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的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太空授課》的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1

神十發射成功了,還有一位授課老師,王亞平王老師,這是第一次授課。

我發現王老師非常可愛。她從水袋裏擠出來一滴水,說必須用特殊方式收集它。我還以爲會是什麼神祕道具呢。結果王老師張開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真是好玩哪!

這個有趣的插曲過後,王老師又將一個金屬圈從水袋中取出來,這時我們發現本來空空的圓圈內居然有了一層水潤潤的薄膜,使得整個金屬圈好像一個不穩定的放大鏡或古代女人梳妝的鏡子一樣。如果放大鏡是這樣做出來的該多有意思!

這次太空展示的實驗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平凡物理的美妙之處,而且也瞭解到了有關太空的一些知識,見識到了這些神祕的知識,加強了我對“太空夢”的興趣。

在這次神十天宮一號上的太空授課中,航天員進行的在軌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開展雙向互動交流。而我,也在第一時間觀看了這次神舟10號太空授課,女航天員王亞平作文中國第一位“太空老師”。在神舟十號的授課中,讓我瞭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瞭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看了這次神十航天員的太空授課後,我學到了許多太空知識,我真開心!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2

6月20日上午十時,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國首次在神舟飛船上進行太空授課。這在我國前所未有,在全球來說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爲“學生”,上了一堂歎爲觀止的太空課。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隨着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彎彎的柳葉眉、清澈的雙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遊太空,親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飄然而至。如夢如幻。

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衆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

“神仙”聶海勝“懸空打坐”,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腿如佛,“嫦娥”王亞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輕輕一推,“神仙”搖搖晃晃地飄出很遠,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們個個都是武林高手。”王亞平的話引發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歡笑和掌聲。“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裏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爲,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同學們,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妙語連珠後,王亞平從飲水包裏擠出一個水珠,水珠懸浮在空中,然後被她一口吃掉,“剛好潤潤嗓子。”

輕鬆拉開大幕之後,王亞平變起了一出出戲法,圓周運動的單擺、不變軸向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膜、紅撲撲的水球,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在趣味與驚奇中完美展現。

她用生動趣味的語言和嫺熟的操作手法,讓中國的太空第一課笑聲不斷,驚喜連連。

據瞭解,20xx年8月14日,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她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進行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這堂太空授課不僅科技含量更高,難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亞平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後者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在王亞平和“神舟十號”環繞地球近半圈後,教室裏的學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艙環境——潤喉時漂浮的水珠,手裏製作的水晶球,還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國結——這節距離地表350多公里,時長40分鐘的課程註定將被載入歷史

它已經創下多個第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發自太空的授課,以及中國學生和我們觀衆第一次通過直播畫面,觀看來自太空的多個失重實驗。

中國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傳說,那麼在宇航員那裏可以得到註解,他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爲他們每90分鐘繞地球轉一圈。

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爲我們能夠順利的觀看太空授課提供了堅實的保證。這次太空授課爲我們開啓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亞平那優美動聽的授課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我相信,能夠讓神十飛向太空的國家,也最終能帶領我們向更美好的“中國夢、太空夢”等夢想的實現而前進!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3

大家都知道,三位可敬的宇航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已經成功升上了太空,電視上說王亞平還要在太空給我們講課,真是十分期待,有時候,我還會想,會不會有和我讀過的太空小說裏有關的內容呢?

今天,終於可以在有關媒體上看到太空授課了。昨天下午老師早早地就宣佈說:明天必須好好看完,並且寫出讀後感。可惜我一大早地就來到媽媽辦公的地方了,所以只能在電腦上觀看,視頻不如電視上的清晰。

我們打開了電腦,媽媽在邊上看着,她說她也要學習一點。隨着視頻的播放,我們彷彿也走進了一個神祕的太空世界,也越發感覺到有趣了。

我們先看到了三位宇航員在向着我們揮手,都是笑眯眯的,顯得很有活力,他們在太空裏能做到像武林高手一樣,身輕如燕般地在飛行器內飛來飛去的,他們像橫着身子攀巖一般地在艙內游來游去,雖然可能做不到十分到位,也可能會有一些氣體在阻攔着,但是他們悠然自得的樣子也讓我十分羨慕。要是我也能到太空就好了,可是還得有未來的學習,現在只能是可望不可即。

我早就知道宇航員的吃飯、睡覺和運動和我們不一樣,但是在看到的時候還是感到十分新鮮。他們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用食品袋包着,裏面有炒雞蛋、牛肉和蝦仁之類的,讓人垂涎三尺。宇航員喝的飲料和水都是裝在水袋裏的,他們用吸管吸出來喝,王亞平在喝着一杯檸檬汁的時候還豎起了大拇指,好像味道很不錯,令我挺羨慕的。

