。書中有大量一線優秀教師的案例,對讀者有較強的啓發性。頗具文采與詩意的文風,讓本書讀來頗感輕鬆、愉悅,同時通過層層設置的問題帶領讀者不斷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靈成長障礙。

本書向您傳遞的,是這樣一種成長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師,都有成爲卓越教師的可能。之所以絕大多數人最終淪爲平常,是因爲在成長的重要節點上,往往缺乏了進一步前行的動力與方法。只要能夠激發起內在的成長動力,同時掌握必要的行動方法,每一個生命就都能創造職業的傳奇。

這本書讓我們重拾前進動力,重獲行走方法。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經驗基礎上的.研究成果,相信無論是對於剛剛起步的新教師,還是對於業已取得一定成績的優秀教師,都具有積極的引領價值。

青年教師的心靈成長過程,本質上說,就是以成長中日漸聚集的強大力量,不斷擴展與充實心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心靈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生命由此而日漸脫離平庸,朝向優秀乃至卓越持續前進。

在浪漫的激情和複雜的現實間,潛伏着無窮無盡的暗流。這些暗流,常常會在意想不到的狀況下,從無法預知的角落裏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將新教師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沖垮。面對這份淫威,任何激情、夢幻、詩意、純真、好奇、渴望、緊張、充實,都只能像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孩子,要麼睜大了吃驚的雙眼,面對廢墟無助地嘆息,要麼在片刻的傷感後,迅速轉移了視線,去另一個空間上另建新的樂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屬性,卻既不接納長吁短嘆,也不容忍異地重建。教育面對的,就是這一羣有個性、有追求的鮮活生命。這些生命,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缺陷,需要在學校這個特殊的空間裏砍削修補,使其能一步步脫離愚昧與低俗,走向智慧與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師不得不直面這份慘淡,不得不彎下身體清掃蕪雜、清洗污濁,然後,以哪裏跌倒哪裏爬起的勇氣,再次築起心中的聖殿。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3

讀了《教師的幸福人生》一書,仔細尋找着《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的亮點,才慢慢的被其吸引,尋找到幾個關鍵詞句:

1、幸福感悟:

幸福其實只是一種心境;幸福是一種獨特的內心感受,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一種體悟;幸福可以是一種平淡,能享受平淡的人便是享受着幸福的人;幸福源於一種心態,幸福是一種無形的、意味深長的東西,幸福是一種信仰,

2、 “教師的幸福”

教師的幸福是關涉到學校發展的一個核心話題,其幸福指數的高低突顯出教師生存狀態的好壞。

教師的真正意義的幸福最終必須迴歸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來!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淚水來滋潤。身影疲憊,額頭蒼老,當一切成爲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纔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3、拒絕倦怠。書中引用了蘇軾的“此生歸路愈茫然”的詞句表明了他迷茫;困惑的心境。不可否認,失志不俞的追求固然可貴,也深知“有志者、事竟成”的含義,但是在周而復始的工作中,當競爭、挑戰和壓力迎面襲來,當期望和落差不期而遇時,人便會覺得倦怠。做教師尤其感到如此。親眼目睹很多老師天天都有批不完的作業、天天都有不聽話的問題學生出現、天天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去處理,分身乏術。

而與此同時,每月、每天甚至每秒都有新的理念需要去學習,多如牛毛的培訓和考覈等待着我們去完成。

講不完的遇到公開課,對於我來說更是一次心靈的“戰役”,一次戰勝自己的“戰役”。我甚至一度非常懷疑和後悔爲什麼當初會考師範。但是每次面對純真可愛的孩子,我真的無話可說,我釋懷了,站在講臺上沒有任何多餘的想法,只是想盡可能的.把所學的知識教給他們,儘可能的把話說的規範些、嚴謹些,因爲,我知道,家長和孩子是多麼信 任老師,那麼多雙期盼的眼睛看着我們,或寄託、或嚮往、或渴求。

聯想自己的老師,治學非常嚴謹,孜孜不倦,培養一代一代國家的棟樑。而每次看到他們以自己的學生而驕傲時,我的精氣神就油然而生。他們是不能割捨的一份責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珍惜、我愛戴、我奮發、我進取。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4

