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劍》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的求、寶、劍、急、號、慌、指、靠8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成語刻舟求劍的含義,培養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正確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使學生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成語刻舟求劍的含義。

難點:難點是學生對那個掉劍的人錯在哪裏的理解。

解決辦法:通過活動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課的難點、重點。

三、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啓發談話:同學們,你們讀過成語故事嗎?誰能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每個成語故事都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所以,多讀成語故事是很有好處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板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用以前學過的讀書方法自讀課文,要求:藉助拼音讀準,並記住每個生字的讀音,在課文中標明自然段。

2.檢查、認讀生字卡片,檢查字音識記效果;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初讀效果。

3.思考,回答:課文講的是什麼人?他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

(一個人坐船過江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寶劍的事。)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逐段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讀第一段。(提問)

(1)課文講的是什麼?

(2)他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

(一個人坐船過江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寶劍的事)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3)結合看圖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仔細觀察圖上人物的裝束,理解從前指的是古時候的意思。觀察坐船人掛在腰裏的劍鞘,聯想一不小心寶劍掉到江裏去了的情景。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第2自然段,提問:這一段主要講誰?他做了什麼?(引導學生先抓住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個人指誰?(引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一點兒也不着急是什麼意思?從哪兒看出他一點兒也不着急?

(2)(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動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個記號聯繫起來,體會一點兒也不着急的意思,並在看圖中理解船舷和記號的詞義。)指導學生體會那個人的心情,朗讀這一段。

3.讀第三段。

讓學生弄清這一段主要講的內容,然後再逐句理解。

(1)讀第一句,思考還不趕快撈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

(快點撈吧!趕快撈吧!)理解這句話表達的意思。

(2)讀第二句,思考有什麼用啊!是說有用,還是說沒有用?(沒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催促的語氣和急切的心情。

4.學第四段。(重點段)

(1)朗讀第四段,先把那個人不慌不忙說話的語氣讀出來,在朗讀中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

(2)掉劍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樣想的?

(3)準能把寶劍撈上來是什麼意思?(一定能把寶劍撈上來,表示很有把握。)

(4)這個人準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爲什麼?

使學生分析理解到:這劍是從正在行駛的船上掉到江裏的。船不斷向前移動,船上的記號就隨着船移動,這個記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後,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撈到的。

(5)想一想這個人錯在哪裏?

(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其思想方法上的錯誤,學習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正確方法)

5.討論:理解成語的含義,領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劍是什麼意思?

(2)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使學生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

(四)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分析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寶、劍、指這三個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組成,可以啓發學生利用學過的熟字,獨立認識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幾個字要做重點指導。

號:上下結構,上邊是口,下邊是橫、豎折折鉤。

慌:左右結構,左邊是豎心旁,右邊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邊是草字頭,中間是忙字的右半邊,下邊是撇、豎、豎彎鉤。

急:由?、彐、心三部分組成。彐第二筆不出頭。

靠:上下結構,告、非各佔一半。

(二)指導看拼音寫詞語。

(三)朗讀課文,指導背誦。

1.先讓學生看思考題背誦。

(1)有個人去幹什麼,一不小心,發生了什麼事?

(2)那個人心情怎樣?他做了什麼事?

(3)有人催他做什麼?

(4)那個人先怎樣?後說了什麼?

2.再去掉思考題背誦,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

2.正確翻譯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3.瞭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達的生活智慧。

教學預備

佈置預習

(1)自讀課文,明確字詞讀音。

(2)結合書下注釋,嘗試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模塊一:教學目標

老師出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刻舟求劍”,同學們應該都很熟悉這個故事。但是,當熟悉的情節用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寫出來的時候,同學們還有信心把文章理解清楚嗎?這節課就考考大家,看看同學們能不能運用上節課掌握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來理解這篇文言文。具體來說,就是能夠讀準字音和停頓PPT2讀準字音和停頓,正確翻譯文言字詞的意思。PPT2正確翻譯文言字詞的意思瞭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達的生活智慧。PPT2瞭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達的生活智慧。

模塊二:疏通課文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把文章讀順暢。下面老師就爲同學們朗讀課文,同學們注意文中字詞的讀音。

PPT3遽(jù)、契(qì)、乎(hū)。請同學們參看書下注釋,理解這字詞的意思。“遽”是立刻的意思;“契”是刻的意思;“乎”是一個特殊的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通常表示疑問語氣。PPT3立刻;刻;嗎

老師在這裏給同學們強調一下“契”這個字。“契”在我們現代漢語裏是“契約”的意思,PPT3契約但在這篇文章裏“契”卻是“刻”的意思。同學們可以發現,“契”的字形並沒有變,字義卻有了不小的差別。古漢語中有大量字詞,古代和今天的字形相同,但是意義用法卻不相同,這樣的自此現象叫做“古今異義”。PPT3古今異義:字形相同,字義變化。

老師再把文章讀一遍,請同學們注意老師在朗讀中表現的停頓。

PPT4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在老師朗讀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在文章中標註出停頓來了。老師從文中選取了兩個句子,分別請一位同學讀讀看,該表現出怎樣的停頓?