這三位宇航員做運動時也十分有趣,他們用拉力器或自行車重量器來做運動。在《快樂閱讀》中有一篇文章上說宇航員只有在太空裏多做運動,才能在回到地球的時候和原來的體型一樣,我看到有一本書上說,宇航員在太空靜止呆久了,就會身體萎縮,腿竟然像麥稈一樣細,實在是太驚人了。

宇航員在太空中測體重也十分巧妙,王亞平首先是給我們演示了一下兩個彈簧的情況。一個上面掛了一個比較重的物體,一個掛了一個輕一些的,在地球上應該是那個掛着重物的彈簧往下沉一些,可是在王亞平手中,在太空裏,兩個彈簧都沒有被拉長。他們測體重的質量測量儀也十分獨特。聶海勝橫在這個質量測量儀上,由王亞平拉動一根固定在艙壁上的有彈力的繩子來控制,機器往外晃了一下又往艙壁撞去,當撞到艙壁的一剎那,顯示器上顯示出了聶海勝的體重:74千克。比我才重一些呢,看來宇航員只有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才能到達自己心目中最美麗的太空,到達自己心目中夢想的彼岸。

王亞平又爲我們展示了失重狀態下掛在小槓子上小球的運動,在地球上,之前被拿着的小球被人一下子鬆開,就會搖來擺去的,重心十分不穩定,可是在王亞平做實驗的時候,小球卻緩緩地像氣體一樣飄落而下,當王亞平把小球輕輕地推一下的時候,小球竟然轉個不停,不像在陸地上那樣很快地停下。

我們看了王亞平玩陀螺。當陀螺本來就靜止不動時,把它放到艙內,陀螺很悠閒地在艙內飄來飄去,還輕輕地轉動着彩色的每一邊,像一個風鈴、一個風車一樣,實在是太好看了!把陀螺事先轉好,再把它放回艙內,陀螺就會在空氣中旋轉起來,是不改變自身方向旋轉的,而且只能看見****一種顏色。啊,宇航員的生活一點也不枯燥無聊,還能玩這些東西,我從書上看,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的精彩遊戲在等着他們。可是,一想到他們爲此付出的努力,我便十分羞愧。

王亞平從水袋中擠出了一滴水,這滴水珠像一個頑皮的小精靈,在空中快活地跳着舞,王亞平把它吸到了嘴裏,滋潤了一下嗓子。她把一個鏡子邊一樣的東西放到水袋裏,小心翼翼地取出來時,它已經成爲了一張水膜,薄薄地像特意粘住了一樣貼在固定物上,水錶面煥發出奇妙而又美麗的光澤,彷彿這是一面嬌氣的鏡子,讓人不忍心打碎它,又十分想在裏面照一照自己的容顏,好像這層水膜能把人變漂亮一樣,的確,它看起來嬌柔,讓人們也感覺它十分光滑。

王亞平在水膜上加水,使它變成了一個圓滑可愛的水球,在水球裏面加氣體,用特製的管子吹進去,還可以吹出兩個小水泡一樣的東西,真是日月同輝啊!王亞平把水球染成了紅色的,像是美麗的夕陽一般,我看着這東西,不知不覺地竟然聯想到了火星,真心希望我們中國有一天也能開發火星文明。有幾個同學還提出了幾個問題。

我看着看着,也看到了有一位同學列出的算式,也聽到了另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除了毛細現象知道一點之外,其他的我都聽不懂,我想,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夢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滿中國偉大的旗幟;我希望,人造衛星和天宮一號能夠更加地鬥志昂揚;我憧憬,有一年人們的高科技發明能傳遍全宇宙;我懷念,天地開闢時的那份純真,我們能夠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外星和不明飛行物的奧祕,我想象着,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威嚴而又美好的夢境。

謝謝宇航員,也同樣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的一切。但願,探索大自然的祕密,樹立起人類在宇宙的尊嚴,還不算晚。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4

自3名航天員於6月13日進駐天宮一號後,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陸續開展。其中,即將進行的首次太空授課受到廣泛關注。

世界上第二次直播太空授課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今天(20號)上午10時許舉行,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將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爲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除了學生,不少的太空迷也已經做好了“上課”的準備。這一“全民”課堂的看點都有哪些?將會爲我們講授哪些知識?航天員在太空授課中又需要克服怎樣的困難?請聽環球資訊記者李蔚發回的報道:

