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爲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於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國小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這裏蘊含着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麼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着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爲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爲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鑑賞詩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後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麼?古來很多人稱讚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着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爲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緻,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麼怎麼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繫?

分析:此聯最妙的地方在於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緻,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麼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爲“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佔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圖片:出現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於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懸着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着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後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餘地,讓人讀完後浮想聯翩,餘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裏寫的是一羣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託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後,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2

教學目的:

一、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感受中國詩歌中的思鄉旋律,進行人文薰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造,再現詩歌中優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據我瞭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纔來到深圳;遠離家鄉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裏,你們可有思念家鄉,想念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的日子裏深切地思念着他們的故鄉,並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着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之弦。

二、解題及簡單介紹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爲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範讀;

5、參照註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2、朗讀指導:把握“詩眼”(如“平”、“闊”、“正”、“懸”等)的重讀和韻腳響亮、悠長(如每句最後一個字);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美景象,進行美的薰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於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後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詩人爲什麼會起思鄉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於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五、拓展達理: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的詩歌?學生髮言,並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名句。

1、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佳節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裏的春風吹動我歸鄉的夢,夢中的我又隨着春風回到故鄉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照着我返回家園?

作業:課外蒐集、閱讀其他的思鄉詩歌。

六、背誦體味: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後,主動背誦。

七、結束語:

鄉情、鄉愁時時陪伴着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於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恆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着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於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愁》。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並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洛陽人,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但今天我們仍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爲他寫下了《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啊。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範讀。

3.作朗讀指導並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註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下臨長江。

⑶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綠水:長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⑼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⑽殘夜:夜色已殘,指天將破曉。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⑾舊年:未盡的一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⑿歸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⒀鄉書:家書(家信),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於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麼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於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爲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裏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後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爲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於別處,可見得旅程介於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係。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爲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裏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並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爲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裏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着,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纔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纔會青,水纔會綠,纔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於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闢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於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爲,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爲“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後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麼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四)拓展達理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着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本冊書還選錄了這樣一首詩,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2、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爲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爲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爲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裏”爲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啓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爲四言樂府詩,韻腳爲“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律詩特點,讀出韻味。

2、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過聯想,感悟情境。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意象,通過聯想,感悟情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檢測預習,請學生們齊讀詩歌。(學生齊讀)

師:大家沒有讀錯字,節奏把握得還行。

二、瞭解學習目標。

幻燈片顯示學習目標:1、瞭解律詩特點,讀出韻味。2、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過聯想,感悟意境。

(請一個學生大聲朗讀)

三、活動一:瞭解律詩,讀出韻味。

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律”字,請學生們組詞。

生:律師、法律、嚴於律己……

師:《爾雅》中說:“律,法也。”律的本義是規定和法度。律詩又稱格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法度最爲嚴謹的一種詩歌體裁。

幻燈片展示:律詩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師:請同學們齊讀律詩的章法。(學生齊讀)。律詩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號爲單位,數一數律詩是幾句?

生:八句。

師:不錯,八句以上的律詩我們稱之爲“排律”。“句有定字”,再請一個同學來理解“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生:“五言律詩”就是每一句是五個字的律詩;“七言律詩”是指每一句是七個字的律詩。

師:“五言律詩”簡稱爲“五律”;“七言律詩”簡稱爲“七律”;他們八句分爲四聯,請大家根據每一聯的名稱的意思,思考一下應該對應哪一聯,連連線。

幻燈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聯

第三四句首聯

第五六句頸聯

第七八句頷聯(頷:下巴)

(學生回答:老師提示根據人身體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記憶: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師:現在我說哪一聯,你們快速的讀出詩中的句子。(師生共同完成活動:或齊答、或開火車。)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詩的平仄:

師:“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平仄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個字,該平該仄,必須逐字講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這樣分:

幻燈片展示:平聲:約爲今音的一二聲仄聲:約爲今音的三四聲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師:平聲聲調漫長,有綿延之感;仄聲短促有力,含頓挫之意。請同學們在讀平聲時,延長聲調,一個平聲緩緩的晃一圈頭;讀一個仄聲時,晃半圈頭。我們用這種“搖頭晃腦法”把握韻律,還可以治療頸椎。(生笑)

