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6篇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軌跡,有的人成爲公司裏的核心員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有的人一直碌碌無爲;有些人牢騷滿腹,總認爲與衆不同,而到頭來仍一無所獲……衆所周知,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相差無幾。那麼,是什麼在造就我們、改變我們?是“態度”!

上面這段話出自《你在爲誰工作》。毋庸諱言,這本書討論的是一個似乎有些老套的問題:工作態度。涉及此問題的書不少,但大多數書僅僅空洞地要求人們端正工作態度,而至於爲什麼這麼做,所給的解釋未能觸動人們內心。

《你在爲誰工作》則不同,它通過提出“你在爲誰工作?”這個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問題,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細緻的解答,從而讓每一位員工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爲他人工作的同時,也是在爲自己工作”的樸素理念。

正確看待工作,是端正工作態度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有“我不過是在爲老闆打工”或者“我不得已才幹這份工作”的想法,那他在工作時的外在表現絕不會激情四射。

那麼,工作是什麼?書中說:“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能力的舞臺。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表達自我的機會、個人使命感以及一種活着的理由。工作是我們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這與工作僅僅是“爲五斗米折腰”“爲別人幹活”的想法完全不同,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內涵,爲點燃工作激情打下基礎。

工作不僅能賺到養家餬口的薪水,同時,困難的事務能鍛鍊我們的意志,新的任務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作是爲了自己。不懂得這一點,工作起來就會毫無生氣,即使是身處高位、拿着高薪也不例外。

因此,書中多次警醒人們:“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

工作態度就是競爭力,這是《你在爲誰工作》強調的重點。在公司裏,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和能力的同時,也在競爭態度。一個人能否從衆人中脫穎而出,固然需要他的能力超越衆人,更需要他的態度比別人更積極。不能說具有了某種態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們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態度。

那些被解僱或者始終得不到提升的人,往往不是因爲他們的能力不夠,而是他們的態度不夠端正。在風雲變化的職場上,思維活躍、能力超強的新人或者經驗豐富的業內資深人士不斷地涌進我們所在的行業或公司,我們每天都在與幾百萬人競爭,懶散地對待工作,只會導致競爭力減弱,最終被市場淘汰。

工作態度是一個永遠講不完的話題,因爲我們會在工作中遇到各種問題,它們會影響我們的作激情。但不管怎樣,如果希望獲得成功事業,成就美好人生,良好的工作態度是不可或缺的。

前階段似乎有書中所說的消極心情,所以特意找來拜讀,讀來心中豁然開朗,收益非潛!希望那些進入職業倦怠期的教師有空能和我一起分享一下書中的哲理,爲自己緊張的工作找到真正的價值!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2

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從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走向積極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你在爲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非常感謝學校書記,爲我們35歲以下青年教師每人贈送了這樣一本好書,雖然還沒有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該把心態迴歸到零,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這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

全書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開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心理學家到一座正在建設中的教堂,詢問三位正在砸石頭的工人在“爲誰工作”。第一位工人怨氣沖天地說他正在用重得要命的鐵錘去砸硬得要死的石頭,在爲工作而工作;第二位工人無可奈何地說正在爲一家老小的溫飽而砸石頭,在爲薪水而工作;最後一位工人心平氣和地說他正在參與興建一座雄偉的教堂,和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在爲人生價值而工作。

面對同樣工作(砸石頭),三個人有三種看法,三種看法導致三種不同的工作感受,也產生了三種不同的結果。那麼,爲什麼說工作不是爲工作而工作,也不是爲薪水而工作呢?因爲單純爲工作而工作的人,看不到自己的潛能,缺乏前進的動力和信心,只能按照上司交待的任務、交待的方法去做事,因此將失去許多寶貴的機會,最終將與成功失之交臂。而單純爲薪水而工作的人,盤算着幹什麼樣的工作能得到什麼樣的報酬,幹多少工作能得到多少薪水,只想到工作只要對得起自己得到的薪水就行,全然沒有責任感可言,談不上、更體會不到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他們看不到艱苦的工作是在錘鍊自己的意志,挑戰性的工作是在拓展自己的才能,與同事的緊密合作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與被管理者的和諧交流是在造就自己的品性。殊不知,相對於工作中得到的這些“西瓜”,微薄的薪水充其量只能算是“芝麻”。如果成天爲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斤斤計較、大傷腦筋,看不到工資背後蘊藏的巨大成長、鍛鍊機會,豈不是丟了西瓜揀了芝麻嗎?