PPT5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爲什麼要這樣來讀?請兩位同學來說說理由。

“楚人”是人物;“涉江”是楚人所做事情。“劍”是事物;“舟中”是劍起初的位置;“墜於水”是劍的去向。句子內容的不同層次,在朗讀中就要以適當的停頓來表現。所謂“適當”,就是上一節課給同學們強調過的“意斷氣不斷”。老師再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兩個句子,大家聽聽他們讀出了文言文語句的舒緩、流暢嗎?

請同學們一起讀課文,注意體會準確讀音和正確的停頓。(點評齊讀,如效果不理想,可進一步指導並再次齊讀。)

模塊三:翻譯課文

剛上課的時候老師就說,這是同學們很熟悉的故事。接下來,老師想換一種方法來幫大家回顧這個故事。PPT6播放動畫片《刻舟求劍》

短片看完了,請一位同學給我們大家複述一下《刻舟求劍》的故事情節。(只複述故事情節,不要求學生闡明寓意)

重溫“刻舟求劍”的故事之後,同學們翻譯文章的難度就小多了。我們可以依據已經知道的情節來推知文中難懂的字詞,也就是運用我們前面教過的“上下文推知”。當然,還有另外兩種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直接翻譯”和“組詞推敲”。PPT7上下文推知、直接翻譯、組詞推敲

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PPT7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同學們在翻譯的時候,已經能夠的運用組詞和上下文聯繫的方法來理解字詞。這其中有三個詞我們要關注。

“自”,在《鄭人買履》中我們學到過“先自度其足”,那時候的“自”是自己的意思。PPT8先自度其足,自己而在本文中“自”是“從”的意思,PPT8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從表示劍是從舟上掉下來的。像這樣的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語句或者文章裏出現不同的意思,叫做“一詞多義”。PPT8一詞多義:同一字詞,不同詞義。“墜”,如果按照直譯來看的話,應該是下落的意思。如果我們聯繫劍從舟上掉入水中的情況來看,就應該作爲“掉落”來理解。“求”如果我們用組詞推敲來理解,就會出現,尋求、追求這樣的意思。如果我們聯繫是要找尋水中的寶劍,那就應該把“求”理解成“撈取”。PPT9自:從;墜:下落-掉落;求:尋求、追求-撈取。

這就提醒我們,在文言文翻譯時,要重視上下文的意思通順,無論是直接翻譯還是組詞推敲,都要符合上下文需要的意思。

模塊四:理解內容

讀準了字音和停頓,翻譯了文章,我們再朗讀課文的話就應該更加流暢了。請同學們朗讀課文。

同學們,這篇文章好像並沒有把故事寫完,“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大家覺得楚人下水之後,能撈到自己的劍嗎?PPT10楚人能撈到自己的劍嗎?同學們都認爲不能。那就請大家用文中的語句來說說楚人不能撈到劍的原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PPT10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同學們都發現楚人撈不到劍的原因了,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楚人在刻舟的時候覺得自己能撈到劍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文中楚人的描寫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看他立刻在船上刻下記號,還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PPT10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他的行動多麼迅速,語氣也很堅定,他以爲自己一定能從船身標記的地方找到劍。他爲什麼會這麼想呢?請同學們看一看《刻舟求劍》前傳。PPT11從前有一個楚國人,有一天他和妹妹在山上練習劍法時,不慎將劍掉入山下,他要去找劍,可是天色已晚。妹妹勸說道:“我在你掉劍的地方做個標記,明天上山再來找肯定能找到那把劍。”第二天,他果然找到了那把劍。原來,楚人曾經遇到過丟劍的事情,正是在山上做了記號才找回了劍。PPT12刻山求劍-成功;刻舟求劍-失敗那麼,爲什麼這一次沒有成功?PPT12情況發生了變化。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PPT13楚人之“惑”楚人究竟“惑”在哪裏?PPT13沒有注意事情的變化,一味照搬以往的做法那麼,從楚人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PPT13隨客觀事物變化而變化,不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

模塊五:文言現象歸納

學習了兩篇短小的文言文,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朗讀是我們走進文言文的有效途徑,讀準字音、節奏;讀懂文章內容;讀出文章內涵,甚至讀出文采都需要朗讀來體會。PPT14讀準字音、節奏;讀懂內容;讀出內涵,讀出文采翻譯文言文也有法可依,“直接翻譯、組詞推敲、上下文推知”。PPT14直接翻譯、組詞推敲、上下文推知

當一篇文言文讀通讀懂之後,我們的學習任務還並沒有結束。老師在上一節課開始的時候就說過,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讀起來不太容易。想要讀通讀懂更多的文言文,我們就必須勤於積累。這種文言文學習的積累,主要集中在字詞方面,也就是實詞和虛詞的積累。下面,老師就以《古代寓言兩則》爲例,給同學們介紹實詞、虛詞積累的辦法。

對於實詞,我們主要關注這樣的四種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PPT15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在《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兩則寓言當中,我們學到了哪些通假字?