(活動練習:老師搖頭晃腦的範讀首聯,學生各自模仿亦搖頭晃腦的讀,選一兩個讀得好的表演一下)

師:這樣平仄相間,形成了詩歌均勻而多變的節奏,抑揚頓挫,婉轉和諧,下面我們用“搖頭晃腦法”將這整首詩的平仄讀出來。大家看黑板的板書,爲了方便大家區分把握平仄。老師用“─”表示平聲,用“│”表示的仄聲。

黑板板書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

(活動練習:學生各自模仿亦搖頭晃腦的讀,老師搖頭晃腦的範讀,然後學生單個、齊讀表演。)

2、律詩的押韻:

師:律詩的音韻之美除了平仄婉轉和諧之外,在詩歌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是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這叫押韻。

幻燈片展示:押韻:全首詩通押一韻,通常壓平聲韻。

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

師:現在請同學們在詩歌中找出押了韻的韻腳字是哪些。

生:應該是:前、懸、年、邊。

師:看看韻腳字都在哪幾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師:對的,這就是押韻的一個規律即: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請同學們在讀韻腳字時,聲音適當的延長,這樣能使朗誦吟詠時,產生音韻和諧之感。

(學生活動:學生先自己體會讀有韻腳字的詩句,然後加上平仄的“搖頭晃腦法”,一起齊讀詩歌。)

師:這一次的吟詠韻味十足,比課前的第一次讀得棒多了,但感覺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們進入到今天的第二個活動。

四、活動二:理解詩意,讀出情感

1、談初讀感悟:

師:請同學們結合你的初讀感悟,思考一下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對家鄉的思念。

師:很棒,你把詩歌的大致意思讀懂了。

2、知人論世:

師:讀詩還講究知人論世,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資料,並結合詩人的情感,思考詩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幻燈片展示:王灣,唐代詩人,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寫這首詩時,詩人經過鎮江到江南一帶去。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詩人的形象:一個漂泊羈旅、思念家鄉的遊子。

3、深入研讀:

師:請找出體現詩人漂泊外地、思念家鄉的字句,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交流討論,五分鐘後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題目的意思是作者暫時停泊在北固山下。

師:是啊,這僅僅是詩人旅途中的一個驛站,不是最後的港灣。

生:詩人在綠水之上乘着“行舟”,駛向青山之外的“客路”,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羈旅在外,車馬勞頓。

師:你言簡意賅,很好的詮釋了首聯的含義。

生:作者思念家鄉,寫了一封“鄉書”,希望“歸雁”能夠幫他帶回洛陽。

師:“鴻雁傳書”是古詩歌中經常用的典故,同學們要把“歸雁”和“小燕子”這兩個“yàn”字區分開來。

師:這首詩寫於什麼時候?哪一句詩點明瞭寫作的時令?

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結合註釋看,這首詩應該是寫於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師:是啊,這個時候一般的人家都是親人團聚,其樂融融。而詩人卻孤身漂泊在外,且時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頓生思鄉之情?

五、活動三:品味意象,聯想意境。

1、師:詩歌一般來說是“詩中有畫”,你覺得哪一聯最有畫面感?

(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簡單的語言勾勒詩歌的圖畫。)

2、師: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漲起來了,風吹着船帆鼓鼓的。

師:是這樣的嗎?同學們,要描述詩歌的情景,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請同學們找出這句詩寫了哪些景物?

生:潮、兩岸、風、帆

師:根據詩人的描述,想象一下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回答,老師點撥:兩岸闊是潮平的結果,我們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漲,江水浩渺。風“正”,“正”應該理解爲“和、順”,微風和順;帆“懸”,“懸”是端端直直的高掛着,可見波平浪靜。

師:那麼看到這樣的景物,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

生:應該是心胸開闊,心情愉快。

師:對的,這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3、總結提升:

師:現在,我們歸納總結,如何品味詩歌意象,描繪情景。

幻燈片展示:品味詩歌意象,描繪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點——悟情感

第二步:發揮想象,綴連成文。

六、學以致用:(課後作業)

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發揮你的想象,描繪頷聯的情景。

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三個活動,吟詠詩歌的韻味,品味詩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規律,希望同學們能將所學,應用到以後的詩歌學習中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