然而,工作又是什麼?工作是上天賦予的使命,沒有機會工作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我們都有自己的目標,也有自己的夢想,正是爲了獲得某些東西達到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爲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爲和諧美麗的人,我們纔會專注於一個方向,併爲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

你,在爲誰工作?答案已經很明顯,我們是在爲自己工作。因爲工作能爲我們提供實現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因爲人生需要一個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舞臺,工作就爲我們提供了一個這樣的舞臺。

讓我們一起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爲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爲自己工作。痛苦工作也是一天,開心工作也是一天,與其痛苦工作不如開心工作,在開心工作中享受樂趣!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3

“我在爲誰工作?”以前很少認真思考這個嚴肅的問題,只是認爲,工作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人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應該承擔的一份責任,所以常常滿足於完成了本職工作。

讀了《你在爲誰工作》這本書,我看到了另一番工作的境界,書中那種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力求完美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案例中的主人公對工作充滿激情與睿智,聯繫自己的工作實際引發了我的反思:“我究竟爲誰工作?”

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百個讀者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從多角度地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我爲社會工作。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着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個人和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他們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紛繁複雜,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才能確保它正常運轉;同時,我們只有爲社會工作,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尋找到可貴的信任,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我爲父母工作。“百善孝爲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培養成人,不求任何回報,只是希望我們能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我的工作成績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和回報。

我爲孩子工作,工作不僅僅是爲了取得一份收入養家餬口,更是要爲孩子作出榜樣,培養他的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身上的優點或者缺點都有父母的影子,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比任何教科書都更具影響力,很難想象一個對工作馬馬虎虎、不負責任的人,他的孩子會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我爲自己工作,我們苦讀寒窗積累的知識,我們的各種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時,工作也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通過讀書我也領悟到:一個人工作就意味着責任,每一個職位所規定的工作內容就是一份責任,每個人都應該對擔負的責任充滿責任感。當我們對工作充滿責任感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還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所以,責任感是我們戰勝工作中諸多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使我們有勇氣克服困難,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得相當出色。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份責任,讓責任感成爲腦海中一種強烈的意識,成爲一種生活態度,成爲一種習慣,它就會滲入到工作的每一點、每一滴,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就會成爲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聯想公司總裁柳傳志在他的演講中說:人分爲三種“熬日子、過日子、奔日子。熬日子就是過一天是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理想,沒有追求,過着最窮的生活,是最慘的人。過日子就是舒舒服服把自己家日子經營好。這種人有追求,有理想,奮鬥過,努力過。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過上了自己追求的生活,然後享受生活。但這種人一旦達到自己的目標,就會停滯下來,慢慢享受生活”。奔日子就是老有追求,不停往上奔。這種人完成一個目標後他會繼續追逐下一個目標,不會停下腳步。更多奔日子的人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所以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往前奔。熬日子的人最爲可悲,過日子的人令人惋惜,只有奔日子的人能夠造福社會。我覺得我們要勇於做一個奔日子的人,爲社會、爲他人、爲自己而努力工作!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4

當看到"你在爲誰工作"這本書時其實下意識的.給這本書已做定義,比如像"心靈雞湯"、"打雞血"或是"成功學".然而當我花了一小段時間讀完時,感覺自己還是有一些收穫,並非最初的定義那樣。此書作者從5個方面"爲什麼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機會了嗎","敬業是最完美的工作態度","絕不拖延,立即行動,"最後"從優秀到卓越"闡述了在工作中如何走向成功的。 "從優秀到卓越"質的飛躍需要前4個方面的完美結合方能實現。我也可以將5個方面理解爲"選擇且認可"、"等待且準備"、"積極心態"、"採取行動"、"走向成功".那我就對缺一不可的四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心得分享吧。