這是一篇關於教師的幸福人生,教師專業成長,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的文章。對於教師該讀哪類書,肖教授也指出教師的閱讀既要廣泛,又要有意識地進行選擇,特別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搭配與多學科內容的融合,要與經典爲友,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肖教授始終提倡“我讀書我快樂”、“問渠那得清如許——呼喚書香校園”,提倡教師要通過閱讀來獲得通體性知識,以此獲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博的文化視野,“腹有詩書氣自華”,要通過閱讀讓教師成爲知識的真正擁有者和創造者。通過閱讀了解當今的教育形式,並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對於教師該讀哪類書,肖教授也指出教師的閱讀既要廣泛,又要有意識地進行選擇,特別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搭配與多學科內容的融合,做有思想的教師。同時,還要看一些兒童心理的書籍,瞭解當代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行爲習慣,以便更好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加的豐富,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回顧這二十年的教育教學,似乎一直忙忙碌碌於課堂教學、批改作業,每天都感覺自己在忙忙碌碌,給自己充電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職業倦怠讓我早就遠離了書本,日常教學工作幾乎就是靠着吃老本來完成,所謂的專業培訓離我們的實際工作太遙遠,往往起不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而感覺《教師的幸福人生和專業成長》講述的就是我們需要的,知識的獲得正是需要這類書籍的營養,指明瞭知識補充的方向,讓我們意識到了寫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撥開了以往教學工作中的不解之謎,真正起到了指導專業成長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有了教育教學的方向,讓我自己更加有了思想,爭取做新型的教師,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更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讓我們充分利用閒暇時光,充實自己,努力的多讀好書,從讀書中汲取營養,享受作爲教師的幸福人生。在教育教學中也帶領我們的學生在書海中遨遊,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享受讀書的樂趣。讓他們從小就用知識充實自己,使自己的視野越來越開闊。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5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這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的追求,也是普通教師的追求。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讀了肖川教授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中這一章節後,我深受啓發。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課堂教學中語言不嚴謹,缺少幽默感;與學生溝通時總是感覺到方法單一。與同事交往時,缺少交往藝術;對待孩子教育上缺少系統的方法……,看完肖川教授的這一段文章後,我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更加知道了知識結構對一個老師的必要性,因此,我先從剖析自己開始,來完成自己的職業構想:

首先,教學視野上缺少通識性知識的支撐,突破這一瓶頸的方法,就是接受肖川教授的建議:博覽羣書,兼收幷蓄,與經典爲友。正如肖川教授所說,一個專業化的教師,首先應當是一個一般科學文化的“繼承者”,能夠自如地應對一般性社會事務;應當是一個一般科學文化的“創新者”,能夠在學科知識的交叉衝突中尋找到突破口,創新、豐富和發展科學文化知識,還應當是一個活生生的“大教育者”,不僅能夠開展學科專業教育,而且能夠給予學生廣泛的人文影響。這是未來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也是提升內涵,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指數的源泉。

其次,“我的身份”不到位。讀了肖川教授的關於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後,我明白了:教師應對學科的基礎知識有廣泛而準確的理解,熟練掌握本學科相關的`技能、技巧;應對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尤其是相關點、相關性質、邏輯關係有基本的瞭解;應瞭解該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瞭解推動其發展的因素。只有這樣,教師在應對學科教學時才能方法科學,方式多樣。

“一隻桶的裝水量,取決於最差、最短的那塊桶塊”,我的最短的一塊在哪?讀了肖川教授的這一段文章後,我深知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對於老師知識結構的重要性,知學生所想,洞學生所思,查學生所趣,方知勁往哪裏使,力往哪裏出,勁、力怎樣出,才能得到最大效益。

行動着,美麗着,讓我們從這裏起步,發現教學中的樂趣,用小筆頭記錄這一個個閃光點,用教師的眼光去發現,用理性的眼光去敘事,用學者的眼光去加工,或許,屬於我們的幸福就這樣迎面撲來。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6

