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知識背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爲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長方體你們都瞭解了哪些知識?”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回顧舊知、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講究問題出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圍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的研究問題,如:“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這個小組爲什麼沒有搭成長方體?”“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頂點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長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什麼特徵?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了學生問題研究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的慾望。

三、有效運用自主探究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體驗、生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有效運用了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確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題,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發現、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發展了空間觀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難點環節有思維層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時,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搭不成長方體的開放式的、有探究價值的操作情境,爲學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了嘗試性操作、理性選擇、操作後思考、頓悟等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對長方體的棱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本節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體驗探索、親歷感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爲指導,通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首先,我讓學生先對長方體的實物進行觀察,找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長方體框架了解長方體的12條棱怎樣分組,每一組棱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再觀察正方體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徵。最後按照面、棱、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處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利用集合圖進一步說明它們的關係。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了空間觀念,提高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後一些有關的辨析練習沒有時間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實現學習方式變革。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土豆,來豐富表象,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切成長方體,來提高感性認識,最後通過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僅拓寬了思路,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轉變學習方式,激活學習熱情,達到全員主動參與“學數學”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讓學生經歷“學數學”過程,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案例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看、摸、想、議、切、說等學習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知識過程中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能力;既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起着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3、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其核心問題是“學會思考”

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而積極有效的思考依賴於合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依據知識自身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改呈現知識爲呈現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過程,自覺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從而促使數學學習活動有效地展開並不斷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教學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爲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立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用《數學課程標準》來教學,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總之,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真正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數學”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3

(一)學生體會到研究問題首先要想好“怎樣做”。

在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特徵的討論過程中,首先拋出“怎樣去觀察這樣的兩個長方體?它的特徵可以怎樣分類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決怎樣做的方法問題,這裏的討論價值在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讓每個人都能做得聰明獲得成功,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成效。在教學中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全體學生認識到只

有按“面”、“棱”、“頂點”進行分類觀察,分類整理,然後再歸納,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它的特徵。一改以往學習活動無序,結果照本宣讀的低效狀態,真真將學生的思路打開,能按照自己的設想一步一步地去解決面對的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觀察和歸納的能力。

(二)學生體會到方法的遷移使學習活動是那樣的輕鬆愉快。

在學生觀察正方體的特徵時,讓學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長方體特徵的方法去觀察思考?”的問題,順勢將發現長方體的特徵的方法遷移到發現正方體的特徵中來,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學習活動是那樣的輕鬆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調劑了當時學生學習的疲勞情緒,另一方面比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方法遷移能力。

(三)讓學生體會到列表整理知識的數學方法的價值。

當學生按照面、棱、頂點的分類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找出來以後,面對這麼多的知識點,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講,用列表的方法將它有條理地、清晰地呈示出來也就順理成章,不是一件難事了,讓他們比較深的又一次體會到運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舉的數學方法的價值。然後通過對錶內數據進行分析,學生比較容易地找到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了他們之間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縱觀全課,知識並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學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發展,這個過程也就是使新學習材料與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非人爲的聯繫,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模型,更加直觀、形象,主動的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各部分名稱及關係。其間的每一個環節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覈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概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

4、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爲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

5、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後,讓學生指出具體圖形中的長、寬、高,並利用長寬高都相等的圖形巧妙地過渡到正方體,這是抓住了知識的內在聯繫;最後通過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不僅使學生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而且明白了爲什麼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6、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摸一摸,雖然每個知識面都設計到了,但是教學還不夠紮實,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改進。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一節以學生活動爲主的教學,教者在教學設計時有所創意。

一、通過活動與感受認識長方體。

客觀世界中存在着各種各樣實物,其中不少形體是長方體的。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是長方體的實物(學生已學過長方體的初步認識),作爲研究的對象。

接着,學生邊觀察邊雙手撫摸、玩弄長方體的物體,,感受長方體的形式,爲進一步對長方體作科學的認識打好基礎。

二、以模型爲依託,對長方體做幾何學分析,發展邏輯思維。

所謂對長方體作幾何分析,是指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研究面與面、面與棱的關係,棱與棱、棱與頂點的關係,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等。每個學生手中都模型,教學時,學生隨着老師的指點,仔細觀察模型,用手指點數面、棱、頂點的數目,觀察什麼是相對的面,棱又怎樣分成長度相等的3組,長方體的三條棱怎麼相交於一個頂點,等等。

在觀察和計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時,必須根據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在觀察和討論前、後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積分別相等,從而概括出“三組相對的面面積分別相等”,以及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等教學過程中,有了形象思維支持,有利於邏輯思維的發展。

通過想象,構想特定的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之後,還必須把分析的結果綜合爲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