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燕昭王》原文及賞析

原文

陳子昂《燕昭王》原文及賞析

南登碣石館, 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 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 驅馬復歸來。

翻譯

從南面登上碣石宮,望向遠處的黃金臺。丘陵上已滿是喬木,燕昭王到哪裏去了?宏圖霸業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騎馬歸營。

註釋:

(1)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樑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親師事之。

(2)“黃金臺”也是燕昭王所築。昭王置金於臺上,在此延請天下奇士。未幾,召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昭王親爲推轂,國勢驟盛。以後,樂毅麾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餘座,使齊幾乎滅亡。

(3)選自《薊丘覽古贈盧舉止藏用七首》之二。

賞析

這詩乍讀平淡無奇,細想卻含蘊深廣。

萬歲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剴切陳詞,反遭貶斥,徙署軍曹。作者有感於燕昭王招賢振興燕國的故事,寫下了這首詩歌。燕昭王,是戰國時燕國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執政後,廣招賢士,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並且打敗了當時的強國──齊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樑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宮親師事之。“黃金臺“也是燕昭王所築。昭王置金於臺上,在此延請天下奇士。未幾,召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昭王親爲推轂,國勢驟盛。以後,樂毅麾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餘座,使齊幾乎滅亡。詩人寫兩處古蹟,集中地表現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從“登”和“望”兩個動作中,可知詩人對古人何等嚮往!當然,這裏並不是單純地發思古之幽情,詩人如此強烈地推崇古人,是因爲深深地感到現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抒發了世事滄桑的感喟。詩人遙望黃金臺,只見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長滿了喬木,當年置金的臺已不見,燕昭王到哪裏去了呢?這表面上全是實景描寫,但卻寄託着詩人對現實的.不滿。爲什麼樂毅事魏,未見奇功,在燕國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呢?道理很簡單,是因爲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這兩句明謂不見“昭王”,實是詩人以樂毅自比而發的牢騷,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作品雖爲武攸宜“輕無將略”而發,但詩中卻將其置於不屑一顧的地位,從而更顯示了詩人的豪氣雄風。作品最後以弔古傷今作結:“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詩人作此詩的前一年,契丹攻陷營州,並威脅檀州諸郡,而朝廷派來征戰的將領卻如此昏庸,這怎麼不叫人爲國運而擔憂?因而詩人只好感慨“霸圖”難再,國事日非了。同時,面對危局,詩人的安邦經世之策又不被納用,反遭武攸宜的壓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這“驅馬歸來”,表面是寫覽古歸營,實際上也暗示了歸隱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結束了對契丹的戰爭,此後不久,詩人也就解官歸裏了。

這篇覽古之詩,一無藻飾詞語,頗富英豪被抑之氣,讀來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應麟《詩藪》說:“唐初承襲樑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陳子昂的這類詩歌,有“獨開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