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讀後感

薛涌的《北大批判》,一口氣讀完後,的確有一陣子的醍醐灌頂的感覺。

北大批判讀後感

可是這樣的感覺又卻是似曾相識的。

仔細想來,才發現這樣的感覺最初發生在大一時候,在圖書館看完了孔慶東的《47樓207》,餘傑的《鐵屋中的吶喊》和許知遠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以上三位的犀利語言和某些特別的觀念,的的確確都對我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或者直接促使我去真正的思考問題。而他們都有一個不可磨滅的身份——北大畢業生,同樣的,他們都對北大教育,或普遍的教育都有深刻的批判。

要是把他們輕易的歸類爲“憤青”,我覺得,不恰當的。

有個好朋友曾跟我提起薛涌的時候,用了另外的詞語——民粹分子。那一刻我只是好奇,當自己真的趁假期看完這本書之後,不僅不禁想起以上三位作者外,還有不得不啓發自己再思考那些的確存在卻又自己沒有深思的問題。

例如,作者對於北大一直高喊“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的運動,和清華前校長梅貽琦的名言“大學,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抨擊不少,也同時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大學當然要有大師,但光有大師,還成不了大學。關鍵還要看這些大師和學生之間,大師彼此之間,學生彼此之間是什麼關係。。。。看看世界一流大學,絕大部分都採取了寄宿學院制。。。。”

關於大學到底是什麼,到底怎樣的學校纔是真正的大學。以前我們會有梅貽琦的話來批評日益瘋狂地建設學校樓羣而忽視大師教育,而我們大多時候也就停留在這個層面的思考,而薛涌卻給出了一個另外一個進一步的看法:即使有了大師,那到底大師和師生,他們彼此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一下子,不得不再做進一步的思考。

而他所提到的“寄宿學院制”,大概是因爲他生活在美國,對其真實的教育體系有所瞭解而提出來的。而我則是從另外一本介紹牛津的書中略知一二。當然一時也不能再判斷是否合理,只是我個人十分欣賞薛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是不得不值得提一下的——什麼是精英?

薛涌提到他的另外的書《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和《精英的階梯:美國教育的考查》,我現在還沒有拜讀到這兩本書,不過,對於這個問題,薛涌還是這這本《北大批判》中有所提到:

“什麼是精英?精英就是社會各個領域的.領袖人物。怎樣才能成爲這種領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喲哦那個自己的理念號召其他人跟隨你。而怎樣具有這種號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瞭解老百姓的心聲,能否打動人家的心絃,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獨特的努力,解決他們生活中面臨的問題。簡單的說,精英必須有超強的能力和草根社會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紐帶,讓大家覺得你是屬於他們的一部分,你在爲他們說話。”

這段論斷,令我自己深思的就是,我們大學生曾經被稱爲“天之驕子”或者“社會精英”,但事實上,到底我們真的就是精英嗎?我們到底是否真的理解精英所包含的意思?是否真的懂得實現成爲一個精英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我一直都在想着。

最後,薛涌在第六章,談論了一下大學的誕生,不過,我覺得這只是一少部分而已,真正的瞭解大學的誕生,不能只是從書中得到答案,那只是一個概念,一個美好的理想———大學的誕生,標誌着理性秩序從教會的精神中獨立,使歐洲有了政治秩序,精神秩序和理性秩序既分立又彼此支援的格局。只有在大學誕生後,知識分子能夠以nation 而自成一國,在政治秩序和精神秩序之外開出獨立的理性秩序,有了明確的自我認同。

總的來說,《北大批判》還不錯的,其中的問題的思考,雖然不能一時間理解和贊同,但假以時日,仔細思量之後,都會有所收穫。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