“坐”和“反”。PPT16坐、反在具體歸納時,每種字詞現象都有固定的格式,比如通假字就應該這樣歸納。坐:“坐”同“座”,座椅。PPT16坐:“坐”同“座”,座椅。同學們注意,通假字的歸納既要明確通假字,更要指出本字,並將通假字的意思解釋出來。請大家仿照老師的方法,把“反”字的通假現象做個歸納。PPT16反:“反”同“返”,返回。

通假字是實詞歸納中最重要的一種,接下來就是古今異義。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們就重點講過,兩則寓言故事中的古今異義是“契”字。PPT17契如何歸納呢?請同學們注意看老師的示範。契:古義,刻;今義,契約。PPT17契:古義,刻;今義,契約。歸納重要把古義和今義的差別清楚的呈現出來。

一詞多義主要指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個字詞出現了不同的解釋。這兩則寓言中有一詞多義嗎?“度”和“自”PPT18度、自

一詞多義的歸納和前幾種稍有不同,因爲是同一個字詞所表現的不同解釋,爲了明確不同的詞義,需要我們把例句也整理出來。比如“度”,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PPT18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

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方法,歸納“自”的一詞多義。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墜於水,從。PPT18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墜於水,從。

詞類活用是一類很特殊的實詞現象。詞類就是詞性,這裏歸納的就是同一字詞在古今運用中的詞性差異。這兩則寓言的學習中,我們就碰到了一個此類活動,度,名詞作動詞,衡量。PPT18度,名詞作動詞,衡量。

從剛剛的歸納可以看出,實詞的整理主要關注詞義和詞性的變化。而虛詞並沒有固定的詞義,所以歸納時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用法”,也就是虛詞在具體句子中發揮的作用。老師給大家做個示範,之:置之後坐,代詞,代尺寸。至之市,語氣助詞,不譯。而忘操之,代詞,代尺寸。反歸取之,代詞,代尺寸。何不試之以足,代詞,代鞋子。PPT19之:置之後坐,代詞,代尺寸。至之市,語氣助詞,不譯。而忘操之,代詞,代尺寸。反歸取之,代詞,代尺寸。何不試之以足,代詞,代鞋子。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方法,歸納兩則寓言中出現過的“其”、“而”、“以”和“於”。

PPT20其:先自度其足,代詞,代鄭人。而,而置之後坐,連詞,表承接。而劍不行,連詞,錶轉折。以,何不試之以足,介詞,用。於,自舟中墜於水,介詞,到。

如此細緻的將實詞、虛詞歸納出來,我們就能夠掌握《古代寓言兩則》中主要的文言現象了。長期堅持在每篇文言文學習之後,都做這樣的整理。隨着學習的課文變多了,我們自己積累的文言現象也會越來越完備。慢慢的,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就能做到見怪不怪、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自己輕鬆的讀通讀懂文言文了。

模塊六:拓展延伸

今天才是我們國中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也才做了一點初步的積累。但是,這兩則寓言中掌握的文言現象,積累的文言字詞,就已經可以幫助我們自己來讀文言文了。下面我們就通過一篇課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來檢驗大家學習的情況。

PPT17楚人有鬻①盾與矛者,譽②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③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應也。夫⑥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①鬻(yù):賣。②譽:誇耀。③陷:攻破。這裏是穿的意思。④或:有的人。⑤弗:不。⑥夫:句首發語詞,表示發表議論,表述觀點。

這其實同學們很熟悉的一則寓言故事,相信對情節的熟悉可以幫助大家讀懂文章的意思。請同學們自讀這篇文言文,小組討論,疏通文章內容。

下面我們通過一些討論題,來檢驗同學們有沒有讀懂這篇文章。

PPT181、爲文章取一個合適的名字。(自相矛盾)

PPT18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堅(堅固)、應(回答)、世(世間)、立(存在)。

PPT193、下列句子中與“吾矛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D)

A.而置之後坐(代詞,代尺寸) B.至之市(語氣助詞,不譯)

C.入水求之(代詞,代劍) D.不陷之矛(結構助詞,的)

PPT204、翻譯句子:⑴楚人有鬻盾與矛者(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⑵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我的矛很尖銳,沒有刺不破的東西)

PPT215、這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說話做事要前後一致,不能出現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

