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作文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爭史詩電影。本站小編給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電影金陵十三釵的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作文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作文篇一

看了《 金陵十三釵 》內心有所觸動。

這是一個關於死亡和新生的故事,在一個教堂裏,身份懸殊的他們聚在了一起,秦淮河女人世俗而妖嬈,女學生乾淨稚嫩。同樣是十三歲的時候,卻是不同的境遇,十三歲時的她們都是美麗的,十三歲時卻讓她們看見了這個世界的醜惡,活着就意味着恥辱,那麼還是死比較痛快吧。她們爲了自己十三歲時的遺憾,拯救了她們的十三歲。

情節中充滿着對比與衝突。像學生們樸素的藍色棉袍和端莊的舉止與十三釵鮮豔華麗的服飾和搖曳多姿的步態以及隨性的行爲形成了鮮明對比,灰色的教堂與彩色玻璃色彩上的對比,外面的槍炮聲與教堂的安靜的對比。打破這種對比的是日軍的進入,平靜沒有了,帶來了血腥,也帶來了人性的碰撞。到最後,十三釵和米勒,包括書娟的父親孟先生都完成了自已的救贖。也許把場景放在教堂,也有宗教意義上的含義。在這個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在戰爭的陰影的籠罩下,人性的善的一面被激發出來,十三釵代替女學生赴虎穴,米勒放棄自私心去營救學生們,豆蔻爲了讓瀕死的男孩聽到她的琵琶付出了生命,陳喬治男扮女妝代替女學生。

一直是煙氣濛濛的場景,頹敗而豔麗的色彩,十四個女學生、十四個秦淮河女人、一個鐵血戰士、一個看守教堂的小男孩、一個洋人、一個父親、滿城的日本兵······都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震撼,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偉大,看到了中國人的偉大與侵略者的可恨。

但這部電影在刻畫死亡和新生時,所用到的數字很多都近乎高度精確的對應,比如:進入教堂的女學生是十四人,但有兩人在情節展開的過程中就遭遇了死亡。而進入教堂的秦淮河妓女也是十四人,也有兩人由於出外而遭遇日本兵不幸死亡。最後都是十二人。其中十二個女學生的存在已經爲日本軍隊知曉,但十二個妓女的存在卻並不爲他們所知。日本軍官來觀看女學生教堂裏的演唱的時候,由於妓女中的一員要救護一隻小貓而出現在教堂正面,被認爲是女學生,於是日本兵要求出席他們的慶功會的女學生共是十三人。這纔有了教堂的夥計喬治的挺身而出,男扮女裝地和妓女們一同走向了死亡的絕境。而貝爾扮演的米勒也是和十二個女生構成了十三個人,獲得了生的機會。女性有十二人最後走向死亡和新生,構成十三釵的還有喬治和米勒。在這裏都是一個男人和十二個女性走向死亡,也走向新生。死者和生者的數字正好對應。這裏的數字其實並非偶然,十二和十三其實都有基督教的背景存在。這裏的十二其實是指向了基督周圍的十二使徒,而這死亡和新生中的另一個人則是基督十二使徒之外的另一個使徒保羅。在基督教的文化之中,保羅的關鍵的地位在於他給予了基督教關鍵的傳播的機會。他並不在十二使徒之內,卻又是最爲關鍵的使徒。這裏的喬治和米勒的一死一生正是隱喻了保羅的存在。正是由於有了保羅,基督教的生命才得以展開。而由喬治的赴死,才換來了米勒帶領女學生的脫險換來新生。數字在這裏起到了極爲關鍵的作用。這裏的數字既指向了《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卻又有了來自基督教的十二使徒的概念,卻又通過“十三”的數字和基督教中保羅的存在建立了一種隱喻的關聯。

從這種藝術效果上,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歷史之外的數字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電影之外的藝術,此時的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種值得我們去欣賞的藝術品,它的精髓值得我們去探究,去發揚,這也是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心靈震撼之一,即:藝術。

我個人認爲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在今天世界和中國的命運都發生了劇烈的轉變,對於南京浩劫的理解有了更爲豐富的展開的可能性。戰爭的歷史已過去久遠,但戰爭的記憶卻仍然是我們不斷回溯的。在當下我們時刻強調的“不要忘記”其實說明了我們對於記憶被時間湮沒的不安,也喻示着我們對於新的'時空中對過去的劇烈的擦抹的警覺。我們強化記憶的要求提醒我們戰爭的歷史隨着時間而變得遙遠,對於從未經歷戰爭的幾代人,召喚記憶其實不僅僅是對於歷史的真實的強調,而是對於鮮活記憶的召喚,對於歷史的“活的意義”的召喚。我們並不試圖將戰爭的經驗變成書本中的記載,這種記載和研究的工作是不可能中斷的,而我們的憂慮在於記憶會變得無足輕重,有責任擔心過去被他人刻意地篡改和我們自己的下一代的遺忘。所以,紀念、傷悼和不斷的提醒的意義在於把過去變成今天和明天的內在的動力。記憶的作用在於將今天的合法性置之於歷史記憶之中。歷史賦予了我們面對未來的豐富的可能。這裏其實展開了中國所具有的價值的高度。可以說,這是全球化時代的對於中國的蒙難歷史的一種再陳述,通過這種陳述中國和世界都再次獲得了對於生命的命運和價值的再度的追問和思考。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作文篇二