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對這些生性好動,個性各異的孩子的管理,幾乎成了老師們的一大難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每天總是被孩子們的“雞毛蒜皮”的瑣事所困擾,有時達到束手無策的地步。

讀了劉良華主編的《教師成長》的“教師的管理智慧”一節,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管理學生的門路——“愛”。

教師真心愛學生,學生纔會真心尊敬你,信賴你,把你當知己。教師愛學生不應有偏心,對優秀學生要愛;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愛;對思想、對生活有困難的學生也應加倍地去愛。在愛中樹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要用個人的魅力征服學生,這種人格魅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的。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爲每一個學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個學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但是,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爲,你得到的將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除了“愛”的`教育是不夠的,對學生的教育還要進行必要的“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的規矩就是班級的“法寶”,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有“法”可依,要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制度、有評價,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執“法”必嚴,即觸犯了規矩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立下規矩,以後不可再犯。玉不雕不成“器”,學生不管不成才。在班裏的每一個人只有遵循這些規章制度,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法”是班級管理的有效手段,而“情”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要重視“感情投資”,以情感人,學生才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國小班主任,要做到有愛心、細心和恆心。有愛心,我們班主任在感情上與他們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讓學生感到你的可親可敬而信任你。你才能瞭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和動態。有細心,班主任工作複雜瑣碎,往往事無鉅細,都要躬親,不但要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過問他們的生活瑣事,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全,稍有疏忽,就會出漏子。班主任要做到時時留心,事事在意,把不良現象消滅於萌芽狀態。有恆心,學生的品德,學習態度、習慣,衛生習慣等等的養成,都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有很大改變的,所以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教育工作不可能一勞永逸。學生有了缺點,經批評指出,他這次改正了,但下次可能還會重犯,總趨勢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但總會有起伏。所以班主任教育學生一定要做到不厭其煩,誨人不倦!

正確把握好“情”與“法”的尺度,才能在班級管理中游刃有餘,不斷的進步。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7

作爲一名新教師,在選擇閱讀書籍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從書架上拿了《教師成長密碼》這樣一本書。本書主要是蒐集了許多一線教師的成長案例,圍繞教師成長這一關鍵詞,教師圓桌對話,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從而發現教師成長的密碼。其中在“師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這一章節中,我尤其喜歡“做養馬的伯樂”這一篇文章,由此把其中的一些感悟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傳說中,天山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人們大多知道“伯樂相馬”,卻不知道伯樂的本職工作是“養馬”。

世人把對伯樂的關注全放在他養的是否是千里馬,他能否發現千里馬上;對馬的優劣評判標準也只有能否日行千里這一個標準上。這一現象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太相似了,社會要求教師是“伯樂”,培養出來的都是“千里馬”(即學習尖子);而很多教師也以培養“千里馬”(學習尖子)爲唯一目標。儘管千里馬極少,卻仍然按照千里馬的標準去養馬,造成的後果必然是絕大多數的普通馬“屈死於伯樂之手”。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如同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於表演;於學生來說,有的善於學習,有的善於創造,有的善於管理,有的善於勞動,有的善於體藝,當初那些在學校的所謂“問題生”畢業後卻成就一番事業,被邀請回母校做報告的事也不少見。所以教師不能扼殺和忽視學生的個性,不能把學生按照成績這一標準來分類,什麼樣的馬我們都要養,並且要根據不同的馬的需要,用不同的飼料和方法餵養,讓所有的.馬在將來都能夠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發揮它的價值。

因此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要努力去當好“養馬”的伯樂——不管什麼樣的馬都養並能因材施教的伯樂。

當好一名“養馬”的伯樂確實不容易。首先,教師要真正摒棄唯成績至上的評判標準,擺脫學校、社會、家長甚至教育主管部門以學生成績衡量學校好壞、教師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擺脫“虛名實利”的誘惑。其次,“養好馬”也要“善相馬”,知道每匹馬的脾氣、個性、愛好和特長,用發展的眼光有針對性的餵養,也就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標準,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得到尊重,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不要讓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爲“好學生”的陪讀者。在這裏“相馬”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的“養馬”,而不僅僅是挑出“千里馬”。再次,“養馬”重在“養”,即培養。看到學生有某方面的潛力,引導其向這個方向茁壯成長。