老師出鏡:同學們,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學習了《古代寓言兩則》。這是我們在國中階段學習的第一課文言文。一個良好的開頭,能夠讓我們今後更加自如的學習文言文,所以兩節課的學習當中,我們特別重視了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探討。學習《鄭人買履》,我們重點探討了用朗讀來指導我們理解課文的方法,並且初步掌握了三種文言字詞理解的辦法。學習《刻舟求劍》,同學們獨立運用“直接翻譯、組詞推敲、上下文推知”的辦法理解文章內容,有了寶貴的成功體驗。學習《刻舟求劍》掌握了文言字詞歸納積累的方法。在今後的文言文學習中,我們遇到的重點字詞都要及時的進行整理,形成系統的文言文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越來越自如的學習文言文,讀通讀懂更多流傳千古的佳作名篇。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刻舟求劍”這個成語的含義,理解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和掌握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背誦課文。

4、寫話練習。用一段話寫出在學雷鋒活動中做的一件事。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

2、理解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

教學難點

寫話練習。

教學準備

投影片一張、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內容:初學生字,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講:第八課講的是古時候稱象的故事,你們還喜歡學故事嗎?請大家一起來學習。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新詞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3)標出小段。

三、認讀生字,解答疑難(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學生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寶劍掉到哪裏去了?

2、提問:這個人的寶劍是怎麼掉進江裏的?讀課文回答。“不小心”是什麼意思?再讀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語氣讀讀。

過渡:那個人是怎麼做的呢?他爲什麼這樣做?

3、讀第二段,回答問題(①一點兒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記號。③他想記住掉劍的地方,撈上寶劍?)

4、指導看插圖,說清圖意。

5、小聲讀3~4段,思考:當有人問他,他是怎麼回答的?

(1)提問:“有人”指的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要問?每句話是什麼意思”應該怎麼讀,誰來讀讀看?

(2)教師示範。學生練讀,指名讀。第一句要讀出着急的語氣。兩句話既要讀出不理解的語氣,而且還要讀出不贊同的口氣。

(3)理解詞語“不慌不忙”的意思。他爲什麼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語氣讀讀那個人的話。

(5)提問:按照那個人說的辦法,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爲什麼?(展開討論)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掛圖)讓學生看明白:船一移動,船的位置就變了,在船上的記號的位置也跟着變了,那個人只記住劍從船弦掉下去的位置,並不是劍掉在水裏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後,從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撈到劍。

五、揭示課題,析字悟意

1、讓同學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六、總結談話,啓發聯想

1、分組討論。

①那個人等船靠岸後撈到劍了嗎?

②他沒撈到劍會說什麼?

③別人可能又會說什麼?

2、提問

①你認爲那個人錯在哪裏?

②學完寓言以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教學內容:學習本課7個生字,練習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

二、自學生字,要求重點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體學習,掌握字形,弄懂字義

1、檢查個人學習情況。

(1)指定認讀。

(2)開展競賽認讀。

2、開展互教法。(學生自由領生字,教給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寶”,“玉”字上面加個“宀”頭。寶劍:古時候指稀有珍貴,所以是“宀”頭。

“撈”,“勞”字加個“扌”旁,“撈”東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師幫助分析重點字形。(筆畫多和易錯的)

劍:右邊是“臉”的左半部,最後一筆橫變成提,右邊是“刂”旁。

“急”,上下結構,上面是,中間是彐,下面是“心”底。因爲心裏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號”,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口,下邊是橫,豎折折鉤,注意最後一筆不要穿過橫。

“慌”,指心裏慌,所以左邊是“忄”旁,右邊分爲上中下,上面是草字頭,中間是“忙”的右半邊,下邊是。要寫緊湊些,可與熟字“流”區別異同點。

4、擴詞練習,豐富詞彙。

5、邊講邊理解詞語:

“寶劍”:原指稀有珍貴的劍,後來泛指一般的劍。

“不慌不忙”:心裏很沉着,不着急。

四、鞏固複習生字詞

1、看音寫詞語。

2、猜字謎。

3、抄寫生字。

五、作業

1、寫生字。

2、練習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教學內容:

(1)指導背誦課文。

(2)寫話練習

教學過程

一、指導背誦課文

1、教給背誦方法。

(1)根據內容,想聯繫。

(2)參看插圖,抓事態。

(3)讀完一段,練習一段。

(4)反覆練習,記得牢。

2、可採用多種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齊背、領背等)

二、寫話練習

1、讀寫話要求。

2、回憶在學雷鋒活動中參加了什麼活動,做了什麼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師講明寫作要點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話寫出來。

三、作業:把寫出的一段話讀給家長聽。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生字詞。進一步鞏固學生田字格的書寫,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懂得“刻舟求劍”的含義,懂得寓言的寓意。

2、教學難點:理解“刻舟求劍”的含義,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解題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寓言故事嗎?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學生交流)。

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寄託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說話包含着某種意思。“則”在這裏是一個量詞,表示篇數。“二則”就是兩篇。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新詞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說一說你怎麼記住這些字的

3、利用課件指導書寫“掏”和“催”(要領:掏字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注意橫中線的“一”;催字也要注意豎中線的“亅”

4、學生練習寫兩個。

四、學習第一則寓言《刻舟求劍》

(一)板題,解題。

1.啓發談話:學完了生字,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刻舟求劍》。

師邊書寫課題邊強調:看清“求”的第三、四筆,“劍”’的第七筆。學生跟着書空題目

2.質疑課題:看着課題,你有哪些問題呢?

