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設計例

教學目標: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例

⒈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⒉品味文章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語言。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二、 解題

介紹郁達夫和寫作背景

三、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讓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圍中。

2.教師範讀或指定一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全文。

3.學生有感情地自由誦讀。

誦讀提示: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誦讀時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要讀得意味深長,準確表達出作者的心境、情懷。

⒋思考:

有哪些特色?這些特色集中體現在哪些段落的描寫中?

明確: 清

文眼-→3~11段

悲涼

四、意境鑑賞

㈠朗讀感知

⑴圈出文中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

⑵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

㈡析秋色

⒈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有哪些?注意間接描寫的地方。

明確: 蘆花(白) 柳影(灰) 夜月(白) 碧空(碧)

牽牛花(藍) 落蕊(白裏透黃) 天底(灰沉) 青布(青)

秋果(淡綠微黃)

探究:作者爲什麼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爲最次?

明確: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情。

⒉文中描寫的諸多色彩的總的格調是什麼?

明確:冷色

⒊面對這麼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裏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

㈢析秋聲

⒈我們來聽聽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 蟲唱 鐘聲 鴿聲 帚聲

蟬聲 雨聲 人聲

探究:雨後話秋“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這是爲什麼?

明確: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

⒉那麼這麼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是喧鬧呢,還是寧靜?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

⒊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裏,心裏會有什麼感受? 明確:孤獨、痛苦。

㈣品秋味

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越靜越孤獨越痛苦。如果你處在這樣冷清的秋色和寂靜的秋天,你心裏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那濃濃的秋味所在。

㈤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豔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爲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

明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寫作背景可知,白色恐怖使作者心境不好,產生冷落和孤獨之感,所以喜好冷色,總想找寧靜處,“躲進小樓成一統”。由此可見,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五、探討

⒈作者除了從秋色、秋聲兩方面來寫,還通過哪些手法來描寫的?

明確:對比和議論

⒉析對比(比喻)

①南國之秋是什麼特點?和北國之秋最大的區別在哪裏?

明確: 慢 潤 淡-→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清 靜 悲涼

②解讀“黃酒之於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於駱駝。”

【答案略】

⒊這一段議論有無必要?

明確: a、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爲了突出故都之秋。

b、情景理交融,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

⒋讀罷全文,你認爲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明確: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戀,對故都的嚮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六、小結全文

文貴創新,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個性。在不少人面對衆多的詠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寫止筆時,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獨特的角度,運用與衆不同的手法,爲詠秋佳作增添了新篇章。文章也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情感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體的一部分”,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七、佈置作業

請以“家鄉的春(夏、秋、冬、雨、雪、……)”爲題,寫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