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美術上冊《絢麗的陽光》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八年級美術上冊《絢麗的陽光》教學設計

本課《絢麗的陽光》是"欣賞·評述"的類型課,作爲本套教材中學階段三個獨立的欣賞課教學單元之一,本課《絢麗的陽光》試圖解決兩個主要問題:

一是強化一種最爲實用與常見的欣賞方法——比較的欣賞方法,幫助學生在對比或類比中獲得對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藝術感知與內心體驗,從而提高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

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個藝術流派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應該注意關注哪些相關的角度與層面,從而瞭解一些現代美術史學的研究角度與方法。通過對繪畫表現形式從不同角度的比較和經典作品從不同層面的分析,強化學生養成一種"比較欣賞"的良好習慣。

教材主體內容定位在印象派是東西方藝術平衡及與相關課目知識整合的選擇。教材介紹了19世紀末印象畫派的藝術特點,代表畫家以及印象派繪畫與科學成就的聯繫。本課首先明確了印象派繪畫在西方繪畫藝術發展歷程中的意義和地位。幫助學生進入印象派繪畫與古典繪畫色彩特點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感受其爲何"極大地豐富了色彩的表現能力"。在討論活動中,教師可以分別從色彩傾向,對光色構成的理解和表現以及筆觸的運用和表現特點等方面積極引導並提出相應的思考題,爲學習討論提供基本路徑,促進學生之間更有效地展開學習討論,也爲教學的深入進行做好必要的鋪墊。接下來教材重點幫助教學從色調傾向,對光色的理解和表現以及筆觸的運用和表現特點幾個方面對《日出·印象》進行重點分析,然後通過展現同時代其他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引導學生歸納出印象派繪畫在題材,筆觸和光色氣氛表現等方面的典型特徵,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印象派繪畫的風格特點。教材介紹印象畫派部分畫家和他們的作品,不但幫助學生從不同題材的繪畫作品中歸納印象派繪畫共同的藝術特點,也爲學生蒐集資料和短文寫作的教學活動提供了線索。

"活動一"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強化一種比較的欣賞方法,幫助學生在對比與類比中獲得對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藝術感知與內心體驗。

"活動二"設置更加側重學生對藝術流派的相關了解與探索,通過一篇欣賞短文的寫作練習,促進學生從更多角度與層面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及藝術流派的看法。

"教學提示"對印象派繪畫的基本特點進行了概括:科學成果對藝術風格形成與變化的影響,藝術家對色彩的認識過程以及自然科學法則和他們藝術觀點的結合運用。

"教學評價"的建立以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爲基準,分別從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習得水平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資料庫"選用了莫奈在不同時間光色變化中對盧昂大教堂的寫生,以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組寫生作品的類比,再現了印象派畫家對自然光色探索表現的過程。

"學習大空間"選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修拉和西涅克的點彩畫,提示了印象派繪畫對其後藝術的影響。突出了讓學生初步掌握瞭解一個藝術流派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應該注意關注哪些相關的角度與層面的編寫意圖。

二,教學目標

*瞭解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特點,提高運用比較欣賞方法欣賞作品的能力。

*蒐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培養對美術作品進行綜合審美評述的能力。

*增進對人類藝術活動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內在聯繫的體會和理解。

三,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日出·印象》可以作爲教學的欣賞導入。旭日初昇,霧氣迷濛,畫家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口一個多霧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顯得生機勃勃。透過淡紫色的晨霧,港口的船隻若隱若現,具有含蓄的氣息。畫家運用神奇的畫筆將這瞬間的印象永駐在畫布上,使它成爲永恆。提倡課堂教學運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強化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視覺記憶,同時爲作品筆觸,造型等具體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教材P30的兩組圖片比較明確地呈現了印象派繪畫與古典主義繪畫的風格差異。適合作爲學生展開"學習活動一"設置的教學討論素材。強化作品形式的比較和風格的感受,嘗試引導學生就兩組作品從三個方面對比分析,並展開討論。

1,畫面色調的比較;

目或直接提供資料供學生選擇,根據學生特點分別指定任務。短文寫作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重點落在對具體作品形式美感的感受上。

積極策劃一次班級演講活動:鼓勵學生獨自完成或小組合作,製作多媒體演示講稿,整理自己對藝術作品進行自主欣賞探究的結果。

(第二課時)

展開即興演講活動,學生根據課前收集,整理的結果,評論自己喜愛的印象派繪畫作品,藉助媒體,展示學習探究的成果。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對不同意見進行辯論。活動前教師可以明確提示從以下幾點評價學生的演講,引導學生演講努力的方向。

