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史記優秀讀後感心得

史記作爲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史記》是一本很好的書,爲看過這本很好的人而高興。現在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古典文學史記的讀後感吧。

古典文學史記優秀讀後感心得

  史記的讀後感篇1

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史記》,但由於篇幅太長,我先讀了漢武帝篇,讀完之後,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說說漢武帝生命裏發生的一些事吧.

在武帝繼位前,他排行第九,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但是漢景帝卻偏偏看上了他,就爲他掃清障礙,幫助他成爲了一個平安太子,武帝就這樣才登上皇帝的寶座.

武帝期間,有一個叫江充的小人得到了武帝的寵愛,而丞相卻三翻兩次上奏章,讓武帝殺掉江充,結果把武帝惹怒了,把丞相殺了.還發現了巫蠱,這就爲後來的巫蠱事件埋下了伏筆.武帝是一個迷信的人,發現了巫蠱,武帝就認爲有人詛咒他死,於是大發雷霆,滅了丞相九族才停止.但那個小人江充,想盡可能除掉一切與他爲敵的人.就對武帝說:"宮裏宮外可能也有巫蠱,擴大搜索比較好."武帝覺得有理,就擴大範圍,結果查得連皇后和太子的牀都沒法放了.

巫蠱是查不清的,只要看見就是殺無赦.所以殺了幾萬人,後來,居然太子也有巫蠱,太子當然不想被殺,就準備出走.恰好武帝生病了,命江充找太子來,但江充想殺太子,就說太子謀反,結果太子真得被逼反了,最後太子被殺了,但臨死前他用兵把江充殺了.

太子死後,有一個叫田千秋的小官,他的任務是看管高祖劉邦陵園,他給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寫道:"兒子玩了一下父親的兵,打一頓屁股就算了.兒子殺錯了一個人,這也不算什麼大罪(本文是針對太子).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一個白鬍子老頭託夢講給我的."這句話說得十分巧妙,田千秋是一個看管劉邦陵園的官,白鬍子老頭自然是指高祖劉邦了,劉邦的話,武帝能不聽嗎 武帝果然封田千秋爲丞相,並十分感激田千秋,後來,武帝來到輪臺,寫下了罪己詔,這就是有名的"輪臺罪己詔".回來的時候,武帝又得了一個兒子,就是鉤弋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劉弗陵.當時離武帝之死只剩八年了,武帝開始考慮立誰爲太子了,所有人選,接連淘汰,只有劉弗陵,當時立了8歲的劉費陵爲太子,但太后僅26歲,就有可能出現女人蔘政,發生內亂.於是武帝臨死前殺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

從這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冷酷而又長謀略的人.我們既要學漢武帝的優點,又要避免漢武帝的缺點,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既要做一個情感豐富,長謀遠略,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不給壞人留一點情面,不讓好人受一點委屈,做到公正無私,讓壞人聞風喪膽,讓好人拍掌稱讚.

想要這樣,我們就要從小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讓黑暗的種子發芽,要讓光明的小苗茁壯成長!

  史記的讀後感篇2

張良在橋上遇見一位老人,老人不小心將一隻鞋掉在橋下。

張良替老人把鞋撿上來,併爲老人穿上。老人很感動,約定第二天早起在橋上送給張良一部兵書。

第二天、第三天張良都來晚了,老人很生氣。第四天老人很早很早就來了,見張良合衣睡在橋上等候,很高興。於是將兵書傳給張良。

張良拜師兩次未成,第三次得以真傳。可見要辦成一件事情,非得有點“執着”的精神不可。

  史記的讀後感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史記》,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書中許多歷史故事給了我啓迪,歷史人物給我教育。其中關於項羽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是,當我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內容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間就能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爲他不注重文化學習,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爲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都會成爲絆腳石。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爲劉邦所用,最後把自己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要麼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呀,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要麼中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開他,在憂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徹底失去謀士。

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呀!其實,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要想取得成功,《史記》已告訴我們:他必須愛人民,以天下爲已任,心中裝着國家和人民,才能深受人民的愛戴。只有這樣,他纔有可能成功。同樣,作爲國小生,應該以史爲鑑,向歷史中成功人物學習,要有遠大的理想,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從小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史記的讀後感篇4

許多人都知道司馬遷,也都知道他所著的《史記》。這幾天,我找到了《史記》的簡縮版,認真地閱讀了一遍。

《史記故事》是從“五帝”講到“張騫”,把中國古代黃帝時期到西漢時期這一段歷史幾乎都寫了進去。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謹承家學,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客觀地記錄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故事》讓我認識了不少名人以及他們的功過。如:神農氏嘗百草、周武王滅紂、田單火牛破燕軍、愚蠢的秦二世等等。他們的功值得我們學習,過則讓我們警醒,提醒後來的人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這些故事寫得十分優美,其中,一些故事還有着詩句呢!如:荊軻刺秦前太子丹辭別荊軻時的詩句: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日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這樣的詩句,至今讀來,仍令人心中頓生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離別之情。

這本書還讓我瞭解到了不少神話傳說。如:炎帝是女人、蚩尤是外星人等,這些雖然是傳說,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通過《史記》記載下來後,千百年來,人們傳頌不已。中華民族的祖先的千秋功績也就爲我們後人所銘記。

說到這兒,我已經解開了以前的疑問:司馬遷爲什麼要寫《史記》?其實,司馬遷是讓後來的人瞭解以前古代的文明,瞭解中華民族的偉大,瞭解古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記述歷史事實,而且還希望後來的人們能總結前人的優秀成果,吸取歷史的教訓。

《史記故事》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中國過去的許多歷史,還讓我時時警醒。讀了《史記故事》,真可說:“人一生的朋友是書,人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一本好書。”《史記故事》就是一本好書!

  史記的讀後感篇5

最近,我校正在開展經典閱讀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其中我選擇了《史記》這部中國歷史上的最爲經典的史書著作。

每回看史記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優美的文字描寫,痛徹的歷史辯證分析,經典的場面一一浮現,不由得全神貫注,無法自拔。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正在於此書,在於他敢於寫此書,併爲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恥大辱依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心。整本書貫穿的是“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則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爲喜歡的那段歷史,而我的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正是因爲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引入的——戰國秦末漢初羣英之傳。

竇嬰:深陷絕望後的真情。死訊悄無聲息的傳來,竇嬰在灌夫血濺於市的慘叫平息後,無奈的獨處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門外,灌夫已離世多時,只有他一人獨自呼吸着空氣。祭奠無門,哭泣枉然。但後人卻會永遠記得他如棄破履般的壯語: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一番話擲地有聲,背後卻是蕭索與黑暗。從繁華富貴躍入悽清無聞,竇嬰還要一邊注視着當年門下歌詠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臉。就在這時,互相扶持的灌夫又爲己身處險境。這時的竇嬰終於在絕望中真正看透了浮華與虛榮,如同一個嬰兒般抓住母親的手,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一絲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於沒有了追求權勢、財富、青春的倚重點,他內心的真情迸發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論絕食而死還是棄市而亡,對一個早在墜落懸崖過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區別?

酈食其:堅守自我不爲器。一直覺得酈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餿計真是誤了卿卿性命。但酈食其絕非一迂儒,他一聲大喝能讓侍從“懼而失謁,跪而拾謁,還走”,並自稱“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爲他乃狂士,非策臣,纔會說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爲若更言”之語。從而接受烹的厄運。因爲他是爲君主、爲自己所執之念勸齊之人,而非一個只爲用計助主然後謀功名利祿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驅來喚去,有智能的傳聲筒,而是認真選擇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