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曉二首賞析

將曉二首賞析1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學家陸游。其全詩如下:

將曉二首賞析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前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第二首寫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以“望”字爲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迴百轉的心情。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

  【註釋】

⑴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⑵天漢:銀河。

⑶愴:悲傷。

⑷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⑹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的統治,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⑺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

三萬裏黃河東流入大海,五千仞華山高聳接青天。鐵蹄下遺民欲哭已無淚,又一年盼望官軍收失地。

  【鑑賞】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鬱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纔是主奏,意境更爲遼闊,感情也更爲沉痛。

“三萬裏河”指黃河,“五千仞嶽”,有人說是泰山,因爲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爲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爲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爲幹辦公事。遊爲炎陳進取之策,以爲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着祖國的可愛,象徵着民衆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爲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

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着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哪裏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 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爲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全詩以“望”字爲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迴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從前,有個叫馬良的窮孩子,他天生聰敏,從小喜歡畫畫。可是由於家裏窮困潦倒,他連買一支筆的錢也沒有 他到山上打柴時,就折一根樹枝在山坡上畫;到河邊割草時,就用草根蘸着河水在河邊畫;回到家裏,就拿一塊木炭在院子裏畫。

馬良堅持不懈地畫畫,從沒有間斷過一天。但他常常想,如果自己能有一支畫筆那該有多好呀 一個晚上,馬良恍惚中感到窯洞裏亮起了一陣五彩的光芒,這時出現了一個白鬍子老人,老人送給他一支金光燦燦的神筆。馬良高興地驚醒過來,原來是個夢!可他看看自己的手,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自己手裏確實有一枝筆。他馬上用筆畫了一隻鳥,鳥竟活了過來,展開翅膀飛了起來,他又畫了一條魚,魚也活了起來,活蹦亂跳。馬良有了這支神筆,天天替村子裏窮苦善良的人家畫畫,誰家缺什麼,馬良就給他們畫什麼。

鄰村的一個貪婪、爲富不仁的大財主聽說這件事以後,馬上派人將馬良抓了過去,逼他爲自己畫畫。無論財主如何哄他、嚇他,他就是不肯畫。財主把他關到了馬廄裏,不給他飯吃。傍晚下起了鵝毛大雪。財主見馬廄的門縫裏透出紅色的亮光,還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就向門裏看,馬良在裏面燒起了一個大火爐,邊烤着火,邊吃着熱烘烘的餅子。這火爐和餅子都是馬良用神筆畫出來的。財主頓時怒火中燒,打算把馬良殺死,奪下他的神筆。這時馬良攀上一架梯子,翻牆走了。財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剛爬了兩步,就摔了下來。原來,這梯子也是馬良用神筆畫的。財主還沒爬起來,馬良已騎着一匹用神筆畫的`駿馬飛奔而去。

財主騎着馬,帶着人,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着了,馬良用神筆畫了一張弓、一枝箭。馬良搭弓射箭,一箭射中了財主的咽喉,財主頓時氣絕身亡。皇帝知道後,派人把馬良抓了去。皇帝威逼馬良給他畫株搖錢樹,否則的話,就要將馬良殺掉。馬良揮起神筆,在一個無邊的大海中央有一個小島,島上有一株又高又大的搖錢樹。馬良又畫了一隻巨大的木船,皇帝帶上人上了木船。馬良又畫了幾筆風,大木船順風而行。馬良繼續不停地畫風,海風捲起一層層的巨浪,船被巨浪打翻了,皇帝也沉到了海底。

馬良後來到底去了什麼地方 ,人們不得而知 。有人說 ,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和那些種地的夥伴在一起。也有人說,他到處流浪,專門給窮苦的人們畫畫。

將曉二首賞析2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翻譯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髮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釋

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悲傷。

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

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髮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釋

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愴(chuàng):悲傷。

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游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鬱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纔是主奏,意境更爲遼闊,感情也更爲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嶽”,於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爲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爲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爲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爲幹辦公事。遊爲炎陳進取之策,以爲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着祖國的可愛,象徵着民衆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爲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着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爲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將曉二首賞析3

將曉二首

[唐] 杜甫

石城除擊柝,鐵鎖欲開關。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

巴人常小梗,蜀使動無還。垂老孤帆色,飄飄犯百蠻。

軍吏回官燭,舟人自楚歌。寒沙蒙薄霧,落月去清波。

壯惜身名晚,衰慚應接多。歸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作品賞析

【鶴注】此當是永泰元年冬雲安作。

石城除擊析

①鐵鎖欲開關。鼓角愁荒塞,星河落曙山。巴人常小梗。

②蜀使動無還。垂老孤帆色。

③飄飄犯百蠻。

(此詩,曉發雲安而作。上四將曉景事,下四將曉心緒。析方靜而鼓角又鳴,門將啓而星河已沒,此曉時聞見者。巴蜀不安,以致孤帆早發,所謂“干戈連解纜”也。)

①《水經》:江水徑臨江縣南,左徑石城南。《巴漢志》:朐縣山有大小石城,漢胸,唐雲安也。《易》:“重門擊柝。”

②黃鶴曰:“巴人常小梗”,謂上元間劍南東川節度兵馬使段子璋反,伏誅;寶應初劍南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反,伏誅;明年劍南西山兵馬使崔旰反,殺成都節度使郭英乂。

③【黃生注】帆色,即行色。④夔爲楚地,本屬蠻方。《唐書》:諸蠻羈縻州九十二,隸戎州都督府。

其二

軍吏回官燭

①舟人自楚歌。

②寒沙索薄霧,落月去清波。壯惜身名晚,衰慚應接多,歸朝日簪飭,筋力定如何。

(此章,敘景言情,亦四句分截。上四,乃發船時所聞見者。下截仍嘆垂老意。壯字、衰字,微讀,言追恩壯年,惜身名已晚,今當衰老,慚應接徒多。縱使歸朝,正恐筋力難堪耳。前章寫岸上之景,此章寫舟前之景。前章嘆留滯南方,此章欲還歸北闕也。)

①官燭,官府之燭。黃庭堅曰:巴抵爲揚州刺史,與客坐暗中,不燃官燭。

②《史記·項羽紀》:“聞軍中四面皆楚歌。”

③沈慶之詩:“朽老筋力盡,徒步歸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