記者:這次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內以直播的形式進行太空授課,是中國的第一次、世界的第二次。

據介紹,這節太空課堂將從上午10時04分開始,全程約50分鐘,授課地面課堂設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室具備與神舟十號航天員雙向音視頻通話互動的功能。包括少數民族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港澳臺地區學生代表在內的330餘名中國小生將一起參與。與此同時,全國8萬餘所中國小6000餘萬名師生將同步組織收聽收看。廣東汕頭市東方國小就是其中之一。該校副校長林秀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學校將組織高年級同學觀看這節特殊的課堂:

“雖然我們東方國小這一次沒有辦法和航天員直接互動,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節課,讓學生認真的觀察、思考、吸收太空支持。我們鼓勵學生寫觀後感,讓他們把觀後的感受與小夥伴們分享,激發孩子們探索太空奧祕的好奇心,在他們心裏播下他們探索自然,探索奧祕的種子。”

今天也是“太空迷的節日”。趙洋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對於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實時向地面的學生和太空愛好者進行這樣的科普活動,他充滿期待。趙洋認爲,這節太空課堂看點頗多。他說:

“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兩個,一個是太空環境本身的神祕,吸引我們去看太空都會有哪些奇妙的現象,二呢是由中國人來向我們闡釋這些現象。不是美國人、俄國人,是我們自己人,這樣更有親和力。”

女航天員王亞平究竟會在這個神祕的課堂給我們講授哪些知識呢?此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已面向全國青少年舉辦了名爲“我問航天員”的問題徵集活動。記者瞭解到,目前徵集到的問題涉及各個方面,比如:在太空中怎樣稱體重?在太空中如何區別方位?航天員在失重狀態下怎麼上廁所?水在太空中如何流動?科普作家趙洋也向記者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我想她主要會講一些運動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是牛頓一、二、三定律,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另外我覺得在失重環境下,物體四處不受力,是比較適合演示兩個守恆定律的。我認爲航天員可能會利用一些教具,甚至是人體本身來向我們演示。還有一個我覺得有可能會演示的就是太空中的燃燒現象。”

到底哪些問題能最終入選,我們還要等待今天授課時才能揭曉。

20xx年,美國女航天員摩根的太空授課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如果王亞平今天介紹的內容是演示物理概念,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將更大。太空中的失重狀態會對她如何固定在鏡頭前提出難題。此外,並非專業教師出身的王亞平可能還需要克服緊張的情緒。不過,趙洋表示,這些都不要緊。

“因爲在太空中無論出現什麼現象,對於我們在地面上的人來說都是新鮮的新奇的好看的,因此我們祝她放心大膽地來講,不要緊張,我相信她有足夠的智慧和幽默來化解在講課中遇到的種種的情況。”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5

昨天,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國小生,授課中,航天員與地面師生進行了雙向互動交流。 中國成爲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太空授課的國家。和芭芭拉·摩根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單次時間更長,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如果說,太空授課是一份榮耀,它首先屬於中國的航天事業,證明着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 航天事業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一個盛大的國家場景。建國初期,那麼艱難的條件下,“兩彈一星”爲中國的航天事業打開局面,浸潤其中的執着、激情、奮鬥,至今還帶給人美好的印象。從神一到神十,中國航天事業“三步走”穩步推進,開啓中國壯麗問天路,使中國人一次又一次共同分享榮耀。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高度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時期,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進步軌跡,幾乎可以說代表着一種純潔、端正、乾淨的精神力量,是國家所積蘊的一份獨特的精神財富。 太空授課只是本次“神十”任務的一項內容,只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片段。

但在這樣的一個時刻,它仍然帶給人們一種特殊的記憶。對很多中國人 來說,對於太空的感受來自書本知識。這一刻,人們從太空行動的旁觀者,變成直接的參與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都沒有這樣的機會,現在,人們得以觀摩太空一課,感受新鮮,滿足好奇,獲得人生中難得的體驗。

某種程度上說,航天員是人類邁向太空的直接代表。現在,他們成爲太空行動的分享者、傳播者,他們在太空的表現和語言展現活潑生動的一面,人們不僅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也記住了他們的個性。惟其如此,一種從未有過的代入感,也隨着授課進入了太空。 歷史上,人類向太空邁出的第一步,源於軍事競賽——1957年,蘇聯成功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太空行動超越了一種軍事意義,或者國家目的,它實現“人類的一大步”,這個成果屬於世界。

從陸地到海洋和太空,人類向未知領域邁進。而每一次,都代表着人類的文化、科學和技術的進步。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航天技術深刻地改變並且仍在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航天技術,不僅使人類更加深入地認識自身、地球乃至整個宇宙,而且,正在將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太空授課所體現的進步,帶給人的美好感受,是屬於全人類的。