(二)看課文視頻,整體感知。

思考,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創設情境,品詞析局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①齊讀本段。

②思考: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是什麼?

用換詞法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時疏忽),用“一不小心”說句子。

③指導朗讀:讀出意外、惋惜的語氣。指明讀、自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寶劍掉進水裏,讓人多着急啊,那個人會怎樣做呢?

②用“因爲?所以?”的.句式來說說這個人爲什麼一點兒也不着急。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慢,拖長音,指導學生體會那個人一點也不着急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明讀,思考:

別人說這話時心情怎樣?(十分着急)。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爲什麼?同桌討論,並請代表彙報發言。(“催”說明他心裏很急,說話又快又大聲。“趕快”強調要快,不然就來不及了,撈不着了。句末的“!”強調刻記號是沒有用的,要馬上撈。)

②齊讀讀第1句,思考:“還不”能去掉嗎?爲什麼?

不能,去掉就沒有不理解和批評的意味了。

③指明讀第2句,思考:“在船舷上刻記號有什麼用啊!”這是一個什麼句式?還可以怎麼說?你覺得哪種說法語氣更堅決,心情更急切?

④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催促的語氣和急切的心倩。(自由讀、指明讀,齊讀)

4.學習第四自然段。(重點段)

(1)指明讀第四段。

思考:別人都替他急,而那個人卻不急。課文用那個詞語來形容?

(2)學習“不慌不忙”。(結合“慌”和“忙”的左旁來理解詞意)

思考:那個人不慌不忙,他心裏是怎麼想的?說明什麼?用“不慌不忙”的語氣練讀那個人說的話。

(3)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催促的語氣和急切的心倩。(自由讀、指明讀,齊讀)

(4)分角色對讀三四自然段.

(5)他能把劍撈上來嗎?爲什麼?怎麼做才能撈着寶劍呢?

(五)揭示課題,析字悟意

1、讓同學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3、想一想,這個人錯在哪裏?這則寓言比喻什麼?

4、學了這則寓言以後,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使學生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

(六)小結:

今天我們積累了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它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通過這個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生答)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五、作業:學生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刻舟求劍

寶劍不動船在動

用變化的眼光處理問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劍、舷、號、催、準”5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劍的寓意。

學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學生在國小階段所見不多,因此,教會孩子讀古文的方法,即是爲孩子們今後學習古文推開一扇窗,鋪開一條道路。三年級時,學生雖已經初步接觸過古文,但要想真正讀懂這篇文章仍有一定難度。,誦讀文章時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駕駛示範朗讀使學生整體掌握文章內容,特別是朗讀的停頓,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明白求劍人的想法錯在哪裏,從而體會課文中要說明的道理:諷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變通的人。

教學準備:

錄音文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1)啓發談話:同學們,你們讀過成語故事嗎?讀過哪些成語故事呢?學生講完後師述:每個成語故事都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板書課題

(二)新授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題,請同學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刻舟求劍”的字面意思。(出示課件)刻舟求劍:指的是在小船上刻個記號,再從刻着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寶劍。師述:那麼這個成語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大家認真聽故事。

2)聽課文錄音(課件出示要求)要求學生輕聲跟讀,注意故事中人的語氣,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記號,標出自然段。

3)檢查生字的讀音(出示課件)現在老師要檢查一下剛剛大家聽故事聽得怎麼樣。老師請一個同學來讀出這些詞語。師糾音。再全班齊讀。

4)課件出示生字中易錯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導書寫。大家已經標出了課文中的生字,請大家再仔細觀察每個字的寫法。注意把字寫規範。

6)師:下面請同學們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分別是什麼?

(三)活動(探究課文,感悟文義)

1)請一名學生回答上面問題。並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寫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句子。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自然段。提問:這個人寶劍掉

到江裏後他是怎樣的神情?(一點也不着急)你從課文哪句話可以看出來?學生讀出句子。船舷是什麼意思?船兩邊的木沿上。

3)提問:那麼這個人寶劍掉了,別人是怎樣說的?請一個同學回答。有人催他:“還不趕快撈!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麼用啊?”

4)提問:那麼這句話可以看出旁邊的人怎樣的心情?着急。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讀出什麼樣的語氣?請一名學生讀出着急的語氣。

5)學習第四自然段。這個人的寶劍掉了,別人很着急,而他反而只在船舷上做了個記號。這是爲什麼呢?請大家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來找出答案。注意讓學生讀出那個人不慌不忙的語氣,使學生理解“不慌不忙”這個詞語的意思。不慌不忙是指不慌忙不着急的意思。

師:大家看到文中出現了兩個“這兒”這兩個“這兒”指的是哪裏呢?那個人認爲指的是同一個地方,也就是船舷做了記號的地方。其實船已經到岸了,那還是同一個地方嗎?不是。

6)這個故事我們已經讀完了,你們想一想:這個人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爲什麼?(課件出示圖片)

(四)練習(討論交流,悟出寓意)

1)學生討論最後那個人最後沒有把劍撈上來,他錯在哪裏?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2)現在再請同學們說說學了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呢?學生回答,老師補充: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五)測試:師述:這則成語故事我們就學完了,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你能不能把這個道理背誦給大家聽呢?

