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將回首扶桑銅柱標賞析

《諸將·回首扶桑銅柱標》作者爲唐朝詩人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諸將回首扶桑銅柱標賞析

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銷。

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錫曾爲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聖朝。

【前言】

《諸將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大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論體組詩。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將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境。這五首詩指陳武將們的種種失誤,旨在激勵他們的愛國意識。第四首記敘南詔、吐蕃連結,南疆不靖,諸將但享爵祿,不圖爲國效忠。

【註釋】

⒀氛祲:即所謂“妖氛”。

⒁越裳:周代南方國名,唐時安南都護府有越裳縣。

⒂殊錫:猶異寵。

⒃翊:輔佐。

賞析

這首承上一首的朝廷用人不當,進而寫宦官專權。

首聯:“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 未全銷。”

“回首”:楊倫注:前三首皆北望發嘆,此首方及南望,故曰“回首”。“扶桑”:泛指南海一帶。唐時嶺南道有扶桑縣,屬禺州。“銅柱”:東漢馬援所立,以爲漢之極界;玄宗時,何履光以兵定南詔,曾復立馬援銅柱。氛:妖氣,指戰亂叛離之氣。時南詔背唐,與吐蕃連結。廣德元年(763年)夏曆十二月,官市舶使呂太一逐廣南節度使張休,縱兵大掠(見《舊唐書·代宗記》)“回首”二句是說,回首看到銅柱標誌的南方疆界,戰亂之氣未歇。“越裳”:南方國名,地接交趾,《後漢書·賈琮傳》載:交趾土多珍產明璣、翠羽、王毒瑁、異香、美木之屬。南海明珠:《太平御覽·珍寶部》二,引《鄒子》:“珠生於南海。”“越裳”二句,說南方各地,因戰亂離貳,貢賦皆絕。

三聯:“殊錫曾爲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殊錫”:特殊的寵賜,猶異寵。“大司馬”即太尉。“總戎”,總兵,即元帥。這裏指一般將帥及節度使而有“侍中”之銜的,沒有例外,所以說“皆”。其冠以貂尾爲飾,所以說“總戎皆插侍中貂”。但最受異寵的'是宦官。如宦官李輔國,因擁立肅宗、代宗之功,判元帥行軍司馬,專掌禁軍,又拜兵部尚書;宦官魚朝恩,因吐蕃攻佔長安,代宗幸陝,衛隊逃散,有奉迎代宗之功,被任命爲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專掌神策軍;宦官程元振,因與李輔國一起擁立代宗有功,而任驃騎大將軍,“盡總禁兵,不逾歲,權震天下”(《新唐書·官專》)。後來魚朝恩不僅控制了軍政大權,而且兼判國子監,控制了文教大權。朝中公卿無人敢諫。事實證明,從玄宗開始,唐朝的皇帝一代代傳下來,認爲最可靠的是他們的奴才——宦官。但這種“奴才哲學”卻毫不留情,他讓“主子”們吃自己釀成的苦酒。這就是唐朝中期以後愈演愈烈的“宦官之禍”的由來。

末聯:“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聖朝。”

“炎風”,指南邊疆土;“朔雪”,指北邊疆土。“天王地”:春秋時稱周天子爲天王,以借指當代君主,即《詩經》所謂:“普天之下,奠非王土”。這又聯繫到上一首中的“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即祖國領土不容分裂、不容他人盤據任何一方。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只在忠良翊聖朝”,只有靠忠良的諸將來輔佐聖朝了。這兩句,是勉勵諸將爲國效命,恢復國家舊有版圖。

這一首,主要是指責朝廷失控,軍政大權爲宦官所左右,詩人正爲此心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