如果不以速度的標準定義千里馬——只要在不同領域能做出成績,我們就把它稱爲千里馬的話,那麼千里馬無處不在。

這樣一名“養馬”的伯樂才具有師德的最高境界。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8

《教師成長密碼》這本書圍繞“教師成長”這個關鍵詞,書中記錄了優秀的教師優秀文章,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他們在講故事,我在看,在思,同時也在心裏構思着屬於我和我的學生的故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從書中獲得的更多的是經驗,是方法。主要在於以下幾方面:

首先要學會學習。“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對於新教師的成長有着重要的意義,那將會大大縮短他們成長的路程,也爲激活教學思路,靈活處理教材與教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並能有效整合課堂教學各元素之間的'切適度。作爲新教師總會遇到些問題是自己不能解決的,而有時同事也無法給予相應的幫助,那就要通過學習來解決問題。每一個人一生都不可能走入同一條河流,人生也如此,不可能再重複自己的生活之路。

其次要尋求合作。現在是一個合作的社會,沒有合作就很難有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亦如此。新教師用積極的態度尋求同事的合作,與家長、學生的合作顯得很重要。“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的個性特點不同,特長各異,用合作的方式是取長補短,取長補長的最佳途徑。因此懂得向老教師虛心求教,借別人的經驗來成就自己。新教師彌補自己教學經驗不足的最好辦法就是向老教師“取經”,在各方面與他們多交流,吸取有益的看法和建議。再有就是多聽老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你在成功路上邁的步子更快捷,更堅定,更有力。

再次要善教學生。善教有多條原則和多種形式,但沒有一條原則是“講得越多越好”,也沒有一種形式是“灌”。教師整節課都自始至終講個不停,把學生的頭腦當容器,狠狠地灌,結果老師和學生都累死了,教學效果卻每況愈下,這種做法是新教師的普遍傾向。因此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採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即合理的教學設計去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裏快樂、高效的學習。另外教師面對學生做一個有心的人,用關心去打動學生,用愛心去點燃學生,用真心去感染學生。用心的去愛去教學生。

總而言之,想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必須在教學實踐上下功夫,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學會在實踐中探索未知,求得新知,用新知推動教學前進;不斷反思自己,通過反思提高教學水平。進入實驗國小,對學校一直是心存感激,源於學校對青年教師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有時候我們嘴裏叫着好辛苦好累,其實心理挺高興的,畢竟學校是爲了我們的專業成長負責,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機遇,渴望自己越來越優秀。作爲年輕教師,成長的道路雖然是辛苦了些,累了些,然而我的內心充滿了快樂,願意累並快樂着!因爲成長畢竟是我們自己的事!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39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我,自認爲成長的空間還很大,可是怎樣給自己確定一個有利的空間呢?自己又該如何給自己定位呢?……一系列的疑問油然而生!

在當今發達的社會,人們追求的多了,忽略的少了,而人們往往把最主要、最本質的東西忽略掉。當今的我們,大多數能夠成爲一名教師,剛開始追求的是能夠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而努力,讓自己衣食無憂;慢慢的演變爲能夠再更優越的環境中工作而努力;再後來就會被一些名利和利益衝昏頭。作爲一名教師,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嗎?

在讀了《教師成長密碼》一書後,讓我明白了好多。一些原先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遇到了,同時也給了我很好的解答。我看到了很多一線老師工作的真實寫照,也讀懂了這三尺講臺給他們帶來的魅力所在。這本書告訴我如何處理當今社會給我們所帶來的壓力、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對我來說一頭霧水的工作、告訴我如何能夠成爲學生的朋友、告訴我要想改變學生不一定是正當措施能夠解決的,有時候滿足一下學生小小的自尊心也是可以的……

首先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友焱老師寫的《做養馬的“伯樂”》,他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如同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既不善拉也不善跑的可能善表演;於學生來說,有的善於學習、有的善於管理、有的善於創造、有的善於勞動、有的善於體藝”,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老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個性而因材施教。要做到這點我們老師就要真正摒棄唯成績至上的評判標準,擺脫學校、社會、家長、教師甚至教育主管部門以學生成績衡量學生、學校的好壞和教師水平的高低。當然,這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一直再提,可是敢問能夠真正做到的有幾位呢?教師還是被無形的成績壓力所束縛,讓大家不得不一心的抓學生成績,而忽略了其實他們還有更爲閃光的一面。希望我們都能夠很快的重視這一點,發揮我們共同的特長,讓學生和教師能夠在快樂的環境中共同成長!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爲千里馬,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爲不管什麼樣的馬都養並能因材施教的伯樂!