啓示一,航天事業發展成就可以這樣直觀表現。

細心的觀衆可以發現,在央視對“神十”發射的直播中,屏幕右上角有時會出現“天鏈”字眼,這是表示當時的視頻信號來自“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的轉發。神舟天宮組合體運行在距離地面大約340公里的高度,屬於近地軌道航天器,繞地球運行一圈的時間約爲90分鐘。一場40多分鐘的太空授課,意味着從上課開始到結束,神舟天宮組合體已經圍繞地球飛行了半圈多。以這樣直觀的表現,展示出我國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的超強能力。

啓示二,團結協作的事情可以做得盡善盡美。

今天的太空授課,是中國第一次,世界第二次。20xx年的那一次太空授課,美國女教師摩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科技含量較高。航天員出身的王亞平,客串起教師來也有模有樣,十分專業,現場表現堪稱完美。這不僅是她個人的努力成果, 整個課程設置和實驗安排也凝聚着我國科普、教育、傳媒、科技等多個領域精英的智慧結晶。

啓示三,科學教育的工作可以做得妙趣橫生。

太空授課吸引的不僅是數千萬中國小生,還有許許多多成年人。很多成年人看完太空授課後說,當年學這些物理知識時,枯燥的課本上缺的就是這些能讓人萌發興趣的科普方式。航天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一場太空授課,讓更多人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這是最有效的科普教育。 舉重若輕的太空授課,不僅展現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來的火種。

它意味着我們在太空探索中進入了一個更加遊刃有餘的新階段——太空應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開啓新徵程。在我國載人航天第一次應用性飛行——“神十”飛行中,航天工程第一次直接爲國民教育服務。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這一堂探索太空的課程,我們纔剛剛開始。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6

6月20日10時,我觀看了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太空教師”王亞平向我們展示了微重力條件下水膜演示、水球演示、陀螺演示、懸空打坐旋轉等特殊物理現象。這些生動的演示,使我對太空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太空知識有了一些瞭解。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一動;小陀螺會翻着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

上完這堂課後,我不得不爲我國的航天技術感到驕傲。我一定要像航天人那樣,做事認認真真,紮紮實實,在平時的學一習一中,不放過任何問題,要有夢想,要一愛一學一習一,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爲我們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7

今天早上,我們萬分興奮,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要在多功能教室聽王亞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課。進了多功能教室,裏面好不一片喧鬧聲,我們都盼望

着王亞平阿姨的太空授課,終於,現場直播開始了。

我們開始看到的是他們的自我介紹,之後,開始的是一個陀螺演示,王阿姨給了陀螺一個推動力,這時,陀螺翻滾着向前運動,而地面上,陀螺只會掉到

地上,發出響聲,王阿姨收回來了陀螺,又拿出了一個授課用具,只見王阿姨在與立柱成爲約35度角時,把那根繩子拉直了,大家猜猜。

神奇的表面張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製造出奇妙的現象,讓人耳目一新。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動;小陀螺會翻着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跟頭自然停止翻滾,地球就是這樣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狀態,太空像個大大的荷葉,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實驗,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見着變化,那種奇妙感便更加直觀。太空照片看見了,太空對話實現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見,天地間太空講課交流竟然也實現了!驚歎!

那些觀看着的學生們,對於這堂課一定會一直記得,這堂課多生動啊,要是他們中間出幾個物理學家,或是航天科學家,王亞平的這次太空講課功不可沒。那這當是一次相當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樂裏的學習,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將一直記得那顆紅紅的葡萄珠,讓它亮在心裏,像太空的日出一樣,每天16次,照得每個人都開心。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8

在星期四的那一天,老師在第二節眼保健操的時候說:“大家趕快出去上一趟廁所,之後馬上回來!快!”這可把我們給嚇壞了以爲又要來一場風水輪流轉的三科考試。結果一回來,老師開了個新聞頻道。

過了不久,我們明白了!原來是航天員在天宮10號上授課。授課的老師就是王亞平。

一開始有許多同學在那問問題。最讓我難忘的事一個小朋友說的:“請問,你們在太空會看到UFO嗎?看到的星星會閃爍嗎?”我看見了當王老聽見了這一句話哭笑不得。也許,對於那個小女孩來說這個UFO是隨時可以見到的了。

