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跪着教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1

《不跪着教書》有一個章節是“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吳非老師列舉了現實中的一些跪着教書的現象:“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事實上,我們身邊乃至我們自己都不免犯同樣的錯誤。

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我明白了,教師不只是“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還要“傳道”,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有自信的人,學生才能在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更懂得爲人處世,更能成長爲一個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個教師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很難想象他所教出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真的就如吳老師說的“學校只能教出一羣精神侏儒,只能培養順服的思想奴隸”?

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怎麼做個有思想的老師?吳非老師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這是告訴我們要多讀書纔能有思想,不跪着教書!無論如何,一定要成爲德才兼備的教師,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

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讀了《不跪着教書》這一本書,讓我明白了: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他本身應該站着教書,只有自己活得精彩,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真諦,人生的意義。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2

《不跪着教書》是教師吳非的一篇教育隨筆。這本書很長,分爲六個部分,介紹了教育的不同方面。

這本書收錄了近年來關於教育問題的雜感隨筆,有的記錄了對教育的思考,有的記錄了教學思想,有的則是與同行或同學的對話。

一看書名,我很驚訝,很困惑,但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揭開它的真面目。

“如果老師想讓學生站直,就不能跪着教。如果一個老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將會是什麼樣的人?”封面上的兩個字深深地打動了我。

吳非老師一字一句裏透露的思想和智慧,給我很多啓發。在《母親教我的歌》中,他寫道:在面對最早接觸生活的矛盾,孩子總是從父母的態度中學習。

這讓我很有感觸,家庭教育在兒童的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血親關係使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們常常能聽父母的話做事。

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脾氣暴躁,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當父母在處理緊急情況時,他們表現出恐慌,沒有準備,對孩子影響也不好。如果父母是穩定和冷靜的,也會使孩子冷靜面對,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彼此日夜相處,可以說是最熟悉的人,即使一個小的舉動,就能使父母心領神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教育改正,不讓問題過夜,讓不良行爲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學校,老師面對幾十個孩子,只能共性教育,因爲時間和精力的限制,不能體貼照顧到每個孩子,容易產生顧此失彼的現象。

當然,這本書只講述了一點點,但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讓我明白:老師不僅僅是園丁,老師自己更應該是美麗的的花朵,來吸引學生;教師也不僅是春蠶,其生命在每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他本身就應該站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3

讀着吳非老師《不跪着教書》的這本書,我被吳非老師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動着。

讀了《只要肯讀書》一文,我在思考,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我認爲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認真地讀書,不停地讀書,永遠地讀書,從書籍中獲得教育智慧。吳非老師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吳非老師在文中中講了這樣兩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講課,看到坐在前排的兩位教師一直在說話,旁若無人,且時進時出,引得一些教師側目。教師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養,吳老師很費解,只好當場提請他們不要妨礙別人。還有一次,吳非老師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報告,千人會堂中手機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前後左右,教師都全無顧忌地高聲通話,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樣。教師文化素質、道德素質低下,不少人枉爲一名人民教師,這一點我深有同感。很少看到有教師主動讀書,能拿起書本的也是一些時裝,美容,汽車、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讀者》看一看的,就已經是愛好文學之人了。能經常在一起談談最近所讀書籍的人寥寥無幾。吳非老師說,凡此種種,讓人感慨不已。很多時候,他都不忍指責同行,知道每個人都有具體的難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名師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他說:“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因爲,“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

我認爲,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進程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4

讀書是一種放鬆,讀書能讓人變得博學,讀書使人提升素養,讀書能讓心靈獲得快樂,這是我對讀書長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讀的這本書讓我感覺有些鬱悶。

這本書是《大夏書系教育隨筆》中的一冊,吳非的《不跪着教書》。我耐住性子細細品讀起來,本書收入的是近年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多采用故事來批判一種觀點。在書中“正義”“正氣”的旗子隨處飄揚,關於“近乎失蹤的信任”、“淺薄”、“另類”、“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虛假的實話”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書。隨着深入的研讀壓抑感油然而生,更產生疑惑是否因爲我沒有“站直”,自己的心情纔會如此沉重?我不斷地反問自己……

合上書我一直在想我從這本書上得到是什麼?我是否被作者對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熱情?學生就如一面鏡子,在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會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萬能的;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但不是課程、教材的主宰者。書中的一篇文章談到沒有給大學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對你的印象並不深,並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記憶中,你從來沒有向我提出過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老師教什麼,你學什麼;教科書上沒有的內容,你從來不去探究;你總是努力完成老師佈置的各科任務,哪怕那些問題根本沒有什麼價值……更使我苦惱的是你並不因此而苦惱。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學,卻不希望你以這樣的狀態考上大學,然而你竟然就這樣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學!文中吳教授譴責自己沒能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學習理念。看看我們周圍,我們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應該打個問號?可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的老師就算能這樣想,但又能知道怎樣去做麼?學生若真的拋卻了“應試”,他又能夠有機會受到更好的教育麼?

