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語文課堂實錄

  一、導入

《村居》語文課堂實錄

一)播放“居”字的字形演變flash

師:同學們,由這個“居”字的字形演變過程,你想到了什麼?

“一個人住在屋子裏。”

“十口人住在屋子裏。”

“居然之家。”

………………

二)板書:吳音

師:吳音是哪個地方的口音?

生:……

師:是的。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處鄉音就是一段歷史。這故事,這歷史,這文化,都化作了這一首首詩,一篇篇文。

三)通過詞牌名和兩段音樂的比較,引出課文。

1)幻燈出示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父賦壯語以寄》。師讀全詞,生讀詞牌名“破陣子”數遍。(顯然,學生對這首《破陣子》是生疏的。加上這麼大的場面,學生有些發怵。所以開場的氣氛略顯沉默拘謹。)

2)師介紹關於詞牌名的文化常識:解讀詞時,看詞牌可以瞭解這首詞的節奏和內容。

3)播放音樂(曲名不詳 ),呈現金戈鐵馬的音樂意象。(在音樂中,她情不自禁地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總讓我感覺像個交響樂團的指揮家。呵呵~)。再讓學生交流感受。

生:雄壯。磅礴。(答題的學生依然不多。她幽默地說:瞧戰場的氣氛把你嚇的。那場面,讓你此時無聲勝有聲!)

4)播放另一段音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它和《破陣子》是一樣意境嗎?

生:不。它給人的感覺是輕鬆愉快的。

師板書詞牌名“清平樂”,讓學生聯繫剛剛聽到的音樂和詞牌名,讀讀這首詞。

二、初讀全詞,讀出平仄韻味。

1)板書課題:村居。讓學生聯繫村的偏旁和“居”字,說說彷彿看到什麼。

生……

師:(接過學生的話)禁不住想起了高鼎的《村居》中,那般祥和、美麗的景象。(同學生一起輕輕吟誦)。

2)指名讀,讀準生字“媼”和多音字“剝”(bao);指導學生讀好上、下闕之間的停頓。

師:你怎不讀剝(bo)呢?

生結合“剝”(bao)的字義說明理由。師肯定之。

3)配合手、腳的動作正確、流利吟誦全詞,讀出平仄韻味。

師:古人讀詞,講究“手舞足蹈”。手舞就是擊掌。

(指揮學生擊掌吟誦一遍。果然,輕鬆歡快的味道出來了。)

師:這足蹈呢,就是踏腳。

(指揮學生起立,手腳並用吟一吟。一拍、一踏,學生就放開了許多。而因了這整飭有韻的節奏,學生的吟誦也越來越有氣氛。開場的拘謹氣氛因此得到舒緩。)

師:古人寫詞,是把感情、內容和節奏結合在一起,推敲出來的。所以,讀詞還要講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聲,讀得舒緩。仄就是第三、四聲,讀得短促。

學生在她的指導示範下,踉踉蹌蹌、戰戰兢兢地讀起來。開始,孩子們顯得很不習慣。後來就越讀越有趣了。讀熟了以後,我才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抑揚頓挫”,什麼叫“氣斷聲不斷”,什麼是母語的音樂美。那韻味自然非現代文的讀法可比!再到後來,學生理解了詞的意蘊和詞人的感情色彩,和着平仄讀這首詞的時候,那味道~~~~~嘖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評價語言:由於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咬清平仄上,讀着讀着急了,速度偏快。她就指導說:大兒~~鋤~豆溪~~~~東~~。在那兒呢~(邊吟邊做翹首張望的動作)這樣,學生就能領會,此詞寫的是作者所見,視線每及一處所見的景緻要慢慢讀出。可是讀着讀着速度又偏快了,她又說:我都還沒看見,你們就看完了?大家笑。

 三、有感情朗讀,從文字層面領會詞意

師:俗話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知不覺讀了這麼多遍。你都看見什麼了?

生一個接一個依據字面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色,邊解詞意邊練習有感情朗讀,一點點呈現出詞所表達的畫面:低小的茅屋,蔥蘢可愛、綠意逼眼的青草,說着家鄉話,樂滋滋誇讚着對方的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以及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的勞動場面,還有小兒於溪邊臥剝蓮蓬的姿態。

師:同學們了不起啊!看到了這麼多幅畫面。不過你看,還少了哪處景色?

“詞裏說到“溪上”、“溪東”、“溪頭”。所以我覺得畫面中還應該有小溪。”

“是啊。因有了這溪,把這一幅一幅的畫面,都連起來了。”

絕!真絕!在解詞意的時候,學生是想到哪裏說到哪裏的,雖然字面意思都被解出來了,卻缺乏整體上的聯繫。而現在,老師的一句“是啊。因有了這溪,把這一幅一幅的畫面,都連起來了。”即刻賦予了這詞完整的生命,和活生生的靈魂。

這時,教師利用音響播放溪水聲。大家聽得入神。這水聲,時而涓涓,時而潺潺,時而嘩嘩……由緩到急,慢慢又輕下去,輕下去,直至消失不見。老師讓學生們交流了聽覺感受,又伴隨着這水聲再次吟誦這首詞。此時的課堂,怎一個美字了得。

師評:這水聲,平添了江南特有的靈性。

 四、從文學層面領會詞意

一)想象:此時,詩人會在哪裏?他會是詩裏的誰?