其次就是劉祥老師的《我的祕密“武器”》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主要講了他成長的五大武器,可在這五大武器中第一件“眼皮淺”給我印象最深。“眼皮淺”的意思是說嫉妒心強,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在我以往的認識中,我總以爲這樣不好,會使自己變得很狹隘,可是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改變了這一看法,相反的它還能促進我們成長,讓我知道原來“嫉妒心”也是一種成長的動力。所以,今後我們就要努力拿別人的長處來促使自己成長,大家互相鼓勵,共同成長!

最後,讀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體會——作爲一名教師,我很幸福!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40

讀完《教師成長手冊》,心中感慨萬千,它不僅能使我們通過閱讀、對比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反思在教學、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激勵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還讓我體驗到了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愛與責任”的關係比重。

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在我看來,愛與責任是一種無聲的諾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也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我夢想自己能夠成爲一名有愛心、有智慧、有責任心,並且能夠得到孩子、家長以及同事們認可和喜愛的老師。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忙碌,但是,忙碌是充實的,因爲我能在忙碌中收穫許多。我開始了嶄新的一天。每一天都和一羣有着天使般純真可愛的孩子相處在一起,我們一起歡笑着、幸福着、成長着,讓我真正體會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有人說:“當一名幼兒教師,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玩玩鬧鬧,又沒有升學的壓力,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只要他們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就可以了。”其實並不是這樣,雖然我們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我們要像媽媽一樣,照顧好每一個孩子,給他們上課,和他們一起玩,陪他們吃飯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人生的道理。

我愛我的孩子們,對於孩子,我始終用一顆平等的心對待着他們,無論是乖巧聰明,還是調皮搗蛋,在我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是平等的,曾經問過很多人同樣的一個問題:你是喜歡那些乖巧聰明的孩子,還是那些整天給你“製造麻煩和惡作劇”的孩子呢?回答很顯然,那些乖巧聰明的孩子我們會在無形中多愛他們一切,因爲他們是那麼的讓我們省心。而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呢?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純潔的,愛調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作爲教師,就應該找準切入點,多賞識、多關愛他們一點。如果我們把那些“調皮的孩子”看成是與他人平等的人,就能夠理解,他們同樣也渴望老師的.表揚和關注。我們也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爲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對於原原,我想應該慢慢來,換一種目光來看這個孩子,換一種方式來和這個孩子溝通,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愛”與“責任”,二者其實是分不開的,“愛”是責任的體現,而“責任”是愛的化身。孩子們就像是一羣純淨無瑕的小天使,當他們得到片片真情後,同樣也會無私地把自己那一顆顆真摯純真的童心回報給我。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首先學會愛,我每天都和一羣快樂的天使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他們對我的愛,內心感到無比幸福和快樂。我無悔選擇做一名幼兒教師。愛孩子、關切孩子是我今生執著的追求。我願意用一顆最純真心培養未來祖國的花朵。幼苗是參天大樹的起點,小溪是大海的起點,磚瓦是高樓大廈的起點,愛是教育的起點。永恆地去堅持這樣一個真理吧:愛,是教育的起點!讓愛與責任成爲一個無聲的諾言。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41

作爲教師暑期必讀書目,《教師成長力修煉》是一部含金量非常高的作品,於是我迫不及待的拜讀了這本書。《教師成長力修煉》是劉波的第三部作品。與劉波前兩部作品相比,這部作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劉式”風格:簡約式的文字表述;傳記式的寫實內容;啓發式的思想洞見;引領式的實踐操作。同時,這部作品又是對前兩部作品的'綜合和超越,可以理解爲教師“教研力”“閱讀力”“成長力”三部曲。

