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連減》教研課的教案及反思

  教 學 設 計

《連加連減》教研課的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連加連減是在教學1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加、減法的意義,進一步熟練加、減法的口算,學習解決稍複雜一些的實際問題,並滲透加減兩步計算的運算順序,爲後面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際情境建立連加、連減的數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會進行1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的情境中提高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團結協作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算式競賽,左邊小朋友做上一行,右邊小朋友做下一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 9-7= 6+3= 8-5= 3+2= 8-8=

7+2= 9+1= 9-3= 4-4= 10-5=

2. 4+2= 6+1= 7+2= 9+1=

10-2= 8-3= 5-1= 4-4=

學生彙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講述:第一個算式的得數正好是第二題開頭的這個數,第三題開頭的數正好是第二題的結果…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1、出示主題圖,先相互說說圖意,再指名說圖意.

師:秋天,奶奶家的南瓜豐收了,小紅幫奶奶運南瓜,第一次運了4 個,第二次運了2 個,第三次運了1個,小紅一共運了多少個南瓜?怎樣列式?(4+2=6 6+1=7)

(4+2+1=7)板書

爲什麼這樣列式?你是怎樣算的?

板書: 4+2+1=7

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算式有什麼不一樣?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小結:一個算式裏連續有兩個以上的加號,就叫它連加。(板書:連加)

2、情境圖,弟弟也來幫奶奶摘絲瓜,你能看着這幅圖講個故事嗎?討論交流,表述: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 根,第二次又摘下1 根,還剩下幾根?怎樣列式計算?

討論,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根據回答板書算式,

8-3-1=4

小結:像這樣連續減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1:先觀察圖,指名說說圖意,再填寫算式。交流彙報

2、想想做做2:先指名錶述圖意,再填寫算式。

3、想想做做3:看圖列出算式,相互說說算式的含義,

9-2-4=3 9只鴨子游走2只,再遊走4只,還剩3只。

9-2-3=4 河裏有9只鴨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裏還有4只。

4、想想做做5:看圖獨立列出算式,再指名說說所列算式的意義。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

課堂作業:想想做做4

思考題:

找規律填數:1、2、3、5、8、( )

在□填數使橫行、豎行上的數相加的都是10。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這節課我做了這樣的思考: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本堂課我創設了一個去摘南瓜的情境,鼓勵學生快速算出幾道口算題,然後,一名學生完整地說圖意,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使整堂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也是有效提問的一種手段。

2、合理設計複習,做到以舊引新

導入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了十道10以內的口算題,然後又追問了兩道有聯繫的文字題“3加2等於幾?再加1呢?”和“8減2等於幾?再減1呢?”學生分步列式後,提問:“誰能把這兩道算式合成一道算式?”這一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會的學生說出答案,引起不會的學生思考,從而產生想學的渴望,真正達到我要學。

學生列出連加、連減算式後,提問“這個算式和以前學過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引起學生思考,使其在頭腦中對連加、連減算式和原來的一步加減法算式能有一個初步的區別。學生回答後我稍加總結“這樣有2個加(減)號的算式就是連加(減)法。”使學生的思路更清晰,此時我板書課題,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

課堂上有效地創設情境,是一種“趣問”,有一定難度,卻又能引起學生思考的提問是“巧問”,巧問還可以拓寬學生思路,充分發掘好學生的潛力,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又可以引起不會的學生思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實踐證明,有效的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