所有事情都必須選擇,認真對待每一次選擇,纔會有較好的未來,現在我選擇了商業做營運這個行業,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可以瞭解到很多新奇的東西。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天重複着同樣的事情,對工作有些不耐煩,內心也有些焦躁。然而忙完一天的工作,躺在牀上冷靜及深刻的思考着這個問題時,心中有些釋然。我想職場就好像一場馬拉松比賽,雖然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這個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我把職業生涯比作一場體育比賽,有初賽、複賽、決賽。我想現在自己處於初賽階段。這一階段我認爲自己要做的是就是努力、認真、認可工作中的悲悲喜喜。

接下來就是等待與準備,世界之大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足爲奇,比如並不是每次闖紅綠燈都會被汽車撞,並不是每個罪犯都會被抓到,並不是每個錯誤都會被懲罰,並不是每個犯罪分子都會被槍斃,並不是每一份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並不是每點付出都會得到回報,並不是每個善意都能被理解,這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夠好,可是,自己有推翻世道的用氣麼?如果沒有,自己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麼?有很多時候,自己需要一點耐心,一點信心。

有很多時候自己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每個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悶的日子,我幾乎能想象得出他們爲了生存而掙扎的窘迫。在他們一生最燦爛美好的日子裏,他們渴望成功,但卻兩手空空,一如現在的我,沒有人保證他們將來一定會成功,而他們選擇拿得住寂寞。現在我還年輕,路要一步步的走,雖然到達終點那一步很激動人心,但大部分的腳步是平凡甚至是枯燥的,但沒有這些腳步或者耐不住這些平凡枯燥,最終無法迎來最終的激動人心。

選擇了、等待了、準備了,那就是態度和採取行動。態度是什麼?我進入職場時間不長,對此我也只能以自己的理解來詮釋這個詞語。我理解的態度工作中要有積極進取的決心、有較強的責任感積極主動,在處理事情上多想一步等,只要堅持着,自己就會有提升。那什麼是採取行動?採取行動我理解是不拖延,因拖延會侵蝕人的意志和心靈,消耗我們的能量,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揮。爲了不使自己被拖延症所侵蝕,那我就要求自己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這樣自己纔不會覺得有罪惡感,打擊自己的自信心。

只有將4個方面完美結合後,方能實現自我的提升,自我提升了,對公司纔會有"利用價值".這樣才能對《你在爲誰工作》做一個完美的詮釋。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5

引文: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一次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生活的質量。正文:本學期,我校開展了兩次校本培訓,培訓的內容都出自《你在爲誰工作》一書。這兩次培訓,使我感觸頗多,於是我決定好好的讀一讀這本書。

隨意翻開這本書看了一下,我立刻被這本書所吸引,感覺得到得太晚。這本書句句是真言,爲我們年青人指引了一條光明大道。說句實在話,工作前幾年,我的確是在爲了每個月的工資在工作,從來就沒有把工作認真對待,老是認爲自己有潛能,不應該呆在國小工作。工作也沒有全心得投入,很多的時候都是應付式的完成工作,保證完成任務就基本滿足了,缺乏積極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在虛度光陰混日子。

上個學期,孫晗校長來到了我校,給我校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學校發展方向,同時也爲年青的教師快速成長指引了一條光明大道。跟隨孫校長的日子是快樂的,因工作而快樂,將生活和工作融爲一體,自己也不斷不再爲自己是一個國小男教師而感到自卑。我很清楚的記得孫校長講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在工作中的時間佔了生命中的一大部分,如果工作上感覺不舒服,心情不愉快,那麼他將在不愉快中渡過生命中的一大部分,他的生活肯定也會因爲工作的原因過得不愉快。所以,孫校長一直倡導快樂的工作觀。

上個學期我人生成長經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管是業務方面,還是工作態度,以及爲人處事各個方面,孫校長都給了我莫大的指導和支持。本學期,裴校長接過了孫校長手中的接力棒,將新校園的工作有條不紊的順利進行着。裴校長同樣是一名年輕有爲的校長,他也注重年青教師的快速成長,我校的年青教師在裴校長的帶領下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努力和自發的工作,我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又有不少的教育心得。自己是個男教師,也是網管,可是還要從事班主任工作,工作很繁忙,我也逐步體會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班主任的工作對我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在不斷的努力,使我的班級朝着一個健康、積極、團結、協作的班級發展。

