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樓》賞析

【原詩】

《西樓》賞析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①,臥看千山急雨來。

【註釋】

①疏箔:稀疏的竹簾。

【詩文大意】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雲彩般高漲,涌過去了,又急急退了回來;強勁的北風颳着,夾雜着數聲轟雷。我站在樓上把四面的簾子高高掛起,然後靜靜地躺下,欣賞着暴雨,欣賞着雨中重巒疊岫的風采。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

【賞讀提示】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上,並不以詩出名,但他一旦作起詩來,也是相當的有特色,這首小詩置於宋詩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遜色的。

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景況看,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詩寫的是在海邊的高樓上欣賞暴風雨的狀況。前兩句爲後兩句蓄勢,照例描寫暴風雨到來前的風雲雷電,因爲在海邊,便加上了浪,更顯得氣派場面的閎大。第一句把雲與浪混寫,說海浪像雲一樣,滾滾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風。“浪如雲”是說浪大,而暴風雨前的烏雲低垂海面,與浪相接,因此寫了浪“去卻回”,也就等於寫了雲“去卻回”。第二句着意在風,帶出了雷,便把暴風雨前應有的景況都寫全了。詩寫這派景象,僅淡筆以“如雲”二字輕點浪,沒有作過多的鋪排,但自然能讓人感受到雨前風吼、浪涌、雲壓、電閃、雷鳴等雄偉場面。

詩的第三句在全詩結構上起重要作用,它可以說是全詩的過渡與襯墊。“朱樓四面鉤疏箔”,先以“朱樓”二字補足上文觀海是站在樓上;“四面鉤疏箔”,是說樓四面有窗,僅一面臨海,爲下文寫“千山急雨”做好準備。而暴風雨將來,詩人應該急忙關窗纔是,爲什麼不但開窗,還要掛起窗簾來呢?這就自然地逼出了末句———“臥看千山急雨來”。末句是全詩的主句,“千山急雨”是景況上的主角。寫海浪、北風、雷聲,都是爲寫“急雨”,好在詩人故作周折,不承前觀海去寫海上的雨,卻轉而寫山中的雨,擴大了全詩的境界,展現了暴雨洗刷眼前千巖萬峯的壯觀,使陸上的.山與廣闊的海連成一片。“臥看”二字是抒情的中心。面對這大自然的偉觀,詩人是坦然處之,自在欣賞,體現了他不爲風雲變幻而驚駭的雍容氣度。臥看暴風雨固然可理解爲詩人對自然的超常反映,也表達他遇變不驚、心胸開闊的處世觀,富有哲理。

【讀後思考】

1.讀了這首詩之後,請你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詩的前兩句從什麼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

2.結合全詩,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

【參考答案】

1.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的壯美景象。詩的第一、二句分別從視覺與聽覺兩個方面寫浪卷、雲涌、風吹、雷鳴、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爲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