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檄夜赴鄧州幕府》的賞析

“十里陂塘春鴨鬧,一川桑柘晚煙平”。十里池塘中,一羣羣鴨子正在拍水嬉戲,高聲鳴叫,一片熱鬧景象。整個川原中種植的桑樹和柘樹,平展在晚煙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表現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田園生活的留戀。

《被檄夜赴鄧州幕府》的賞析

出自元好問《被檄夜赴鄧州幕府》

幕府文書鳥羽輕,敝裘羸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豈不懷歸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鴨鬧,一川桑柘晚煙平。

此生只合田間老,誰遣春官識姓名?

  賞析

正大五年(1228)十月,元好問母親逝世,按當時禮俗,元好問從河南內鄉縣令的任上,辭官服喪,家居內鄉白鹿原,當時三十九歲。這種閒居生活一直過了一年半,到正大七年(1230)春天,金國北面的蒙古軍加緊迸逼。地處南北交通孔道的鄧州(今河南鄧縣),也受到南宋的不斷襲擾。爲了加強防務,鄧州守將移刺瑗聘請他出來擔任幕職。元好問感於家國之難,接到文書後,星夜兼程,向鄧州進發。鄧州在內鄉南面,路途並不遠,大約朝發可以夕至,本詩即作於赴鄧途中。

這首詩的明顯特點,是在結構上的深折頓挫,開合變化,而又文氣跌宕,流轉自然。首句“幕府文書鳥羽輕”,單刀直入,敘述赴鄧原因,起勢極爲迅捷。“幕府”,古時軍隊出征,使用帳幕,因而把軍政大吏的府署稱爲幕府,這裏是指鄧州州府。“鳥羽輕”,意義雙關:一指徵召文書上插有鳥羽,類似後來的“雞毛信”,表示緊急;二是指傳送之快,如同飛鳥一般的迅疾。這三個字,把徵召的緊急情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已經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

第二句即緊承首句,扣緊題目中的“夜赴”,具體描寫了連夜趕赴鄧州的情景。“敝裘贏馬月三更”,詩人穿着破皮襖,騎着瘦馬,半夜裏在月光下趕路。這一句用了三個名詞性的'詞組,而不用關聯詞,巧妙地構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帶淒涼的畫圖,不僅明白表現了趕路之早,而且隱含着國家時局的艱難和個人心境的傷感。詩句中的自然意象和人事意象,顯然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它們的自然融合,展現了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接着,作者把筆鋒收回,第二聯進行內心的自我省察:“未能免俗私自笑,豈不懷歸官有程。”“未能免俗”,是借用古人成語。據《世說新語·任誕》載,阮成家貧,七月七日,富人在庭中曬衣,皆紗羅錦綺,阮咸以竿掛大布犢鼻褲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復爾耳。”這裏,詩人用此,有自我解嘲之意。全句意思是說:我未能免俗,所以應聘出來做官;但是,自己對此也感到可笑啊。

“豈不懷歸”,是用《詩經·小雅·出車》中的詩句:“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十分貼切。全句意思是說:我並不是不想家啊,但因爲官府徵召有期限,不得不這樣急急忙忙趕路。看來,當時元好問之應聘到鄧州,從個人角度說,是並不很情願的,但由於官府催得很緊,國家又有急難,不得不立即動身,這表現了他以國事爲重的可貴精神。爲了表現這種複雜的內心世界,兩旬中各自有一次轉折,而出句與對句之間,又用“未能”、“豈不”兩對虛詞作爲轉接,使人如行山中,路轉峯迴,景象無窮,極盡曲折變化之妙。

第三聯寫景,“十里陂塘春鴨鬧,一川桑柘晚煙平”。十里池塘中,一羣羣鴨子正在拍水嬉戲,高聲鳴叫,一片熱鬧景象。整個川原中種植的桑樹和柘樹,平展在晚煙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這當中,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美景的欣賞,但另一方面,在行進中不知不覺薄暮來臨,看到田間的農夫已紛紛歸家,而自己還在赴鄧州途中,也流露出了對田園生活的留戀之情。

這樣,從第三聯的意思中,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最後一聯:“此生只合田間老,誰遣春官識姓名?”意謂,我此生只應終老田間,是誰叫朝廷的春官識得我的姓名呢?春官,《周豐盼:“春官宗伯。”春官爲禮官,掌典禮,後世因以春官爲禮部的通稱。禮部掌貢舉之職,故詩云“春官識姓名”,即謂有人舉薦自己。這最後一聯與前面相呼應,補足了第二聯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終老田園,不願出來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並非真的要息隱田園,他的以國家爲念的思想,其實是戰勝了個人意願的,只是有些矛盾罷了。全詩圍繞這種矛盾的複雜心情,層層推進,步步加深,雖轉折變化而又一氣流轉,把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濁齋先生在《元好問詩選》中說:這首“詩歌的風格頗似北宋之作”。極爲中肯。元好問的詩主要是學杜甫,但受北宋蘇軾、黃庭堅的影響也較深。宋詩不僅繼承唐詩傳統,並且自出機杼,有所發展。首先在謀篇佈局的法度上,更爲嚴密。本詩的曲折變化,已如前所述。另外,第一、三聯敘事寫景,是實寫,第二、四聯是說理抒情,是虛寫,虛實相生,疏密有致,波瀾層出,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其次,宋詩在用典、對偶、煉字等方面,更趨於精嚴。本詩用了不少典故,而且都用得不着痕跡,十分自然,收到了言簡意豐、含蘊深厚、耐人尋思的藝術效果。

其中第二聯,誠如陳濁齋先生所說:“兩句多用虛字,乍看來不似對句,而其實則字字精切,這種散文化的句法,極見作者的功力。須仔細尋味,不可輕輕放過。”詩中一些形容詞、動詞的使用,也都經過了精心錘鍊,如“輕”、“鬧”、“平”等字,下得準確而又生動。總之,本詩在學習宋詩風格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顯得峻峭而不硬澀,頗具流轉自然的特色,深折而不晦暗,富有清新明朗的氣息。元好問學習宋詩,能人能出,體現了大家風度和創新精神。(管遺瑞)

本詩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情感:①希望終老田園。頸聯寫十里池塘,羣鴨戲水的歡暢熱鬧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煙中平展的美景,表現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田園生活的留戀。②心念國事。首聯寫作者應檄赴鄧,着敝跨羸,星夜趕路,隱含國家時局的艱難和個人心境的傷感;頷聯寫雖不情願,但徵召有期,國家又有急難,不得不立即動身,表現了他以國事爲重的可貴精神。③矛盾、無奈之情。尾聯寫雖志在終老田園,但春官識名,不得不應召爲國效力的矛盾。

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首句中“鳥羽輕”意義雙關:徵召文書上插有鳥羽,表示緊急;文書傳送快,如同飛鳥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馬月三更”,緊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緊題目中的“夜赴”,寫出了詩人連夜趕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過細節描寫,傳神地寫出詩人被官府徵召後不可抑制的滿足與喜悅之態。

D.第二聯中“官有程”三字,直接點明官府徵召有期限要求,詩人接到文書後,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鄧州進發。

E.本詩採用了比興、虛實相生、用典等表現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簡意豐、含蘊深厚、耐人尋思的藝術效果。

C E(對一個2分,全對5分)C“不可抑制的滿足與喜悅之情”,錯,最後一聯中“此生只合田間老,誰遣春官識姓名”已經表明作者的態度了,他不願爲官,只願過鄉間農家生活。E“比興”,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