渲染了“溪”後,教師又讓學生想象:詩人會在哪兒?有人答山上,有人答茅檐下,還有人答樹上的。師一聽,大讚他的想象力,還不忘總結一句:這鄉音,這鄉情,不禁勾起詩人年輕力壯時的回憶。童心一起,興致一發,就往樹上坐了。可以的。接着老師又問:再請你想象,詩人會是詩裏的誰?

顯然這兩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能自圓其說就可以。多元解讀被充分地鼓勵,對詞的解讀更見血肉豐滿。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希圖讓學生揣摩,辛棄疾看到這鄉村居家圖,難免浮想聯翩,無論看見誰,都會由他(老翁、大兒、中兒、小兒)聯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晚年,想到自己的壯年,想到自己的童年……只是,學生的`答案和理由我記不下來。她只是一任學生說着,沒有更多的評價和迴應。可惜,最關鍵的那個“醉”字是怎麼引出來,又被她寫到黑板上的,我實在回憶不起來了 )

二)想象“醉裏吳音相媚好”這句裏,一翁一媼會說些什麼

答道“翁、媼相互怎麼誇?”時,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有的說:“老頭子,你可真是個當家的料。”有的說:“老頭子,這三個兒子可是像極了你,那麼勤快。又都個個那麼孝順,連最小的,都知道採個蓮蓬來給我們吃呢。”有的說:“老婆子,別說是我給孩子們做的榜樣。那可要誇你生得好呀!”(衆人撲哧)………………三言兩語之間,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依依、恩愛、甜蜜、幸福、美滿、溫馨就都表達出來了,而恰倒好處的“打情罵俏”更是增添了小百姓居家過日子的味道,令人拍案。最絕的是,竇老師還隨口哼了幾句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帶着這樣的感受再讀上闕)

答道“翁、媼”怎麼誇兒子時,學生的答案也很到位,表達了尋常百姓家裏,那做父母的自豪和滿足:雖沒有榮華富貴,但大兒子力所能及,自給自足,能爲老人分擔家務,小兒子又活潑頑皮,討人歡喜。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三)想象“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動、靜之態,體會“臥”、“最”二字的精妙

教師先讓學生說說“臥”是什麼意思,再讓學生把等義的字換進去看看行不行。學生馬上回答說:彆扭得很。教室又進一步引導說:躺、趴不過兩個姿勢,而臥,卻是想怎麼臥就怎麼臥。

(好一個“想怎麼臥就怎麼臥”!一個穿着肚兜的,扎着辮子的小男孩形象,開始在我心裏活動起來)

教師又讓學生看圖,想象小兒臥在那裏,小腳丫子會怎樣搖?並藉助動作來演一演。只見師、生各自用兩個食指比劃出自己想象中的動作,嘿,簡直神了!那小兒天真爛漫、悠然自在、頑皮活潑的樣子從畫面上呼之欲出,着實惹人喜愛。

“難怪詩人說:最愛。”(接着黑板上那個“醉”字往下寫:醉中有最。然後追問:

“那是不是說,對大兒子、二兒子就不喜歡了呢?”

“不是。因爲……”

到這兒還沒算完。教師又讓學生體會一下小兒的靜態:採蓮蓬不能老在那兒動呀……最後,教師用“臥佛”的那個“臥”字幫助學生體會靜態之景的寧靜、祥和,並總結到:有了父母的相親相愛,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兒的“無賴”。這番情景被詩人看到,會是什麼感受?

“羨慕”

“是啊。身在沙場的辛棄疾,怎能不羨慕,怎能不向往那份天倫,那份輕鬆、自由?”

教師說罷,走到一學生面前,拉着他的手動情地說道:“老伯伯……”(這學生倒也機靈得很,傴僂着腰咳嗽了幾聲。衆人笑。)教師扣着課文內容跟學生拉起了家常。說到“茅檐低小”時,學生答道:茅屋雖然破,可心裏有暖流,就不怕冷。大家鼓掌。

 五、總結全文

教師接着“醉裏有最”往下寫:安居樂業。(回到課題中的“居”字)

再讀《破陣子》,板書“醉裏挑燈,居危 ”。

留下空白讓學生思考,啓發學生由安“居”的小家,想到大家——國家。雖然詩人與“翁媼”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所在的地方不同,但對“安居樂業”的追求卻是相同的。當身在戰爭中的辛棄疾看到“村居”景象,寫下這首《清平樂》時,他憧憬的,是整個國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樂業”,企盼的是“國泰民安”。這纔是《村居》的精神所在,詩人的精神家園。

板書:思安。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