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精義》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精義》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精義》讀後感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這一段都是關於“止”的。進入師門最先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尋找到願景。師父一直反覆強調願景的重要性,慚愧的是,我找了兩年多才基本確定自己的願景。也就是說,在找到願景之前,我都不如黃鳥。

我問過一些朋友,一部分是有願景的,也有一部分是沒有願景的。有願景的也都是以利益爲出發點,都是想賺大錢、當大官、買大房子、開好車,我們姑且說他們是想明白了一部分。還有一些是什麼都沒想明白,連在物質方面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

物質和名利都不是我們所應止於的“森林”,我們的“止”,在自己的心中。文中告訴我們幾種社會身份需要“止”的地方。“爲人君,止於仁”,作爲領導應該要有仁者愛人的精神;“爲人臣,止於敬”,作爲下屬對待領導要有恭敬心,對待職位所要辦的.事情要有敬畏心;“爲人子,止於孝”,孝是儒家八德之首,孝的文化體現出儒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作爲子女,我們如果連孝都不懂,我們就不配作爲人;“爲人父,止於慈”,作爲子女的,要講孝道。作爲老人不能倚老賣老,老人要講慈道。慈是要心慈、口慈、手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與別人的交往,要從信任開始。

我們的人生實際上也就是在這幾種關係當中,主要是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只要心中有一個想好的念,這就是“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