(六)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刻舟求劍》。

2、把這個故事說給同學聽。

3、續寫《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6

一、設計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國小教學中的難點。《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努力爲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課堂上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容,之後再合作譯文,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最後合作彙報,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紮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刻舟求劍》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八冊第六單元的21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課文只有53個字,雖文字淺顯但蘊含了一個大的道理。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注意情況變化,不會靈活處理問題的人。在課文的引入中通過對學生已積累的寓言故事的回憶,將已有的知識喚醒,強調用看註釋、結合資料,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學習文言文。同時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點。

學情分析:

1.學生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過兩篇古文《濫竽充數》和《狐假虎威》,對這種純文言文體裁的文章並不是太陌生。

2.學生對文言文中字音字義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誦讀文章時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通過示範朗讀使學生整體掌握文章內容,特別是朗讀的停頓,培養學生的語感。

3.在教學中應運用看註釋,觀插圖,查字典,找資料等方法學習文言文,注意培養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法的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的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使學生對故事蘊含的道理有一個大概的把握,並用言語說出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並能聯繫生活中的事件來進行故事道理的現實生活映射使課堂與生活相結合。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涉、遽、契、吾、墜、亦

2.能夠熟練地朗讀背誦課文。

3.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則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4.理解寓言的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懂得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五、主要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上學期我們學過了兩則寓言故事,同學們還記得嗎?找學生背誦並說明兩則寓言要告訴給我們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新的寓言《刻舟求劍》。

【本段導入語有舊知識導入法、談話激趣法。通過對學過的寓言故事《回憶,加深學生對"寓言"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初步學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利用註釋和所查資料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1)看拼音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新詞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3)標出文章有幾句話。

2、整體把握全文大意

①學生試讀課文,通過學生試讀課文發現並糾正難度易錯的字和句子。

②教師範讀,糾正字音,解釋字義,示範斷句。

③齊讀課文。(“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主線,應注意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朗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並採用幻燈片出示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和易讀錯的字。字音字形的處理過程穿插在讀文的過程中,選擇學生朗讀時注意兼顧好中差三類學生都有涉及。接下來教師示範朗讀,提示朗讀中學要注意的地方,如讀文停頓。再由學生齊讀文章,進一步鞏固,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

(三)深入學文,情感提升

1、合作解疑

在小組裏提出自己不懂的字和句子,互相解疑。教師巡視後學生提出在小組裏仍未解決的問題予以指導和解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看註釋和查詢工具書的方法使初步理解文意,在小組裏相互質疑解疑,鍛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通過巡視做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惑。】

2、分析課文

(1)寶劍掉到河裏後,“那個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用原文回答)

(2)“那個人”能找到寶劍嗎?爲什麼?

(3)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這個人找到寶劍?

3、情感昇華

(1)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故事。

(2)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課件出示:做人做事不能不考慮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死板的做事,要機敏靈活,隨機應變。

⑤你是怎樣看待刻舟求劍這件事的?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

【設計意圖:本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刻舟"、"求劍"來設計,也就是抓住故事中的"那個人"不小心把寶劍掉到江裏後,他的一系列做法和想法着手,幫助學生理解:寶劍從正在行駛的船上掉到江裏,船不停地向前移動,刻的記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後,還從船上刻的地方跳到水裏撈劍,是不可能撈到的。在學生回答"那個人"能不能找到寶劍問題時,採用電教媒體"演示船移動,而寶劍卻不能移動",幫助學生理解。瞭解並且說出文章所蘊含的道理是什麼,真正的把文章學習透徹。】

六、本次教學設計與以往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簡練,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償試創新:

1、強化朗讀

組織學生朗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選擇學生朗讀時注意兼顧好中差三類學生都有涉及。教師示範朗讀,提示朗讀中學要注意的地方,如讀文停頓。再由學生齊讀文章,進一步鞏固,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

2、討論習文

通過課下注釋和查詢工具書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意,並且對同桌說一說,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巡視中做適當的指導。

3、揭示寓意

文章的學習到了尾聲,通過多次的讀文,老師的講解和小組的討論,能夠了解並且說出文章所蘊含的道理是什麼,真正的把文章學習透徹。

總之,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國小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應指導國小生好好學習文言文,學好文言文,使文言文這一中國古代文學瑰寶不致因時空的久遠而褪色。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獨立識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讀文。

3. 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蘊含的道理。(教學重、難點)

4. 滲透古文學習的方法。(重點)

教學準備:幻燈片 船和劍的貼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雖小,但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大道理,我們把這種故事稱作?