現在的社會是人才輩出的社會,要在這樣激烈的社會中要很好的生存下去,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只有努力的工作,刻苦的學習,就我個人而言,在積極主動完成所有工作事項外,處處爲學校利益着想,時時想着學校,有一顆愛校的心。在工作閒暇之餘,多學習,學習新教育理論、專業技術知識,學習如何做人,學習如何進行管理,不斷的充電,纔是我現在急需做好的一些事情。平心而論,現在的我們教師待遇每年在不斷的提高,教師這個職業也不斷提升了地位,不爲別的,就爲了自己的飯碗,你是否也應該好好工作呢?

你在爲誰工作呢?我們其實都是在爲自己工作,教師是一門職業,更是自己的事業,我們要將自己的全部的身心和精力投入到其中。國小男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可能確實不多,可是從培養和鍛鍊自己能力這方面來看,這項工作確實能夠提高一個教師各個方面的能力,能不能夠把將一個班級管理好就看你。

你在爲誰工作的讀後感6

你爲誰工作?有人很坦白地說:我是爲薪水工作的,我爲老闆打工,老闆付我報酬,等價交換而已。我認爲,工作固然是爲了生計,但也不完全是爲了生計,有比生計更重要、更可貴、更值錢的東西。比如,艱難的任務能鍛鍊人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人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人格,等等,等等。要看到,在長期工作中積累的才幹和經驗,比金錢重要萬倍。因爲工作賦予你的才能是可以令你終身受益的。我們應該看到,薪水背後的這個成長機會和它對未來的影響,不能把自己困在裝薪水的信封裏。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待工作呢?,

我認爲,首要的是工作態度。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爲,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進取。即使是普通人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所以在工作中有着積極的充滿激情的工作態度是最可取的。什麼是優秀?優秀的人才,不就是比你多幹一點,比你多發現一點,比你多鑽研一點,比你多有心一點,比你不計較一點,這些看着平常的一點點,組成了優秀人才的必備的素質。那在工作中,咱們應該是什麼態度呢?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人在社會中應該有社會責任感;人在工作中,同樣應該有工作責任感。責任感不應該是外界強加給你的,而應該是內在的自我需求。富有責任感的人肯定是一個敬業的人,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現出忠於職守,盡心盡責。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上了年紀的木匠準備退休了,僱主很感謝他多年的服務,問他能不能再建最後一棟房子。木匠答應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經不在幹活上了,幹活馬馬虎虎,偷工減料,用劣質的材料隨便的把房子蓋好了。完工後,僱主拍拍木匠的肩膀,誠懇的說:房子歸你了,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木匠驚呆了。

同樣一個人,可以蓋出豪宅華亭,也可以建造粗製濫造的房子,不是因爲技藝減退,而是因爲失去了責任感。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一直有傑出的表現,就必須在心中種下責任的種子,讓責任感成爲鞭策、激勵、監督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在工作中沒有絲毫懈怠。

我們作爲幼兒園的教師,面對的是一羣天真的孩子,可能每天的工作是比較繁瑣的,但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呢?幼兒園的孩子處於成長的懵懂期,調皮、好動、想象力豐富,但理解力有限。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需要我們細心地呵護;由於孩子能力和經驗有限,他們經常會反覆地犯一些低級錯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耐心的教育引導。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個小時都得目不轉睛地跟着孩子。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師幫助才能完成,下班時間還要做教具、備課、佈置環境,自己的業餘時間非常少。但是我們老師知道,如果一個孩子出現問題對老師而言可能是幾十分之一,但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100%。所以無論在生活照顧還是教育教學上我們都要精益求精,這就是我們對孩子、家長、乃至家庭的責任感。

雖然我們做的事情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記住這樣一句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上進的還是無所謂的,直接影響工作的好壞。所以不要埋怨沒有人發現你的才能,只要你在工作中踏踏實實的幹,心有責任感,無論小事大事都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總會有收穫的。

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會努力找工作這是多麼真實的話語啊?今天,我們有工作,就讓我們珍惜工作,在工作中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