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學會感恩有感範文三篇

感恩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傳統美德,時刻心存感恩之心可體現一個人道德素養之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學會感恩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學會感恩有感範文三篇

  學會感恩觀後感篇一

星期四的下午,我們班集體觀看了一橫老師的“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的演講視頻,那感人的一幕幕令我十分難忘。

下午第二節課,同學們在教室裏議論着,原因是老師要給我們看一個教育片。我們都瞪着一雙雙閃閃發光又飽含無限驚奇的眼睛看着老師打開電腦,我們靜靜地期待着,全神貫注地觀看着。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那個片子的確感動人心。一橫老師聲情並茂,講述着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的故事,悲慘與親情交織,感悟與悔恨交替,讓我們每一位都心有共鳴。我們許多同學都忍不住哭出了聲。一陣陣感動和自責像敵人攻城一樣不斷攻擊我的心房,我頭一次認真反思自己,父母平時那樣愛我,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冷漠他們對我的愛,我的心一片痛楚……

這個片子越看越感人,所有同學都哭了,有的不斷地用紙巾擦眼淚,有的趴在桌子上埋頭痛哭,有的哭地捂住了嘴。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感人的震撼人心的片段:我看到一位媽媽給她燒傷的女兒植皮,她疼得不知昏死過多少次了,可是她每次都提醒醫生在她昏死的時候叫醒她,因爲她堅定的心當中有一個永遠不會改變的信念——女兒需要我!

這一幕幕的親情表達,這一次次的感人經歷像是一個個催淚彈,打開了我淚水的閘門,這是一滴滴飽含感動的眼淚,這是一滴滴決心悔改的眼淚,這是一滴滴感恩父母的眼淚。我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和啓發,我又想起了那一次次媽媽對我的關愛,又想起了自己一次次的冷漠迴應,我的心裏現在只想對媽媽說一句:媽媽,我愛您!

這次看片子讓我懂得了感恩,我要孝敬父母,我要尊敬老師,我要用優秀來回報我的父母和老師!

  學會感恩觀後感篇二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爲,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爲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西方的感恩節就是要教化人們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纔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做。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呈現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社會和人們對他的恩愛。近日有一則新聞說:來自張家口的67歲的趙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學東門口拉小提琴,爲在內蒙古讀書的女兒籌集學費。老父親在街頭賣藝三年,他21歲的女兒競毫不知情。趙老先生這種“默默的愛”雖然珍貴,但不足取;愛要讓孩子知道,才能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自內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其次,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爲載體,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爲,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個大人圍着他們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爲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重視感恩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軍隊的保衛之恩,祖國的呵護之恩??從家庭學校開始,學會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經常懷着感恩之心,纔會心地坦蕩,胸懷寬闊,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爲樂。

具體做法:

一、和孩子一道賞析感恩美文。

感恩不僅僅是一種認同,更是一種回報。這種認同應該是發自我們的心靈裏的認同。作爲教師的我們,如果能經常和孩子一起來閱讀以感恩爲主題的文藝作品,試着幫助他們並理解那些感動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字,同時,注意收集有關親情、感恩爲主題的電影、電視,組織學生觀看。慢慢地,讓他們在名家名作中把握親情的真正內涵,學會感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多方面的收穫,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感知幸福,學會感恩。

學生已經知恩,接着還要做適當的拓展,讓學生通過表達心聲,把情感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主要方法有:

(1)小練筆。唐駿波說:“感恩之情,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是美德,更是一種素養。感恩,應該成爲每一個人的重要一課。當孩子們細細品味父母的付出時,一些不滿就會消弭,幸福之感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我們可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如算一筆感恩賬,即讓孩子將自己一個的年費算個總帳,再把父母一年的總收入算個總帳,通過比較,體會父母爲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寫一封感恩信,即讓孩子將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寫成一封信寄給父母,同父母交流心聲、增進感情;利用節假日,給父母做一次感恩飯,將感恩付諸行動。

(2)創設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標不在於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要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啓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孩子內心的認知衝突,喚醒他們心靈深處潛在的情感體驗,以達到實際地影響他們行爲的目的。比如當國小生不能正確對待父母的誤解,可設計《被媽媽誤解》的活動情境;當同學們在青春期與父母摩擦增多的情況,可設計《善解父母心》活動情境。但要注意的是,對於內容的選擇,應始終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從生活邏輯和問題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最爲密切的活動內容,找到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3)外出活動。組織孩子到孤老、孤兒院參觀,用生動的現實激發孩子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通過組織孩子與貧困地區孩子結對交友、獻愛心等活動,讓孩子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並改變孩子的冷漠,培養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孩子的人情味。

三、與家長要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取得實效通常源於教育者與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的分歧。許多進行感恩教育的老師時常感覺到,家長們總是顯得較爲急功近利,他們仍然片面強調“智育”,只要孩子考上大學就行,什麼事都包辦代替,在親情教育方面,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與引導,導致親情教育的漏洞越來越大。因此,我們教育在開展感恩教育時,尤其要注意解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問題,並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的發展狀況。取得家長的支持,形成教育者和家長的教育合力。

這樣把感恩教育貫穿於德育工作始終,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我們纔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爲最大的快樂,對有困難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對別人對環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學生擁有了感恩之心就會更加熱愛班級、學校、家鄉、祖國、世界,就會對他人充滿了愛心,也就擁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礎。

  學會感恩觀後感篇三

學會感恩是我校校訓的第一位,是我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在2月14日的晚上,我們全體師生 都觀看了《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的影片。

一橫老師 給我們講:有一位小男孩,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媽媽 去世了,媽媽臨死前對兒子說:"如果媽媽去世了,天上的星星就代表我。"小男孩每到天黑了都跑到院子裏數星星,甚至睡着了,他夢見媽媽慢慢的走過來,但當他醒來後,媽媽已經無影無蹤了。在這一刻,我想到了:小男孩想對他媽媽說聲"我愛您"也沒有機會說到,但我除了小時候對媽媽說聲"我愛您",可現在我懂事了,這三個字就從我口中消失了,我現在想對您說一聲"媽媽,您辛苦了,我愛您!"我會珍惜 您對我的愛,我會用最好的成績來報答您,我會在家裏做您的"小跟班"、"小幫手"。

媽媽,您辛苦了,在我生日 的那一天,不是來慶祝我的生日,而是那一天,是您懷胎10個月生我下來的,最應該慶祝的是您--我親愛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