生:寓言

板書:寓言,提示“寓”字。

生書空,說筆順

2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劍,出示課題。

生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

1 翻書P56,看看《刻舟求劍》是出自哪兒?

生彙報

(PPT出示)師簡介《呂氏春秋》

2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篇出自《呂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請同學們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常所學習的課文有何不同?課文由哪兩部分組成?

生:本文分爲古文和譯文兩部分

師:這兩部分有什麼關係?請同學們結合“譯文”這個詞語來分析。

生舉手作答

3 師:古文是古人的表達方式,譯文是我們現代人的表達方式。因此,如果我們單看古文的話,不太好理解。今天,我們就結合譯文,來重點學習這種不太好理解的古文。學習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板書:方法)

師:學習古文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讀準字音(板書:讀準),現在,就請同學們自讀古文部分,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

生自讀課文

4 師:剛纔老師看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現在就來考考你們。

PPT出示:遽、契,考察音準。(全班一起跟着小老師讀)

5 師:這兩個字都會認了,那麼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讀正確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全文)

生齊讀古文(重點關注:音準,發現有錯,及時正音)(注:正音後帶到句子中讀一讀)

6 要讀好古文,除了讀準字音,還必須能正確斷句,這樣才能將古文讀通(板書:讀通)。而要做到正確斷好每一句,就必須理解古文每句話的意思,才能做到。現在,先請同學們標一標古文有幾句話。

生:3句

師:觀察譯文有幾句話?

生:3句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漁歌對唱PPT(遊戲規則:1、2組讀古文;3、4組讀譯文,1、2組讀一句古文,3、4組讀一句譯文)

師:讀完後,你發現古文和譯文每一句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一一對應

7 師:通過漁歌對唱,我們知道了古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但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也比較難懂。(PPT出示)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古文中比較難懂的字圈出來,並結合譯文,找到它的意思,批註在書上。

生自讀,批註

師:剛纔老師看同學們都在認真的讀,認真的做批註。那麼,這幾個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嗎?

PPT出示遽、契、惑,考察字意。

師:除了這三個字以外,古文中還反覆出現了我們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將它們圈出來。

生自讀,批註

師:“其”在古文中出現了幾次?“之”在古文中又出現了幾次?

生彙報

師:看來我們平常不常用的字在古文中經常出現。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兩句話中的“其”和“之”。我們先來讀一讀這兩句話(PPT出示)

師:這兩句話中的“其”、“之”分別是什麼意思呢?自己先結合譯文相對應的句子找一找它們的意思。然後舉手回答

生批註、舉手回答

8 師:剛纔通過對照法,我們已經知道了古文的意思。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古文的意思,嘗試着給古文斷句。

生嘗試着給古文斷句

9 師:老師也根據古文的意思,嘗試着給古文斷句(PPT出示全文,帶停頓線)請同學們認真聽一聽老師是怎樣讀的。

師範讀、生傾聽

師:剛纔同學們都認真地聽了老師讀,下面老師也想聽一聽你們讀的怎樣。

生齊讀

10 剛纔聽了同學們的讀,令老師很欣喜的是同學們都能讀準字音,並正確的斷句了。但學習古文,僅僅只到達這一步還不夠,還必須將古文讀懂(板書:讀懂)

11 自讀本文,按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生自讀,舉手彙報。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楚人不慎將劍墜於水中,他採用刻舟求劍的方法尋劍,結果沒能找到劍的故事。

 三 深入研讀

1 你從古文中的哪一句話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生:劍墜於水(板書)

師:誰來說一說“劍墜於水”什麼意思?

生說意思,師貼板畫

2 師: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東西不小心掉進了水裏,你的心情會是怎樣?你會怎樣做?

生思考作答

師:楚人又是怎樣做的呢?用古文中的話說一說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PPT出示) 生齊讀

師:他遽契其舟,他在刻舟(板書:刻舟)爲的是等船停下來後,能夠從刻舟的地方,尋求到自己的劍(板書:求劍)

師:楚人之所以用這種方法尋求自己的劍,當時他的心裏可能是怎麼想到呢?

生說楚人心理活動

師:帶着你的體會來讀一讀楚人所說的話

生感情朗讀

3 師:你認爲他採用刻舟求劍的辦法能夠找到劍嗎?請用書上的句子告訴楚人不能找到劍的原因。

生: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PPT出示此句)(板書:舟已行 劍不行)

師請一名生上臺用貼畫演示這句古文。

(生貼,師讀,貼完後,師指貼畫,全班齊讀)

師:舟已行矣,而劍不行。等船停下來後 ,船和劍的位子就發生了?

生:變化

師:可楚人意識到這變化沒有?