對於金陵十三衩,我並不陌生,因爲在它剛剛上映的時候,我就已經體驗了其中的徹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裏,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個動盪的年代,人心惶惶,無從逃離的恐懼,該如何去面對,該如何去銘記。真正的,看着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處在其中,我想對那滿目的瘡痍,我只會感到無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對於這個年代的她們,近日網上的新詩應該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國恨,贖幼之身永貞真,山崩地摧志猶在,興我中華休忘魂。興我中華,休忘魂,魂,這是一個帶着尊嚴與信念的載體。

整部影片,陰沉抑鬱,灰暗的整體色調,看着就讓人揪心,想着那裏,人無安逸,恐懼扎心。小的時候,還記得在美術課上的水彩課,在多麼美麗絢爛的色彩上,只需一點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開來,腐蝕着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麗的色彩只是轉瞬即逝,剛剛延開的觸角一眨眼便淹沒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遠不會再起來。她們,一羣擁着色彩的女子,被那一雙雙暗淡的眼睛透過美麗的窗子凝望着,有歡聲飛揚,有笑語迴盪。爲了這羣孩子,她們失了色彩,掩埋了,在這煉獄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裏包含着與以前電影一樣的情感,愛國,奉獻。中國人,很偉大,或者,人都是偉大的,在一個場景中,一段年代裏,一波,又一波的涌現。教堂,在那麼一個滿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難之地了吧。外出卻受死的她們,到底爲了什麼,琵琶弦,亦或是耳環?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她們也願冒死而尋,處在世界的邊緣,在邊緣有如何呢,戰火還是燒到了她們。當她們喬裝學生,那懷中的剪刀,是她們赴生死之約的武器。一直記得在地窖裏,她們的光彩,那般奪目,她們的歌聲,雖然穿着樸素的學生棉衣,但那首透着蒼涼悽美的秦淮曲,直到現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裏,卻飄浮着多少的俠義真膽與真情心語,眼溼了,心碎了。

現在幸福生活的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對那慘絕人寰的場景最多隻有哀痛,難以置信,生活前進中,人也慢慢忘記了哀鳴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獄的世界只存在於過去,放眼未來,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作文篇三

學院組織我們看了一場愛國電影——《金陵十三釵》

整場電影的環境和氛圍都極其壓抑。日本軍人滿南京城的屠殺,沿街隨處可見全裸的中國女人和鮮血淋漓的男人。它講述的是舊中國弱勢羣體在那個年代的悲慘遭遇:14個教會學生,14個秦淮妓女,一個神父的養子和一個洋人殯葬師,一起出現在了一個天主教堂。

這部電影拍的十分細膩,妓女豐潤扭動的翹臀、洋教士與妓女的調情、孟父親壓抑的偉大的父愛,李教官的隱忍痛心,妓女爲救女孩不顧生死的血脈情……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是一場無聲的控訴。它想要宣泄,想要爲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愛找一個出口。什麼能夠讓難區人民逃離南京,什麼能夠帶領大家躲避戰爭?然而,在那個年代,有的只是殘酷。但是,在那個時代的中國,還有一樣東西:民族情。

從演員上,最讓我稱奇的便是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釵》是先在外國首映的,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響並不高,因爲他們不懂得這種情懷,他們不明白爲什麼妓女就比學生低賤,不懂得犧牲,不懂得隱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從一個貪財嗜酒的洋人殯葬師蛻變成爲一個爲靈魂祈禱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盡致,看着他爲十三釵祈禱的背影,我真的願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願意相信最後的最後,大家都平安無事。

而從內容上,對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幾個國民黨軍人在即將走出南京城的時候爲了保護一羣逃亡的教堂女學生果斷的扳動了槍膛,發生了激戰,學生走了,正準備離開的時候卻引來了坦克,十幾個人太渺小了,但是面對敵人的坦克,他們沒有辦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體帶着手榴彈去近距離炸燬,一個小編隊,沒有防彈衣,只有浸泡過水的被褥,一條直線,前面的人一個一個倒下,最後一個炸破手衝擊到了坦克的面前,整個場面一直有槍聲在迴盪,教室一片安靜。就是這幾個小人物,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和很多軍人一樣,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是一種大愛,軍人特有的愛。

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是那羣從“秦淮河”躲出來的風塵女子,誰說妓女無情,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不錯,她們是有自己的私心,進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隻不過是在那種情況下的本能反應。她們同樣也是有愛的,豆蔻爲了爲浦生彈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險,用生命與尊嚴做賭注,只爲找回缺失的四條琵琶弦……更加可貴的是,這羣被人們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卻個個穿上女學生的衣服代替女學生去參加日本兵的慶功會。她們害怕死亡,更不知道會面對什麼,不知道結局,但是她們卻勇敢地走上了軍車,此時此刻對生命是一種震撼,她們或許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或許沒有機會去實現了,她們是偉大的,正是在大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抗爭和救贖。這部電影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感到震撼,因爲它融入了國家的命運,表現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麗的五色花隨着硝煙飄落,花兒落在地上,牽起一片輕輕的嘆息,唯獨不變的是我中國兒女不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