1,自覺運用比較的欣賞方法,研究印象派繪畫的基本特點;

2,具有較好的邏輯分析能力,在欣賞活動中把情感與理智有機結合起來;

3,在欣賞活動中能夠表現出對自然色彩,生活情感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體驗;

4,大膽參與,見解獨特,語言生動,表達清晰。

本課時生動活潑的關鍵是把課堂教學時間作爲教學成果展示的時間,把教材上"活動二"的欣賞短文寫作變成課前的準備活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能,也提供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學習空間。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儘量在每次學生展示後及時做出簡短的評價,一是對應關照活動前提出的評價要點給予學生合適的定位,重點是鼓勵;二是必須及時更正學生在演講過程中出現的知識性錯誤;三是提示學生提高作品欣賞水準的具體建議。

四,教學選擇

爲達到"瞭解印象主義美術,通過欣賞活動,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鑑賞能力"這一目標,可以採用多種方法的教學活動形式:

1,組織報告會或收集印刷品舉辦展覽,讓學生直接從資料中瞭解印象主義繪畫;

2,通過色彩遊戲或一定目的的簡單練習,如陽光下的雲,一棵樹和地上的投影,物體明暗兩面的色彩關係等等,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瞭解印象派繪畫;

3,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通過藝術史線索簡介印象派繪畫產生的條件以及對現代美術的影響,從較高的層面上把握和理解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五,教學建議

爲了加強學生對作品藝術手法的直觀感受,本課可以大量採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

注意在回顧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直接利用《多彩的風景》學習中獲得的色彩觀察方法與經驗來分析印象派作品色彩處理的特點。

本課如果沒有更多清晰圖片資料的支持,就很難讓學生從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過程中獲得更多真正有意義的直觀審美感受。一般來講,現在許多網絡圖庫中一些高清晰印象派作品的圖片都可以基本滿足教學的要求。但是,對於信息資料相對貧乏的地區,或許根本沒有多媒體的設備作爲日常的教學支撐,所以在此教學就有必要避實就虛了。建議教師緊緊抓住P31大幅的.《日出·印象》進行作品形式技巧的重點分析,力爭以點帶面地組織教學深入開展,幫助學生初步理會印象派的繪畫特點。雖然比較的方法是美術欣賞中極爲常見的方法,但是在作品的具體比較中卻存在較大的教學選擇空間。比如,特定的作品與什麼作品相比較就是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教材中爲凸現印象派的藝術特點,選擇了古典主義畫派的作品來進行對比。這樣的比較適合幫助學生區分印象派以前的藝術風格與印象派之間形式上的大體風格差異,教材上設置"活動一"的討論就是這個意圖。這裏值得指出的是"活動一"很難單獨成爲支撐一個課時的學習活動,更多意義上可視爲課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至於印象派到底具有怎樣的特點與風格,或許光運用對比的欣賞方法就不夠了。此時選擇比較的作品建議是印象派的一些代表作。對同一畫派作品的仔細類比,往往是獲得某個藝術流派更多藝術風格特徵的重要手段。

六,教學資料

19世紀西方的美術中心在法國,主宰法國畫壇的仍然是有政治勢力的官方學院派。19世紀下半葉法國畫界有一部分青年畫家反對官方學院派古典主義藝術的墨守成規,由於他們的創新作品不能在官方藝術沙龍展出而強烈反對官方的藝術作品審查制度,他們要求藝術上的革新和創作自由,經常聚集在巴黎的蓋爾波瓦咖啡館自由交換對藝術的見解,共同尋求藝術創新道路。

由於光學和色彩學研究成果的突破,使追求創新的畫家們深受影響和啓發,他們嘗試着純粹的"外光"描繪,以及新的色彩關係分析,並把這種自然科學的法則和他們的藝術觀點結合起來進行創作。他們認爲自然界的一切物體都是因爲光的照射作用,才顯現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結合。太陽光是由七種原色組合而成,如果離開了光和色彩便沒有這個七彩的世界。他們還認爲,畫家要認識這個世界,主要是從"光"和"色彩"的觀點上去認識,"光"和"色彩"既然成爲這個世界的中心,也就是畫家認識世界的中心,所以畫家的任務也就在於如何去表現光和色彩的效果。"光"爲"色"之母,有光纔有色,世界上任何具體的物象和事件只是傳達光和色彩的媒介罷了,它本身的意義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