接着,老師給我們擠出一個在太空中的水珠,我們砍價的那個水珠晶瑩透亮,時而彷彿涓涓細流的一條直線,時而想一個玻璃珠子一般。當我們正看得入神時,老師用一鍾特別的方法來收集這水珠,直接吃掉。接着,老師拿一個金屬框架伸進水袋裏一拉一個很有質感的`一個水膜就出來了,若是不懂的真以爲這是個鏡子呢!老師再往裏面加水,過不了多久,一個“果凍”的水球成型了。那水球,在空氣中輕輕搖動着,彷彿是一個一個女子穿着水袖在那輕輕舞蹈,但是隻見水袖不見人。那水球讓人“口水之下三千尺”啊!讓人垂涎欲滴,讓人想咬一口嚐嚐他的口感。啊…

既然是太空那麼肯定是有失重現象,宇航員就給我們示範了失重現象。老師讓另一個人“打坐”然後把它推起來,再往前推。轟了過去,宇航員撞了過去可沒聽到聲音啊?難道在太空中撞擊是沒事的了?那豈不是無敵?

接着老師還給我們看了凌空翻跟斗,彈簧測力器,如何測體重,擺的現象……

長大後,我一定要自己上太空……當然,我一定要嚐嚐“果凍”的口感。啊……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9

隨着我國科技日益發達,許多曾經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現實。

神十飛行中進行的太空授課將通過天地互動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現象,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爲中國第一位“太空老師”。授課內容主要是使青少年瞭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瞭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將進行在軌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開展雙向互動交流。我們看到神奇的表面張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製造出奇妙的現象,真讓人耳目一新。王亞平講了個笑話:“如果詩仙李白住在天宮裏生活,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了。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動;小陀螺會翻着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跟頭自然停止翻滾,地球就是這樣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狀態,太空像個大大的荷葉,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實驗,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見着變化,那種奇妙感便更加直觀。太空照片看見了,太空對話實現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見,天地間太空講課交流竟然也實現了!驚歎!神十飛天,太空對接,美女航天員王亞平作爲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授太空科學知識,她鏗鏘有力的聲音透過雲層,傳遞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地球母親也不禁爲之震撼。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此次,王亞平作爲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的太空授課,王亞平已經爲我們開啓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爲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10

今天我們看了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上親自授課的視頻,在太空上的飲食習慣與我們在地面上的不同,他們喝的水是裝在特質的水袋裏面的,如果水漂出來,不會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會落地,他們吃的也是特製的東西,科學家們還製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糉子,扁扁的。

主教課的航天員是——亞平老師給我們上課,她給我們講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樣的,首先她拿出了兩個彈簧,上面各有兩個按鈕,她把他們放到同一位置,然後一拉,只見兩個彈簧的平率不同,這就是太空中唯一與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發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種測量人體重量的儀器(注:第一種是用牛頓第二原理來測量的。)。

第二個講課內容是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轉飛出去了,它的中心軸,一直在變。第二次是上了發條的陀螺,以同樣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軸幾乎沒有變,而是一直在前進,最後把兩個陀螺一個是沒上發條的,一個是上了發條的,然後一起放出去,給他們同樣的干擾力,看得出上了發條的看起來非常穩定。

最後一次實驗是水膜和水球,老師先把一個金屬圈套在水袋裏,然後拿出來,竟然成了一層厚厚的水膜,試一試穩不穩定,無論怎麼搖都不會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會破而會成一個水球,這個水球會越來越大,但不會爆炸,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話,我一定會做很多很多的實驗,去研究發現太空的奧妙。神奇而美麗的太空我愛你!最後,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爲國家造福。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11

隨着我國科技日益發達,許多曾經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現實。

神十飛行中進行的太空授課將通過天體互動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現象,女航天員王亞平成爲了中國第一位“太空老師”。授課內容主要是使青少年瞭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瞭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進行在軌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開展雙向互動交流。我們看到神奇的表面張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製造出奇妙的現象,真讓人耳目一新。王亞平講了個笑話:“如果詩仙李白住在天宮裏生活,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了。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動;小陀螺會翻着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跟頭自然停止翻滾,地球就是這樣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狀態,太空像個大大的荷葉,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實驗,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見着變化,那種奇妙感便更加直觀。令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最有趣的試驗則是用圓環製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藉助肥皂水的特性,來形成一層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僅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見王亞平王老師將手中的圓環分開再合併,便形成了一個水球,並親切地講解到:“通過水球,同學們還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說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讓同學們覺得更親近了。

看完這次太空授課,對於即將要升入八年級的我,是一個提前入門以及預習,也激起了我對於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了我對於學習物理的信心。

此次,王亞平作爲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的太空授課,王亞平已經爲我們開啓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

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爲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