生:沒有

師:他沒有看到事物發生的變化,難怪他找不到自己的劍。你對楚人的做法有什麼看法?帶着你的體會讀最後一句。(PPT出示此句)

生帶着諷刺、嘲笑的語氣讀最後一句(重點關注:是否感情朗讀)

4 師:學了這個寓言後,相信每個同學都得到了一些啓示,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生思考作答

師:這個就是這個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四 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個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講究方法,同時,我們也學到了學習古文的方法(指板書,總結),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正板書:

寓言

刻舟求劍

劍墜於水——刻舟 舟已行

求劍 劍不行

副板書:

方法:讀準—讀通—讀懂

 反思:

《刻舟求劍》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於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於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爲,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爲“會學”。這樣纔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彙報課,我特別重視對於學生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教給了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說,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最後,特別感謝爲我這堂課出謀劃策,給予我細心指導的各位老師!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求、劍、寶、催、靠這5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問題。

4、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使學生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

2、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3、那個人爲什麼撈不到寶劍?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板書課題,放課文錄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l)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自學生字,記住每個生字的讀音。

(3)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檢查初讀課文的效果。

(l)認讀生字詞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聽辨字音讀得是否正確。

3、再讀課文,思考、回答:課文講的是什麼人?他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仔細觀察圖上人物的裝束:從圖上看,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從前是什麼意思?聯想一不小心寶劍掉進江裏去了的情景。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本自然段。

2、學習第2自然段:

(1)自由讀第2自然段,回答:這個人在寶劍掉到江裏去了後是怎樣的神情?(一點兒也不着急)

(2)從哪兒看出他一點兒也不着急?(指名讀句子)看圖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記住寶劍是從船舷上刻了記號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因爲所以的句式來說說這個人爲什麼一點兒也不着急。

(5)指導學生體會那個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3、學習第3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什麼?

(2)讀第1句,思考:還不趕快撈!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快點撈吧!或趕快撈吧!)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旁邊的人怎樣的心情?(替他着急。)

(3)讀第2句,思考:有什麼用啊!是說有用,還是說沒有用?(沒有用。)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你覺得哪種說法語氣更堅決,心情更急切?

(4)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催促的語氣和急切的心倩。

4、學習第4自然段: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4自然段,讀出那個人不慌不忙說話的語氣,使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不慌不忙這個詞語的意思。

(2)掉劍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樣想的?

(3)準能把寶劍撈上來是什麼意思?(一定能把寶劍撈上來,表示很有把握。)

(4)這個人難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爲什麼?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理解到:因爲寶劍是從正在行駛的船上掉到江裏,船在不斷地向前移動,船上的記號就隨着船移動,刻記號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劍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後,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撈到劍的。)

出示:刻舟求劍故事的動畫。

(5)想一想,這個人錯在哪裏?

(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其思想方法上的錯誤,學習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正確方法。)

5、討論:理解成語的含義,領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劍是什麼意思?

(2)學了這則寓言以後,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使學生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

(四)指導朗讀(讀全文)

在讀中體會那個掉劍人和同船人的神態、表情及語氣,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要着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讀出那個人一點兒也不着急的語氣。第三、四自然段的對話,可分角色練習朗讀,要讀出同船的人催他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五)啓發想象

1、船靠岸以後,那個人是怎樣從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劍的?

2、他沒撈到劍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3、一起坐船過江的人看到他沒撈到劍可能又說些什麼?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指導講故事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先說說每段的主要意思。

2、教師接下面的問題引讀課文。

(1)有個人去幹什麼?一不小心發生了什麼事?

(2)那個人心情怎樣?他做了什麼?

(3)有人催他做什麼?

(4)那個人神態怎樣?還說了什麼?

3、學生用自己的話試講故事。

4、佈置學生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二)分析識記字形,指導書寫練習

1、學生自學生字,分析字形。

2、交流識記字形的方法。

(1)寶、劍、靠三個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兩個熟字組成的,可以利用學過的熟字識記字形。

(2)求是球的一部分。

(3)重點指導:

催:右下與難比較。

靠:上下結構,告、非各佔一半。

求:共七畫,與水的寫法不同,第三筆是點,第四筆是提,不要把這兩筆寫成一筆。

3、指導書寫,提醒學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點筆畫的書寫運筆方法。

求:共七畫,與水的寫法不同,第三筆是點,第四筆是提,不要把這兩筆寫成一筆。

催:左窄右寬,左邊是單立人,右邊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

寶:上面是寶蓋兒,第三筆是橫鉤,不是橫折。

劍:左右結構,左寬右窄。左邊是僉,第七筆是提,不是橫。

靠:上邊告要寫扁一些,下邊非要寫短一些。

4、學生在田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三)擴展綜習

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寓言,並練習講熟練,準備參加班級的講故事比賽。

隨堂練習

1、加偏旁或部件組成新字,再組詞。

2、把句子補充完整,再加上標點符號。

(1)刻舟求劍的這個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3、展開想象,把那個人求刻的情景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