我想也正是我們這些老師在這樣的競爭社會中,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過重的功利思想讓我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我們對學生講“學貴乎疑”的時候,是否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質疑精神。“叫幹啥就幹啥”的人,不想爲什麼?不想怎樣做?不知對和錯,就如算盤珠子——不撥不動,教者痛矣學者悲矣。

只有老師不跪着教書,學生纔會成爲站直的人。老師有了“鐵骨”,又怎會跪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不跪着教書》。跪着,意爲教師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意爲趨炎附勢,意爲爲名利而失去教師的責任,意爲爲了迎合上級而折腰,而隨波逐流。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針對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師“跪着教書”的現實,吳老師給出了一個良方:就是讀書。

“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了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培養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這是吳非的基本觀點。因此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標。也只有教師的思想光明才能燭照出學生的精神燦爛,只有教師的情感高尚才能薰陶出學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師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學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師的人格偉岸與厚重纔不會導致學生的人格猥瑣與淺薄。

是啊,我們要做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底蘊和智慧。要時時瞭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做一個正直的、真誠的、寬容的、有愛心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生纔可能成爲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6

《不跪着教書》是吳非的一部教育隨筆,由於是隨筆,閒暇時讀的很輕鬆,在輕鬆的文筆中,透着作者點點思想和智慧,給我許多啓發。作者寫道:面對最早接觸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總會學習父母的態度。這讓我很有感觸,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很大作用。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讓人匪夷所思。案例:小A是一個平時少言寡語的小女孩,打扮得卻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聽話,上課從來不講話,卻也從不發言。可是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她竟然接連好幾天沒做作業,考慮到她性格內向,開始我讓她回家補上就行了,老師不批評。可沒想到平時那麼聽話的她竟然只補了一小部分。問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這孩子怎麼了,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應該問問家長怎麼回事?於是讓她請家長來一趟,結果等了三天都沒來,而且每一天她都會撒一個在我們成人看來十分可笑的謊。事情更嚴重了,我於是親自在放學時到校門口請其家長來談談。她媽媽到辦公室後,我剛跟她媽媽說了一句:小A這幾天作業一直沒有完成。我話還沒說完,她媽媽就衝上前,啪地使勁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馬上也紅了眼眶。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小A還只是一個國小生呢。她犯了錯誤自然不敢跟媽媽承認,老師要請她媽媽來,她爲了逃避,自然要撒謊,而爲了圓之前的那個謊,她又不得不編出更多的謊,這無疑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在對兒童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着關鍵作用,由於這種關係,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合諧統一。做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教師要經常與家長聯繫,反映學生在校情況,瞭解在家表現,針對情況制定措施。作爲家長更應該主動到校瞭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於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可一部分家長往往是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後很多了纔來關心,表現爲被動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讓我們爲共同的目的一道擔負起對孩子的教育吧!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7

寒假裏在讀吳非的《不跪着教書》,其實一開始是瞭解是同事推薦的一篇來自他的博客文章,孫女考了三個一百分他所產生的擔憂——給人印象深刻。看過了文章後,到圖書館借書正好看到作者寫的書,順手借來了。在難得的寒假閒暇中讀着,漸漸被作者睿智的思考、犀利的筆鋒所吸引,同時作爲教師也產生了共鳴。

讀完“我不喜歡你的世故”,我的腦海中立刻就浮現出了一個孩子的話:我家有兩個psp,你有嗎?你家就住隔壁那個破小區,你這個窮光蛋!同作者一樣,我同樣也不能忍受這個孩子這樣的炫耀、市儈,雖然與教學無關,但是在課堂中就是會出現這樣不和諧的音符,仗着家裏條件不錯,把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不放在眼裏,挖苦諷刺,不懂得尊重別人,缺乏平等意識。其實,他班級的同學中有條件更好的',家裏大別墅、開寶馬,但是卻從來不炫耀,爲人低調,學習踏實勤奮,從不把“錢”掛在嘴上,但在愛心節或捐款時會慷慨解囊。作爲教師,除了教書,還要育人。雖然這樣的孩子沒法讓人喜歡,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從潛移默化的教學中讓他感受到他的言行是錯誤的,只是不知道對於生活在社會、家庭大環境中的他有沒有效果。

如果說作爲教師看了吳非的書會有共鳴,同樣對作爲家長的我也有啓發。作者開家長會時遇到了一位和孩子一起寫作的家長,雖然這位家長沒有很深的文學功底,但是她願意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我們白天是教師,回家還要成爲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做完了家務之後,是否還應該反思一下,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長。

最後,就作者的一段話來勉勵自己:“一個合格的學生,他的成長不僅注入了教師的智慧,更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教師都能成爲合格的教師,家長都能成爲合格的父母,中國的教育還會有那麼的的困難嗎?”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8

《不跪着教書》這本書中多次強調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堅持讀書,善於思考。“只要讀書,什麼都好辦”,“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書中的這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的心爲之一顫。