在《教師成長力修煉》一書中,作者首先提出“找準自身的教育人生‘路線圖’”,也就是教師要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這是很有見地的。如果一個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都沒有清晰的規劃,又如何去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呢?那是否順利過了職稱評審關、評上“名師”等榮譽稱號,就可以宣告教師“自成長”大功告成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劉波看來,教師要在“路線圖”的引領下,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提高核心競爭力,做一個“反思性實踐者”,做一個“教育文化人”。

從操作層面看,作者用其自身以及諸多知名教育專家學者的經歷,從教學、德育、研究、閱讀、寫作、知識管理六個維度給出建議。在我看來,這些建議都很樸實,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也都能夠意識到,但實踐時普遍缺少持之以恆的信心和決心。比如在該書的第三部分,劉波提出要“做有技術含量的德育”,但不少老師死活都不願意做班主任,一些被逼無奈的老師做班主任則把自己定位爲“維持會長”的角色,連班會課都開不好,那就無從談起教師德育或者說管理能力的提升了。再比如,我們都明白教育閱讀對教師“自成長”的意義,但不少教師總是會以各種理由“拒絕”閱讀,不注重積累,到緊要關頭卻又在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此,作者也頗爲無奈地“幽默”了一把,他說,“很多教師寫文章的時候都會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名言,那麼,究竟有多少人認真閱讀過《給教師的建議》?”可見,教師的“自成長”不是不可爲,而是沒有盡力而爲。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曾引用一句格言:“幫助你自己吧,上帝亦會幫助你。”這與我國古代的勵志名言“自助者天助之”如出一轍。教師只有自己不斷自省成長、自覺成長、自助成長,才能自信成長,才能克服“本領恐慌”,才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作者看來,教師專業發展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且應該永不停歇。那麼如何才能讓“自成長”發生呢?除了外在的平臺搭建之外,“自成長”更應該是教師內心的一種自覺行爲。

《優秀教師成長之道》讀後感 篇42

在這個很忙碌的假期中,幾乎每一天都擠出了點時間,即便是在旅途中,飛機上、大巴上、火車上,我都會讀幾頁於漪老師主編的《教育魅力》這本書的。之所以從幾十本書目中選擇了這本書,是因爲連着兩年在上海培訓學習都聆聽過於漪老師的教誨,感受過這位教育前輩的思想滋養。每天幾分鐘的閱讀,更讓我覺得是在和於漪老師對話,也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書中有很多話是值得細細品讀的: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師,而是每個教師都要堅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求你去創造。教育的魅力是創造的魅力,是創造生命發展的魅力。

教師應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人,他對這個世界永遠有一種好奇,保持着發現的眼光,每逢遇到一個新的領域,他不是畏縮後退,而是積極地進入,去了解更多,包括他周圍的世界也要去發現。這樣的教師一定會讓學生感到很有魅力,因爲他經常會跟學生交流自己的研究和發現。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道德的引領者,思想的'啓迪者,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造者,教師不僅需要知道傳遞什麼知識,而且需要知道怎樣傳授知識,知道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師如果沒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怎麼能要求我們的學生呢?要使學生有文化,教師首先是文化人,從民族優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中吮吸養料,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感染學生,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以高尚情操薰陶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書育人方能如春風化雨,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教師,是一種職業,是一種專業,從事的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唯有創造,才能適應新世紀的新挑戰,創出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唯有創造,才能真正體現人生的價值,領悟教師的真諦。

教師的教育魅力中,形象魅力是表面的,初步的;情感魅力能使學生受感化;學識魅力能使學生真正信服;纔敢魅力則有利於凝聚學生;品格魅力既影響學生的品質,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品讀《教育魅力》,讓我認識到,教育魅力是一種使命,是一種擔當,更是一種精神。就如同於漪老師說的那樣,“生命與使命同行”。作爲教師,我應該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我的教育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引領着我的學生,散發恆久的光輝。因此,在工作之餘,更要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讓自己真正成爲有着人格和學術魅力的教育者,我的生命也將在三尺講臺上一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