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秋天·秋天》賞析

古往今來,人們描寫吟詠秋天的詩文,如同這周而復始、每年一度的秋天一樣,層出不窮,難以盡數。但在不同的作家筆下,尤其是個性飽滿的作家筆下的秋天,依然是千姿百態的。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大自然的秋天在作家心靈上所折射的光束五彩且繽紛。讓我們來領略和感受一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對秋天的印象吧。

張曉風《秋天·秋天》賞析

這篇題爲《秋天·秋天》的散文一開始就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由陽光的顏色寫起,這原本無色的太陽,在作者獨特的視眼裏,卻“像錫,像許多發光的金屬”,而這無所不在的顏色籠罩着天地萬物,也即表明秋天的來臨。在這裏,突然插入的對美的始終不渝的迷戀的議論,實際上是把秋天也歸入了美的範疇。在不知不覺中,與生命同步行進的秋天歷程也慢慢地展開。

首先是兒時在南京度過的秋天。在美麗的郊野,隨着梧桐葉子的簌簌落下,許多神祕的美感也落入了一顆小小的心靈。在那多夢的年齡,孩童眼裏的落葉像“一隻載着夢的小船”,在希望裏航行。這位敏感的少女,從暮色和秋色雙重籠蓋下的古城牆上,讀出了一種悽清的美,並且爲這種美所感動。接下來是柳州,是對學校前面那秋天時分山容的回憶。兩個少女有關美術老師是否會畫那座山的爭論儘管不了了之,但作者在十幾年以後,仍然堅持神聖、美麗、深沉的秋山是無人能畫的。她對秋天之美麗到不可描摹的程度深信無疑。這正反映了她對秋天的迷戀和敬仰。然後是對秋季旅行的回憶,由遊覽車上同學的下車聯想到生命的終結,那秋天般無可奈何的搖落之悲,同樣是美的。這裏,又插入了一段兩位當年的少女,如今都成爲教師的好友在初秋重逢的情景。那個喜歡秋天的女孩“芷”,如今在從事着有益的事業,並且仍如少女時代那樣,對大自然的美充滿了愛。作者爲她們都保持着往日的美好夢想而感到幸福。而在深秋來臨的時刻,感受着身邊的秋意,不由想象着友人那邊的秋景。秋天最容易喚起人們思念遠方友人的感情,也最適合夢幻的境界。所以,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秋天是怎樣地適合故人之性,又怎樣地適合銀亮銀亮的夢啊!”

文章是以牽牛藤的紫色小浪花涌到窗前開始的,在回憶了生命歷程中的不同秋天之後,作者又回到了眼前那一片“紫色的浪花”上來。窗前的秋景,此刻已翻倒在心上。作者之所以愛秋天,是因爲秋天在她眼裏,象徵着生命的嚴肅、成熟和神聖。作者以蘸滿詩情的畫筆,爲我們描繪了“曲折而明快”的純淨秋光。她希望自己的生命,也如同這安靜純樸、深沉嚴肅、熱切殷實的秋天。

這是一篇帶有濃厚抒情味的散文。作者以散文詩一般的筆調描繪和讚頌了秋色、秋景與秋光。讀着這篇散文,猶如沐浴在一股明朗而清新的秋風之中。作者曾經這樣表明自己的創作原則:“除非深深感動了我的那些東西,我絕不去寫它。” 《秋天·秋天》正體現出這一態度。文章的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與誠摯感染着讀者。因爲秋天是每個人都身臨其境的大自然季節,描寫秋天的散文又汗牛充棟,所以,如果這一篇散文不寫出新意來,很難爲讀者所認同。張曉風憑着她的藝術感覺和審美感情,卻把這篇有關秋天的散文處理得別具一格,頗有新意。結構上,作者採用了類似音樂中的“迴旋曲”樣式,在描寫上分“呈示部”、“展開部”與“再現部”,讀者好像踏着音樂的節拍,跟隨作者步入聖堂,最終也被一種快樂和莊嚴的感覺所包圍。文章結尾部分對秋天所象徵的人生真諦的揭示,使讀者對秋天也產生了一種新的認識。全文的語言極富韻味,既清新明快,又意味雋永。比喻的生動和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如“溪水從小夾縫裏奔竄出來,在原野裏寫着沒有人瞭解的行書,它是一首小令”,這樣優美的比喻在文章中俯拾即是,顯示了作者極高的悟性和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