作爲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讀的書還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淺。校長經常提醒我們應該博覽羣書,但是,自己卻常常以忙、累爲藉口推脫。事後我反問自己:要給學生一杯水,你準備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斷的水源了嗎?尤其是書中講到現在的教師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頭苦幹”,不知“及時反思”,對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缺乏深度的思考。

現在,我就反思一下在我的課堂上還存在哪些問題呢?我感覺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興趣調動缺少手段;二是對學生需求關注不夠。該如何解決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首先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學生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再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和要求,設置合適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學習過程中,愉快學習,獲得感知,如:識字教學可用編順口溜、字理識字、聯想識字等方法進行。即形象生動,學生又喜歡學。閱讀教學要注意抓重點內容體會文章,提高提問的技巧,使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讓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充分展現。作文教學一定要創設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創作的動機,喚起學生曾有的記憶。作文評價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寫出合理的批語,以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

現在我告訴自己“思考也會成爲一種習慣”,長期的缺乏思考教師就會成爲教書的機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激勵自己多思考。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9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我讀完《不跪着教書》一書後,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話。反思我們的學生,不僅讓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個真實的笑話——《船長几歲了》: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專家曾給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題目:“一艘船上有75頭牛,32只羊,那麼船長有幾歲?”1998年,用這則笑話測驗我國沿海某市的國小生與國中生,結果做出答案的竟達90%,即使在上海某重點中學的高三年級,也還是有10%的學生得到75—32=43歲的答案。只有10%的學生認爲此題十分荒謬,無法解答。當然,這10%的學生答對了,因爲該題目只不過是一則歐洲笑話,不可能有答案。而同一道題目在法國國小做實驗時,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甚至嘲笑老師是“糊塗”蛋。

無獨有偶,我身邊一些有心的老師也在自己班作過同樣的測驗,結果情況也一樣不容樂觀。爲什麼我們的學生不敢懷疑題目有錯?爲什麼我們的學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爲老師,我們也是有責任的。

首先,從教學的角度出發。我們常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在教學中,我們是否真正把發現問題的空間留給了學生?是否真正珍視學生的反叛精神?是否讓學生把問題帶進課堂又帶到了課外?

其次,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教師是工作者,勞動者,指導者,但教師最起碼應該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教師只有成爲思想者,才具備教育者的素質。教師具有懷疑精神與批判精神,才能勝任教育。但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問題意識?是否有這樣的思辨意識?答案也不肯定。如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凡上課就來個小組討論,也不管有否需要;再如提倡數學問題生活化,但凡上課就來個情境創設,也不管效果如何?

正如林華民老師所提出的把課堂當做師生共同質疑釋疑的地方是我們老師當務之急的事!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10

去年,師兄送我一本《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是中學語文教師吳非 老師的教育隨筆。該書篇幅較長,分爲六部分,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該書收錄的是近年有關教育問題的雜感隨筆 , 有的 是 記錄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有的是教學 的 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

一看書名,我很驚詫,更是迷惑 , 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開它的真面目。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封面上的這兩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吳非老師的字裏行間 透着點點思想和智慧,給我許多啓發。在《母親教我的歌》中, 他寫道:面對最早接觸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總會學習父母的態度。這一點我很有感觸,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親緣關係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着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若父母親缺乏理智,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長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靜,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時性。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其情況可說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 及時 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爲消滅在萌芽之中。而學校,老師面對着幾十個孩子,只能進行共性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 周全 到每個孩子的特點,易產生顧此失彼的現象,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 和心理品質 ,爲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 良 好的基礎,又可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

當然這裏只講了很少的一點,這本書還讓我收益頗多,比如讓我明白:教師不僅是園丁, 教師自己本身 更 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學生;教師也不僅是春蠶, 其生命在每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他本身就應該站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11

聽到《不跪着教書》這個書名就覺着新奇,教書就教書幹嘛是跪着,和不跪呢?帶着這份好奇我捧起了這本書。

本書作者是任教於南京師大附中的教授級高級教師王棟生老師寫的教育隨筆。書的封面就告訴我《不跪着教書》告訴你,教育有多難,教育有多美,同時封面也爲我解讀了跪與不跪的涵義。既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她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發人深省的思考引出,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不跪着教書?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無私的春蠶等等,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自己本身應該是朵花,賞心悅目,吸引學生,教師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所以教師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想,教師也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讓學生銘記於心並學習的人。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師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因爲我們不僅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既傳道,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很自信的人,學生才能懂得爲人處事世,更能成爲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師自身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很難想象他所教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真如王老師所說培養精神的侏儒。

所以作爲教師就要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爲有愛心的人,如《永不凋謝的玫瑰》一文,深深打動了我,它告訴我們在教育中給學生留一些申訴的時間,不要讓孩子的善意被忽略,都一些耐心,都一些機智保護孩子的純真善念,,這樣就爲將來就會更加美好。

同時書中好多關於教師自身素養提高對於教學的作用也讓我受益匪淺,所以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讓我更清晰的意識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傳道。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受益他人,讓我們不斷修煉自己,做一個具有精神高度和生命厚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